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综合治理规范及验收标准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2611674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电站综合治理规范及验收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变电站综合治理规范及验收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变电站综合治理规范及验收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变电站综合治理规范及验收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变电站综合治理规范及验收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电站综合治理规范及验收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站综合治理规范及验收标准(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变电站设备治理第一节 设备基础治理 1.1设备土建基础 1.1.1治理策略 1.1.1.1设备基础表面出现开裂、露筋、混凝土基础保护层脱落时,应进行抹灰修补,恢复原样。 1.1.1.2设备基础发生异常位移、回填土下陷、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1.1.2治理要点 1.1.2.1设备基础下沉时,应由有资质单位进行现场勘察、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方案,采用回填、高压灌浆、桩基加固等方式进行处理。 1.1.2.2如设备基础下沉是由于排水措施不完善等情况导致,在基础整治前,应先考虑排水治理,防止造成设备停电以及基础整治后再次塌陷、下沉。 1.1.3验收标准 1.1.3.1基

2、础表面平整密实、色泽均匀,无露筋、裂纹等缺陷。 1.1.3.2外形美观,尺寸统一,无下沉、倾斜现象, 1.2油池治理 1.2.1治理策略 1.2.1.1油池壁、底表面出现裂纹、脱落,应进行油池修整。 1.2.1.2主变油池未按要求设置格栅、卵石的,应进行加装;格栅损坏、卵石风化损坏时,应进行维修或更换;卵石油污或短缺时,应进行清洗或补充。 1.2.1.3油池排油孔金属滤网及管道堵塞、损坏时,应进行疏通、维修。 1.2.1.4事故油池积淤、积水严重,应进行清理;排汽管损坏,应进行维修。 1.2.2治理要点 1.2.2.1油池壁、底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表面光洁,颜色一致,无蜂窝麻面。 1.2.

3、2.2油池壁每侧宜设置1-2道伸缩缝,伸缩缝内填充沥青麻丝,采用硅酮耐候胶封闭。油池壁与主变压器、冲氮灭火设备基础及电缆沟间应柔性连接。 1.2.3.3变压器油池(贮油和挡油设施)应大于设备外廓每边各1000mm,四周应高出地面100mm,且排油孔应设置金属滤网。 1.2.3.4 110千伏及以上变压器应在油池底部上方250-300mm处布置格栅,格栅上放置卵石,卵石厚度不小于250mm,卵石直径为50-80mm,卵石高度应低于主变基础顶部100mm。 1.2.3.4事故油池应定期检查水位,及时清淤排水,以保持足够容积。 1.2.3验收标准 1.2.3.1池壁采用清水混凝土倒圆角工艺,表面光洁

4、,横平竖直,颜色一致,无蜂窝麻面,无气泡。 1.2.3.2排气、排油管道设置合理,管体无锈蚀,管路畅通。 1.2.3.3池内格栅、卵石设置满足要求,格栅无锈蚀、破损,卵石清洁、无油污。 1.2.3.4事故油池容积满足要求,池内无积淤、积水。第二节 架构加固治理 2.1治理策略 2.1.1钢架构的螺栓出现松动、脱落时,应对螺栓进行紧固或补充。 2.1.2钢架构焊缝开焊时,应采取卸荷措施后进行补焊。 2.1.3水泥杆出现脱皮、露筋时,应进行修复。 2.1.4水泥杆出现裂纹、大面积露筋时,应更换水泥杆。 2.1.5钢架构及水泥杆未按要求设置排水孔,应打孔处理。 2.1.6架构倾斜,柱身弯曲超过允许挠

5、度值,应进行纠偏或更换。 2.1.7接地引下线断裂时,应重新焊接。 2.2治理要点 2.2.1水泥杆出现脱皮时,应按照“表面清理涂刷水泥改性剂涂刷面漆”的流程进行恢复。 2.2.2水泥杆表面清理先用錾斧逐点打去原混凝土表面的疏松、碳化腐蚀层及开裂周围的部分,直到露出比较坚硬的混凝土为止,然后用钢丝刷或角磨机打磨,除去表层涂灰、碎削,形成一定的粗糙度,用压缩空气吹净,裂缝内不留灰尘,再用清水冲洗一遍。 2.2.3水泥杆出现露筋时,应按照“钢筋除锈刮砂浆涂刷水泥改性剂涂刷面漆”的流程进行恢复。 2.2.4水泥改性剂未完全固化时,涂刷面漆,不准有漏涂现象。 2.2.5钢架构螺栓更换时应自下而上穿孔,

