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2931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扩大内需战略取向和现实选择2006-4-20 14:6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正在坚持实施的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正确选择扩大内需的战略对策和政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运用这一理论对我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意义、战略与对策问题作一些分析探讨。一、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的长期战略方针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又叫供求平衡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经典著作中,把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即社会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归结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

2、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其中生产即供给、消费即需求、流通与分配则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中介。他科学地阐明了供给与需求平衡,即供需平衡发展,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即社会经济正常健康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经济正常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自从有了商品和商品生产以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繁衍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即供给与消费,即需求的矛盾一直是推动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因而,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也适用于认识分析和正确处理一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即平

3、衡比例关系,或协调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在历史和现实经济生活中,供需关系发展不平衡或者说存在矛盾(差异)已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同样是各国政府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因为如此,谋求供需平衡发展,早已成为中外经济理论界和各国政府长期高度重视研究解决的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重大理论、实践和现实问题。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从有了商品及商品生产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相对贫乏,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也在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在不断提高,但在社会生

4、产发展过程中,生产满足需要的水平和程度相对低下,社会经济发展往往多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或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消费或需求多呈现为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期以前的相当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和国家政策的重心往往多是放在怎样治理“短缺经济”方面。治理“短缺经济”主要是要解决供给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即如何才能扩大供给,如何才能刺激和推进生产发展,提高社会供给能力和水平问题。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

5、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 。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 4 卷,47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自此,人类社会才出现了“过剩经济” ,才产生了治理“过剩经济”问题。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多有“过剩经济”状态发生。治理“过剩经济”早已成为各发达国家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难题。所谓“过剩经济” ,是指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过剩经济” ,而不是指供给超过人们全部需求的“绝对过剩经济”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的发展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

6、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在人类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绝对过剩经济” ,而只可能产生或存在“相对过剩经济” 。在“相对过剩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贫困人口,并且全社会仍有许多人的有效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相对过剩经济”只是表明从社会总体上看,在社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中,由于生产的商品供给相对过剩,供给超过需求,需求不足成了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治理“过剩经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发展问题,即如何才能扩大需求,刺激和推进消费扩大,提高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问题。扩大需求包括扩大外需(出口需求)和扩大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但以扩大内需为主,是当今世界大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呈现的发展

7、趋势。1996 年西方七个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收入水平最高的美国和日本,其出口依存度分别为 8.8和 8.9,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人口较多的英、法、德、意等国出口依存度在 2123之间,经济发展也是以内需为主;只有人口较少的加拿大出口依存度达到 36,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 (注:国际经济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经济处于“短缺经济”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不足是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整个社会经济是一种供给约束型经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不足逐步转化为需求不足,我国经济已逐

8、步由供给约束型的“短缺经济”转化为需求约束型的“过剩经济” 。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必须努力治理“过剩经济” 。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近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经济的基点应该建立在国内需求上。我们应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国外市场,更要利用好国内资源,坚持立足国内市场,依托扩大内需,才能有效抵御国际经济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我国出口依存度并不高,1996 年为 18.5,1997年为 20,1998 年为 19.4、1999 年为 19.7。2000 年为23,由于出口依存度不高,国内需求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不刺激国内需求,不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

9、需求,就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正是从上述意义讲,实行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本身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因为如此,我国也就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治理“过剩经济” ,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二、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与我国扩大内需的基本战略取向马克思在阐述供求平衡理论时指出,在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供求平衡首先表现为供求双方在使用价值量和市场价值量上的一致性。在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有一个内在比例关系,这就是,“在需求方面,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而在供给方面,则有不同生产部门的一定量的社会生产相适应。 ” (注:马克思。资本论M 。第3 卷,210.)供求平衡还表现为有支付能力保障的

10、平衡。 “既然社会要满足需要,并为此目的而生产某种物品,这就必须为这些物品进行支付。事实上,因为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购买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能利用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用来生产这些物品,也就是说,用该社会所有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来购买这些物品。 ” (注:马克思。资本论M 。第 3 卷,208209.)这里实际包含着马克思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平衡的思想。在价值生产上,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同种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实现上,商品的价值量的实现决定于社会需要该种商品使用价值量应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这两个方面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时,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就达到

11、了平衡。这就是供求平衡的本质要求。按照这个本质要求,一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必须保持平衡比例关系。我国在实行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时也必须使社会总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由于社会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所需要的各种产品的实物计量单位不同,它们是不能相加而得出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因此,社会总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比例关系,应是指社会总产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的价值量的平衡比例关系。也就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供给的价值量必须等于社会总产品需求的价值量。但因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具有同一性,只有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商品才能在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实现该商品的价值。而要同

12、时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或供给必须是有效供给,即生产或供给的商品必须是社会需要的商品。消费或需求必须是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供给不是有效供给,即社会供给的商品不是社会需要的商品就不能卖给消费者,进入消费领域,实现消费以满足社会需求;如果需求不是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消费者就不能把社会供给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买到自己手中,进入消费领域,实现消费以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我国在实行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时,要保持社会总产品供需平衡比例关系,必须保持社会总产品的有效供给等于有效需求的平衡比例关系。从 1998 年开始我国已连续几年实行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行扩大内需战略方

13、针伊始,我国在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努力扩大外需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做为重点,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 1999 年起,财政政策在注重不断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开始着眼于开拓国内市场扩大消费需求,连续 3 年提高了城镇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标准,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继续助推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大力推广消费信贷和连续数次降息,削弱了人们的储蓄倾向,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对推动经济增长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实行扩大内需长期战

14、略方针,仍然还需要进一步采用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双轮驱动”的扩大需求的基本战略,当然采取这种战略措施在理论上应以社会总产品的供给都是有效供给为基础或前提条件。而在实际上,长时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总供给中严重地存在着无效供给太多,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无效供给太多,有效供给不足也是造成社会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需要从供给方面采取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双轮驱动”的改善供给的战略措施,才能保证社会总产品的供需平衡比例关系或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比例关系,才能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和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方针的基本战略取向,不仅应包括直接扩大国内需求的“双

15、轮驱动”战略取向,而且还应包括直接改善国内供给,间接扩大国内需求的“双轮驱动”战略取向,即应采取既扩大国内需求,又改善国内供给的双向调控战略措施。三、我国实行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的现实选择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这是很不容易的。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内需求不足和无效供给太多与有效供给不足矛盾依然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改善国内供给的对策措施。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投资增长还是主要依赖政府增发国债和国债投资拉动的贷款,且投资增长内在动力不足,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相当一部分

16、中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而一些资金比较充裕的上市公司由于缺乏新的投资热点又处于观望等待状态。二是消费回升不太稳定,消费品市场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近几年来,虽然也出现过旅游热、教育热、网络热等局部消费经济热点,但许多主导型的、对经济增长作用较大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变迁和经济结构调整还影响部分消费出现了一些新的收缩效应。三是广大城乡市场需求,特别是农村市场尚未完全启动,启动城乡市场关键是增加城乡人民收入。但目前提高城乡人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城乡人民负担较为困难。目前我国无效供给过多,突出表现在:一是大量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项目企业的商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二是大量质量低劣的低档商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三是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四是大量价格过高的超前消费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目前我国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高科技产品买不到形成供给不足。二是城乡居民许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消费品买不到形成供给不足。三是许多第三产业产品,如许多金融、保险、医疗保健、教育、餐饮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