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611696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地理上册(商务星球版)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上册(商务星球版)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在学生学习了一年的七年级世界地理,了解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的基础知识后,能运用所学的读图方法、画图方法以及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等来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教材知识结构: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国土和居民”、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三单元“自然资源”、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过程、重点和难点的分析:第一单元 国土与居民第一课 辽阔的疆域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运用

2、地球仪、东西两半球地图和教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说出中国的地理位置; 通过教材中安排的三个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最后概括总结 落实课标的建议 (国土辽阔) 指导学生通过面积的比较,了解我国国土的辽阔;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按教材安排的四个活动,组织学生展开活动,进一步认识我国疆域的辽阔。让学生讨论:位置的优越与国土辽阔的关系第二课 行政区划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明确我国三级行政区划;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段课文,使学生了解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为了实现民族自治,但这些地区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课文,使学生了解设立特

3、别行政区的意义;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 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通过按教材有顺序的四个活动,使学生熟识我国的 34 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第三课 众多的人口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知道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经济与文化(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落实课标的建议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重点是说出 2000 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所获得

4、的人口总数; 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数据(例如每年新增人口数与一些国家人口总数的比较)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70 年代前,年平均增长人口约 1500 万,而近年来已下降至 1200 万(结合读图),使学生认识我国人口增长正在趋缓; 在学生说出我国人口国策的基础上,结合活动,明确人口过多的负面影响,以使学生了解这项国策的意义。落实课标的建议 (人口东多西少) 课文第一段将我国人口密度与世界作了对比,可引导学生对此作一分析,进一步认识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 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可指导学生比较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人口密度差异:落实课标的建议 (人口东多西少)第四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主要通过

5、指导学生按课文的活动展开讨论: 日本民族比较单一,美国则是世界各民族最多的国家 藏族的集体舞、傣族的泼水节、朝鲜族的长鼓舞、苗族等的干栏式木楼、蒙古族的摔跤 开放性从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反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2)、3)两项活动是落实“经济与文化”中“文化特色”的两条标准落实课标的建议 (民族的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和边疆地区;其中,云南、新疆等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较多; 指导学生按课文的活动展开讨论:各省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大杂居);有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最主要的有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吉林等(小聚居)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教学

6、目标:1 、举例说明我国多种我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多地形图的技能。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清理情况。教学内容: 地形、气候、河流。地形:第一课“地形地势特征”及第二课“地形分布”一、教学要求:1 、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识记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组织

7、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怎样影响。2 、让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架”作用,总结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3 、总结我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成因及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二、结构分析: “地势呈阶梯状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内容看视平行,但内在层层递进,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让指导学生从多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引导他们去讨论

8、这些特征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运用、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从而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三、内容点析:1 、课文以图导课,从图: 2.1 、 2.2 ,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地势三级阶梯,及分界山脉,从图中可以方便知道各个地形区的海跋高度,活动更是深化对地势三级阶梯的掌握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2 、图 2.4 告诉学生有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并引导学生理解山脉是如何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这一含义。拿不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让学生深刻掌握内容。3 、山区面积大,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山区利弊,让学生科学刻观地认识自然,研究如何

9、进行山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四、重、难点突破:其突破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由图了解,论证,深化内容。气候: 第三课“气温和降水”、第四课“气候的基本特征”一、教学要求:1 、通过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争布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值线图的能力,学会分析气温、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2 、了解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区等,使学生明确地理形环境的巨大差异性。3 、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同时明确我国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下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0、二、结构分析:“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在要素其内容是并列的,但其二者与“季风气候显著”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三、内容点析:1 、“南北气温的差异”:课文从图 2.13 、 2.14 着手,让学生读出冬夏我国温差状况得出: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气温最低处在青藏高原),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在于纬主差异夏季普遍高温在于纬度及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方日照时间长的原因,青藏高原气温低因其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原因。通过图( 2.15 )掌握 5 个温度带的划分,及各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的分布。活动讨论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建筑影响。2 、“东西干湿的差异

11、”:通过读图 2.16 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明确降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了解干湿区划分的依据读图 2.17 了解各干湿区呈现不同的植被景观。活动是让学生加深了解不同干湿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 、季风气候显著:读图 2.19 、 2.20 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来源,风向,及其特点进一步明确前面“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季风气候在气湿和降水分布上的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阅读图总结地理现象,前后知识连贯、融记贯通,深刻掌握知识点。

12、河流: 第 5 课“长江”、第六课“黄河”一、教学要求:1 、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统计资料认识中国主要河流的基本概况。2 、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3 、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内容点析:1、众多的河湖:用图突出内外流河面积的差异,突出了内外流河的概念。图文叠加分析得出:( 1 )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 2 )以秦岭 - 淮河为界,南北方河流的差异,( 3 )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特征。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掌握。2、长江的开发:长江的源流概况,上

13、中下游段划分,其“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等优势,长江水能开发利用不足,目前干支流治理及开发利用现状,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长江的巨大带动和幅射作用,明确长江开发的重要性,并发长江的开发献计献策。3、黄河的治理:从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形区,注入海洋入手,告诉学生其丰富的水力集中在上中游,其巨大的贡献还在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其水资源(灌溉)。分析黄河成灾的原因;地形、四、重、难点突破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掌握其地理要素,引导综合地分析、研究习题,拿出切实的措施。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及要求:1、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辨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

14、源。2、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总量多、人均少的基本国情,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当中出现的问题。3、初步树立认识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知道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境观。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5、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6、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资源7、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知道我国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并分析原因。8、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9、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

15、建设大型工程。二、教学结构分析:本单元的第一课“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整个单元的总论,主要讲述自然资源的共性,及重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一般特征,以及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联系。第二课第三课分别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作为案例,讲述了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教材内容有概括到具体、整体到部分,避免了面面俱到和繁、难现象,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是本单元的主线和核心,其编排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灵活运用第一课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借鉴第二课和第三课的方法,学会具体分析各类自然特征的个性特征,逐步树立比较系统的资源观、人地观和环境

16、观。第四单元 经济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分布概况,并在图上指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和主要商品棉基地。3、结合国情,说明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我国主要工业地带和工业基地。5、用实例说明我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6、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主要的内河航线和沿海的主要港口。7、比较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举例说出如何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8、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9、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二、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第 1 课和第 2 课讲述我国的农业。教材分别就“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两方面论述。第 1 课“农业的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