6、重新紧固时应更换垫片,紧固时应均匀用力,保证压紧。 2.2.6接地引下线至电气设备上的连接采用镀锌螺栓连接或焊接,接地引下线应连接可靠,用螺栓连接时应设防松螺帽或防松垫片。 2.2.7接地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牢固无虚焊,搭接长度符合规定: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2.3验收标准 2.3.1钢架构螺栓应紧固无松动、表面清洁,无锈蚀、凹凸,穿孔方式正确;底面与基础面紧贴,平稳牢固。 2.3.2钢架构应平直,无弯曲、裂纹、倾斜,底部无积水,焊缝完好、饱满。 2.3.3水泥杆涂层颜色一致,无漏涂、流坠,外形美观,无裂纹、

7、倾斜。 2.3.4接地引下线安装应美观,焊缝饱满,无锈蚀、伤痕、断裂。第三节 设备、设施防腐治理 3.1治理策略 3.1.1设备钢架构涂层出现掉漆、脱皮、返锈,表面材料、螺栓腐蚀严重时,应进行防腐处理。 3.1.2水泥杆钢连接处及两端金属部分出现锈蚀,应进行防腐处理。 3.1.3设备、设施本体金属部分出现掉漆、脱皮、返锈,表面材料腐蚀严重时,应重新进行防腐处理。 3.1.4接地引下线涂层破损、局部腐蚀剩余导体面积为80%95%时,应重新进行防腐处理;严重锈蚀导致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更换。 3.2治理要点 3.2.1防腐应按照“表面除锈涂第一道底漆涂第二道底漆涂第一道面漆涂第二道面漆”的

8、流程。 3.2.2防腐环境要求:空气湿度85%以下、环境温度在538之间;阴雨(雷电)天气、扬尘污染时禁止施工。 3.2.3防腐治理前,应先对处理部位表面进行除油、除锈,彻底地去除构件、设备表面的油污、锈层、锈斑、旧漆膜、锌瘤和风化的锌皮。 3.2.4除锈后应在4小时内刷涂第一层底漆(防锈漆),刷涂前应对表面进行除尘;每道涂层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在前一道漆未完全固化时涂第二道漆。 3.2.5涂刷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进行。构件下表面、钢结构交叉部位、螺栓、螺帽等特殊部位不得漏涂。 3.2.6对于酸性土壤,在接地体周围加适量石灰,提高土壤PH值。 3.2.7接地引下线防腐时,地下与水平接地体连

9、接处亦应刷防腐涂料。 3.2.8接地引下线上应涂刷黄绿相间漆,黄绿色间隔100-150mm,平行涂刷。全站同类型设备黄绿相间漆涂刷高度应一致。对于较长的设备接地引线下(如水泥砼杆),涂刷高度一般宜为800-900mm(现场可结合水泥砼杆抱箍位置确定)。 3.2.9对设备、设施进行防腐处理前,应对邻近地面、设备铭牌、标识牌、位置指示、机械转动、设备绝缘子、控制电缆等特殊部位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除锈、喷涂涂料滴落或喷溅落在设备或地面上。 3.3验收标准 3.3.1表面处理除锈等级金属表面达到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T8923-88中规定的St3,不易清理部位达到St2级;处理后的构件表

10、面不应有油脂、污垢、氧化皮、铁锈、灰尘、水分、焊渣、毛刺等附着物。 3.3.2所涂刷的每道涂层应均匀平整、色泽一致,无明显的疏松、皱皮、流坠、针孔和气泡等;不得有漏涂和涂层脱皮现象。全部工艺完成后,被涂表面呈镀锌色,涂层密实、坚厚、表面美观。 3.3.3涂装遍数和各涂层厚度均应符合所指定涂料的技术要求。 3.3.4用5倍放大镜抽检有无针孔和气泡现象,并重点检查构件下表面、钢结构交叉部位、螺栓、螺帽等特殊部位有无漏刷。 3.3.5防腐工作结束后,所做防护措施应拆除。 3.3.6接地引下线美观、顺直,无锈蚀、伤痕,黄绿相间色漆涂刷规范。第四节 设备渗漏治理 4.1治理策略 4.1.1密封部件老化、

