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1259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20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浅谈 2020 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浅谈 20 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时间:2011-04-22 11:52:01 模板 作者:秩名论文导读:中国本土原有的封建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灵魂,浅谈 20 世纪早期的中国建筑。关键词:欧洲建筑样式,建筑文化,中国灵魂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经济模式的逐渐变化,中国本土原有的封建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有的一些建筑手法已经不适合新时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商业化要求,这迫切要求中国的建筑出现新的变化,这个时期出现了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新建筑体系是和近代我国的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形成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

2、从西方国家直接的传入和引进;二是中国原有的建筑主动的去适应这个要求进行变化、改造、转型的。我国的新建筑体系主要是通过第一种模式建立起来的,经过了一系列发展加上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并回国参与中国建筑的构件,并大量运用新的建筑技术和新材料,中西建筑文化的大幅度交流冲破了封建时代的阻隔,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新建筑体系也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活动主流。 ,中国灵魂。一、 西方近现代建筑样式在中国的运用( 1)西方近代折衷主义样式这类建筑中的代表作就是建于 1921-1923 年的上海汇丰银行新楼。从平面上看类似一个正方形,大楼主体采用最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的外立面模仿砖石结构,处理成

3、严谨的新古典主义形式。从横向的角度看全楼有 5 段,中间的部分有贯穿 3 层高的仿罗马科林斯式双柱,底层的营业大厅的内部装潢有拱形玻璃天棚和整根意大利大理石雕琢的爱奥尼式柱廊。其它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还有建于 1924 年的北京大陆银行;建于 1911 年的清华大学校门和清华学堂等。这类建筑的装饰性和功能性基本上适应了当时中国部分城市的需求,因此得以大量涌入给中国的建筑格局带了巨大的变化。( 2)中西混合式建筑随着城市部分地区的建筑西方化在这些地区的边缘或者相近地区也受到了影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它们只可能把西方建筑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要素揉入中式建筑的主体或者把西方建筑的主体中注入中式建筑的

4、要素。这类建筑在一些旧式消费场所和清末一些新建的政府部门中得到了很大的运用。为了适应顾客人流增多和商品陈列的要求,旧式的消费场所等修改门面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采用新材料玻璃开柜,突出招牌等手段,同时为了商业竞争的目的而形成追求“洋气”门面的风气。这些改造主要是模仿西方建筑的一些手法,但是由于模仿的个体本身以出现折衷主义的趋势,再加上辗转套搬,结果造成了很复杂的变体。这些店面的改进是近代中国商业在比较低的条件下追求商业广告效果的产物,对中小城镇和其它类型的建筑造型也有很明显的影响。( 3)装饰艺术和现代式20 世纪 30 年代初,欧美新兴的摩登风格装饰艺术样式和西方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风格也慢慢开

5、始在中国登陆。装饰艺术样式是一种向国际式过度的样式,他的主要特点是体形简洁、明快,喜欢使用阶梯型的体块组合,流线型的圆弧转角,横竖线条的墙面划分和几何图案的浮雕装饰。中国建筑师在当时把这两类设计样式统称为“现代式” ,许多设计师热心参与了现代式的新潮设计,不过当中以装饰艺术样式为主题,少数已是准“国际式”和地道的现代派建筑。 ,中国灵魂。二、 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根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中国固有样式”的探索。随着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除了将本土建筑“洋化”外,还有着另一类趋向就是尽力将外来建筑“本土化” ,这类趋向经过由外

6、国建筑师发起,后由中国建筑师引向了高潮后形成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全国推广的“中国固有样式”的建筑风格。早在 19 世纪时期,为了适应中国习俗,迎合中国人心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建教会学校和教堂时,就开始尝试使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来修建校园或者教堂。在前期,在屋身保持西方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揉入以南方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在后期主要特点是关注屋身和屋顶的整合,把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了宫殿式的仿古追求。以 1925 年中山陵设计竞赛为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建筑复兴的设计活动。这股传统复兴建筑,在“中国化”的处理上差别很大,当时针对这些建筑的不

7、同形式,大体上把它们概括成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 ;第二种是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 ;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这三类处理手法不仅仅为中国近代复兴传统建筑提供了不同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做了必要的演示。实际上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道路也基本上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进。 “中国固有样式”的探索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是伟大的一页,它留给了我们一些成功的建筑和可以借鉴的处理方法,更激励着后来的建筑师更好的去中国式建筑的发展。 ,中国灵魂。 ,中国灵魂。处于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建筑基本上在坚持自己独立的发展轨道,许多西方建筑元素只是起到了衬

8、托和完善的作用,换句简单的话来说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吸收西方的积极因素取得了新时期的发展。中国近代建筑特别是 20 世纪早期的建筑在我国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是中国建筑由古典向现代转化的一个缓冲期,所以在这个过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建筑造型,有些建筑在今天看来可能是不成熟的,但是他们那种伟大的尝试确实给后来的建筑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道路和方法。三、 当代建筑的启示在当今世界,建筑的发展在功能要求的趋势下造型趋向单一模式,国际主义的建筑充斥了世界各个大小城市,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很多人所深深关心的,在这里仅就个人观点对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一些设想:( 1)重塑中国建筑的灵魂一些

9、古典的建筑样式和构件可以成为建筑的细部装饰或者点缀,而不应该成为建筑的主体来支配建筑本身。在本文中,也多次提到了中外建筑师大多数时候走的折衷路线,广集百家之长根据建筑自身的情况具体处理,很多很古典的中式建筑为了装饰和功能的需要也大胆的采用西方的建筑构件和装饰手法,但是在建筑本身却不依附任何的风格或者样式。实际上支撑建筑的不是砖瓦门窗,而是文化和思想。( 2)平衡中国建筑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平衡功能和形式的过程中,要灵活掌握。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功能为主体的建筑考虑到经济因素,视情况来处理装饰,即使是成本低的也要作到少而精。而在一些大型建筑或者公共活动场所就不应该只把功能放在第一位了,用科学的态度有效的使用好装饰效果,做出中国的特色。结语当今世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很多建筑都受到同一种风格的影响,在高度功能化的基础上外型上出现大范围雷同。 ,中国灵魂。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提出了建筑文化回归“民族主义”的口号。 ,中国灵魂。如何正确的对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便成为了一个令人思索的问题,研究并借鉴 20 世纪早期这段时间的中国建筑中中国化的努力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当时如何把国外在某些区域的先进东西融合到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中,再创中国建筑的辉煌。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