11、龟裂、变形或损坏,应进行更换。 4.1.2设备器身有砂眼、气孔、夹渣或焊缝开裂,应进行焊接补焊,情况轻微或部位不适合焊接的,可采用注胶等粘堵方式处理。 4.1.3油标玻璃管污损、老化、裂纹,应更换油标管。 4.1.4由于螺栓松动或紧固应力不均等原因造成渗漏的,应对螺栓重新紧固或调整。 4.2治理要点 4.2.1密封件规格尺寸选择应满足现场要求,应选用耐油、耐高温、柔韧性能良好的材料,确保密封件有效压缩量。 4.2.2密封面有锈蚀、毛刺、凹槽情况时,应进行除锈、打磨,提高法兰表面光洁度,螺栓丝扣应均匀、光滑、无毛刺。 4.2.3密封垫安装前,应将其上下接触面擦拭干净,在其两面涂半液态密封胶,待密

12、封胶半干后,用法兰螺丝连接紧固,密封垫不得偏斜移位,确保密封垫与密封面形成连续接触表面。 4.2.4紧固螺栓应有专人负责,压紧螺栓要均匀对称拧紧,上下螺栓固定应均匀用力。 4.2.5充油前要对所有螺栓进行检查和紧固,表面粗糙、密封不良的,要在螺栓上涂一层胶黏剂。 4.2.6焊接堵漏可采用结合渗漏情况采用点焊或堆焊方式,作业前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4.2.7使用堵漏胶棒堵漏时,必须彻底清除堵漏部位的油污、漆皮、氧化物,使金属露出本色,然后按配比调好堵漏胶,对渗漏部位进行堵漏,直至不漏为止。 4.3验收标准 4.3.1器身表面无裂纹,清洁,无损伤,无渗漏油痕迹,油位指示在正常范围内;SF6气体压力

13、正常,无漏气现象,压力表玻璃完整透明,密封良好。 4.3.2密封件完好,密封面、法兰盘无锈蚀、毛刺,表面光滑平整。 4.3.3相关阀门、管路接头紧固,无渗漏。第五节 设备防潮治理 5.1治理策略 5.1.1开关柜、机构箱、端子箱、汇控柜、智能控制柜、电缆沟道、夹层、竖井等封堵破坏、密封条老化、通风孔堵塞时,应进行整治。 5.1.2柜内加热驱潮装置、热交换器或空调等安装位置不合理、装置损坏或防潮效果不佳的,应进行调整或更换。 5.1.3环境潮湿,开关柜存在凝露隐患的高压开关室除湿设备损坏或未装除湿设备,应进行修复或补充。 5.2治理要点 5.2.1开关柜、机构箱、汇控柜、端子箱、智能控制柜等应与

14、电缆沟完全隔离。 5.2.2开关柜、机构箱、汇控柜、端子箱内应安装加热驱潮装置,并具有自动投退功能。加热驱潮装置应定期检查,损坏时应及时维修。 5.2.3对于可能进水的高压室电缆进出口应进行防水封堵,防止室外电缆沟的积水流入高压室。同时,对每个柜的电缆穿孔进行封堵,防止电缆沟内潮气直接侵入高压开关柜。 5.2.4高压室门窗应密封良好,外墙、屋顶应无渗漏。母线排外露在开关柜顶时,高压室屋顶内层不应使用易受潮脱落的材质装饰,防止受潮脱落引发设备故障。 5.2.5室外空气湿度较大时,应紧闭高压室门窗,且不宜开启通风装置。轴流风机外侧应设置防雨罩或固定防雨百叶窗。风机未工作时,百叶窗叶片应处于完全闭合

15、状态,防止潮气通过轴流风机侵入高压室。 5.2.6高压室穿墙套管的支撑钢板四周应进行密封处理。 5.3验收标准 5.3.1开关柜、机构箱、端子箱、汇控柜、智能控制柜、电缆沟道、夹层、竖井等封堵严密、密封良好,内部无进水、受潮、锈蚀现象。 5.3.2机构箱、端子箱、汇控柜、智能控制柜、配电室等通风口无异物,通风效果良好。 5.3.3开关柜、机构箱、端子箱、汇控柜、智能控制柜加热驱潮系统完备、运行良好,温湿度设定正确。 5.3.4高压室门窗密封状况良好,墙体、屋顶无渗漏;轴流风机外百叶窗叶片能正常开闭;除湿机功率满足现场要求,运行正常。第六节 防小动物治理 6.1治理策略 6.1.1设备绝缘包封材

16、料破损,应进行包封整治。 6.1.2开关柜、机构箱、端子箱、保护屏等设备、建筑物孔洞及穿管未进行封堵或封堵破损,应进行封堵整治。 6.1.3一、二次设备柜门损坏,无法正常关闭,缝隙较大,电容器网门及各类通风网破损,应进行整治。 6.1.4防小动物挡板、捕(驱)鼠器、驱鸟器、粘鼠板等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6.1.5变电站室外排水孔无护网或护网损坏时,应加装或修复。 6.2治理要点 6.2.1高压室开关柜内外母线、引线应进行绝缘包封。主变压器低压侧套管接线板、穿墙套管接线板、避雷器接线板、室外电容器组引线排处绝缘应包封严密,若接地线处有割口应确保呈品字型排列。 6.2.2室外进入室内的电缆、光

17、纤、空调、除湿机等各类穿管孔洞及屏、柜、箱底部应封堵。变电站围墙排水孔内侧应装设护网。 6.2.3生产建筑物门窗及设备开关柜、机构箱、端子箱等柜门应关闭严密,不得有孔、缝。配电室通风网应完好。 6.2.4高压配电室、主控室、保护室、电缆室、蓄电池室应装不低于400mm的防小动物挡板,且装设严密。 6.2.5当检修施工或防小动物设施损坏维修,需拆除防小动物措施时,要采取临时措施,完工后施工单位应按要求及时封堵、恢复。电缆孔洞必须当日封堵,不得隔夜。 6.2.6站内禁止饲养家禽和宠物,禁止种植易招小动物的作物。 6.3验收标准 6.3.1设备绝缘包封完整、牢固。 6.3.2开关柜、端子箱、机构箱、

18、汇控柜、保护屏等屏柜门完好、关闭状态无孔、缝,屏柜底部的电缆孔洞封堵良好。 6.3.3室内防小动物挡板完好,防鼠器具齐全、无损坏,排气风扇、通风口通道及围墙排水孔护网无损坏。 6.3.4临时防小动物措施应每日进行检查。第二章 变电站土建设施治理第一节 生产、生活建筑物治理 1.1建筑物防渗漏治理 1.1.1治理策略 1.1.1.1面层开裂、空鼓及排汽管损坏、上人屋面刚性保护层损坏等,应进行维修及更换。 1.1.1.2防水层渗水、面层积水,应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局部整改或全部更换,必要时用热沥青砂浆找平后重做面层。 1.1.1.3布置于屋面上的设备基座或预埋件维修后,应对其周边防水进行检查,发现破

19、损应进行维修。 1.1.2治理要点 1.1.2.1 屋面治理应遵循“合理设防、放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的原则,做好防水和排水,以维护室内正常环境,免遭雨雪侵蚀。 1.1.2.2屋面整治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水等级。对综合楼及继电器室等设有重要电气设备的建筑物屋面应采用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为15年的II级屋面防水等级,防水卷材宜选用SBS改性沥青等防水卷材。其它附属建筑屋面可采用级。屋面排水宜采用有组织排水,采用材料找坡,坡度不应小于2%。 1.1.2.3屋面治理工程应根据工程特点、地区自然条件等,按照屋面防水等级的设防要求,进行防水方案审查。 1.1.2.

20、4屋面治理工程应由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作业人员应持有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证。在屋面治理工程施工中,应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查,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1.1.2.5屋面治理工程所采用的防水、保温隔热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1.1.2.6变电站整治中,伸出屋面防水层的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等应在防水层施工前维修完毕。屋面防水层完工后,不得在其上凿孔、打洞或重物冲击。 1.1.2.7屋顶的防水卷材应铺至女儿墙垂直墙面上,粘贴牢固,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不上人平屋面应铺至压顶部位。水落口周围 500mm 范围内,天

21、沟、檐沟的的拐角处,泛水与屋面连接的阴角处均应设附加卷材。 1.1.2.8卷材防水屋面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女儿墙、立墙、屋顶设备基础、风道等),均做成圆弧或45度斜坡,圆弧半径不得小于100mm。内部排水的水落口周围应做成略低的凹坑。 1.1.2.9 柔性防水层上应设保护层,可采用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等材料;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应设表面分格缝。保护层不得使用铝箔材料。 1.1.2.10当设备或构、支架布置在屋面上时,应对屋面作特殊处理。 a.当设施基座与屋面结构层相连时,防水层应包裹设施基座的上部,并在地脚螺栓周围做密封处理; b.当需要经常维护的设施周围和屋面出入口至设施之间的人行道应

22、铺设刚性保护层。 1.1.3验收标准 1.1.3.1隔气层、找平层、保温层及防水层的施工方法符合施工工艺规范;保温材料厚度、特殊部位处理符合设计要求规范。 1.1.3.2屋面排水坡度、泛水高度、刚性防水层伸缩缝设置和防水卷材搭接及收头、排气管道根部、水落管入口细部处理符合要求,防水卷材无破损现象,室内无渗漏现象。 1.2建筑物内墙治理 1.2.1治理策略 1.2.1.1内墙整治前应分析起皮、返潮原因,处理后方可进行整治。 1.2.1.2内墙涂料起皮、脱落、褪色等,应清除原有涂料层,重新喷(刷)涂料。 1.2.2治理要点 1.2.2.1内墙整治应与墙内隐蔽工程相结合,待其完工后方可进行;内墙整治

23、,不应保留墙裙,踢脚线以上墙面应统一颜色。 1.2.2.2主控制室、继电器室(二次设备室)及通信机房,墙面整治宜采用耐燃材料及自熄型饰面材料。墙面宜选用白色系,与屏面颜色和谐协调。 1.2.2.3 蓄电池室(阀控蓄电池)的墙面、支墩、顶棚、门窗、排风机的外露部分及其他金属零件应涂耐酸漆或耐酸涂料,地面宜用耐酸易清洗的面层材料,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防酸隔离层。 1.2.2.4施工时应将墙面等基层上起皮、松动及鼓包等清除凿平,并将残留在基层表面上的灰尘、污垢等杂物清扫干净。基层的缺棱掉角处用 1:3 水泥砂浆或聚合物砂浆修补;表面的麻面和缝隙应找平。 1.2.2.5刮腻子的遍数应根据基层表面的平整度

24、确定;涂料施工时涂刷或滚涂一般三遍成活,喷涂不限遍数。 1.2.2.6内墙涂料施工要对金属埋件的防腐处理,防止金属锈蚀影响墙面整洁。 1.3建筑物外墙治理 1.3.1治理策略 1.3.1.1外墙涂料起皮、脱落、褪色等,应清除原有涂料层,重新喷(刷)涂料。 1.3.1.2外墙抹灰层空鼓、开裂,应铲除空鼓开裂部分,重新抹灰粉刷;严重时可加入抗裂纤维,对单面墙进行修理;必要时对整个外墙进行修理。墙体裂缝时应进行加固处理。 1.3.1.3瓷砖等装饰性墙面,部分损坏可进行修补;大面积损坏时宜铲除原有材料,采用涂料墙面。 1.3.2治理要点 1.3.2.1变电站建筑物外墙整治,墙面色调选择应与变电站整体情

25、况以及变电站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1.3.2.2若城市变电站有景观要求时,可选用国家电网标准色中主色或辅助色,女儿墙及建筑物进出口混凝土雨棚宜使用国网绿色。 1.3.2.3外墙整治应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和建筑要求,采取保温、隔热和防潮等措施。 1.3.2.4建筑物外墙局部整治一般应以恢复原材料、原色为主;外墙面推荐使用浮雕漆、乳胶漆等涂料材质。 1.3.3验收标准 1.3.3.1建筑物墙面系统性二次修饰、局部修饰或返工无明显痕迹,且无脱落、起层、掉皮等质量缺陷。 1.3.3.2饰面板(砖)表面应平整、色泽一致,无裂痕和缺损,洁净无泛碱. 1.3.3.3接缝应平直、光滑,填嵌应连续、密实。滴水线(槽)

26、应顺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整砖套割吻合,边缘应整齐;墙裙、贴脸突出墙面的厚度应一致;阴阳角处搭接方式、非整砖使用应符合规范要求。 1.3.3.4外墙涂料涂层饱满均匀、色泽一致、粘贴牢固,表面平整,无泛碱、裂纹等现象;外墙分格缝留置合理。 1.4建筑物地面治理 1.4.1治理策略 1.4.1.1面砖破碎开裂;水磨石地面破损;水泥砂浆地面起皮、开裂、破损;踢脚线破损、脱落等,应进行维修或更换。 1.4.1.2自流坪地面气泡、流挂、开裂、剥落,进行局部修理或重做。 1.4.1.3活动地板(防静电地板)裂纹、掉角、缺棱、局部变形,支撑架、横梁松动,进行局部或整体更换。 1.4.1.4塑胶地面、地板粘

27、贴不牢固、翘边、脱胶,进行局部更换或在翘边位置加压条。 1.4.2治理要点 1.4.2.1站区建筑物地面整治一般宜采用水泥砂浆、水磨石或地砖面层等。主控室、通信机房宜采用防静电地板,保护小室宜采用自流平地面。 1.4.2.2屋内配电装置室、全封闭的SF6组合电气装置室、电容器室及站用变室等地面,应采用耐磨的不起尘的地面。(环氧地坪、防静电橡胶地垫、水泥地面等)。 1.4.2.3卫生间等用水房间地面整治时,应做防水层。建筑物为预制楼板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排水设施。地面宜采用陶瓷防滑地砖等面层。 1.4.2.4外廊、外楼梯平台、卫生间及浴室等房间,其地面应低于相邻房间和过道的楼面、地面的标高,或

28、设挡水槛,并应有510的坡度,将水排至下水道系统。 1.4.2.5为防止大面积的地面开裂,水泥砂浆、水磨石或混凝土地面应分格处理。 1.4.3验收标准 1.4.3.1混凝土(水泥)面层原浆收光,面层平整,不得有空鼓、裂缝、脱皮、起砂或二次涂抹,面层允许偏差符合规范要求。 1.4.3.2水磨石地面分格条牢固、顺直、清晰、无断条,石粒的粒径分布均匀,表面平整光滑、色泽一致,不得有空鼓、裂缝、砂眼、麻纹。 1.4.3.3自流坪光滑平整,颜色均匀一致,无泛锈、无气泡、流挂及开裂、剥落等缺陷,涂层附着牢靠,无漏涂、误涂,无裂缝现象,接茬顺畅。 1.4.3.4地砖洁净、平整、无磨痕,图案、色泽一致,缝宽合

29、理、均匀、周边顺直、镶嵌正确、板块无裂纹、掉角、缺楞等缺陷;表面平整度、高低差等偏差值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踢脚线粘贴牢固,无空鼓,出墙厚度一致,与地砖对缝。 1.4.3.5活动地板(防静电地板)复合地面表面平整度、接缝高低差、缝格平直度符合要求,行走无响声、无晃动。支架应齐全牢固,地板下应清洁,无施工遗留物。 1.4.3.6塑胶地面平整、无污染、破损等现象;粘贴牢固、无翘边、脱胶。 1.5建筑物门窗治理 1.5.1治理策略 1.5.1.1门窗整体破损严重或无法满足保温、采光、防尘等要求时可进行整体更换。 1.5.1.2门窗轻微变形时应进行矫正,严重变形时应更换;门窗锈蚀应进行防腐处理;玻璃或窗

30、纱损坏应更换玻璃或窗纱;密封不严、进水,应检查进水部位,采取防水措施;锁具、五金件部件损坏,应进行更换。 1.5.1.3门窗框与墙体渗漏,应进行密封处理;金属门窗接地缺损,接地标识不齐全、不清晰,应进行更换及完善标识。 1.5.1.4窗台板变形、裂缝、污染,密封胶起皮、裂缝,门窗套裂缝、翘曲及损坏,应进行修补或更换;有防水要求的应采取防水防潮措施。 1.5.1.5防盗栅栏锈蚀、破损,应进行修补;破损严重时应进行整体更换。 1.5.2治理要点 1.5.2.1运维班驻地综合楼等有运行人员工作、休息的房间宜装设非推拉式纱窗,对有空调装置及寒冷地区的房间宜设中空玻璃窗;屋内配电装置室及电容器室等建筑不

31、宜用开启式窗。 1.5.2.2门窗的材料、尺寸、功能和质量等应符合使用要求,并应符合建筑门窗产品标准的规定;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宜采用彩钢、铝合金和塑钢等节能性材料。 1.5.2.3变电站建筑物一楼门窗应装设实体防护措施。防盗门安全级别不低于国家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C级安全级别,防盗门统一向外开启。 1.5.2.4门窗与墙体应连接牢固,且满足抗风压、水密性、气密性的要求;窗台与窗户接缝处严密,窗台内高外低。窗台板采用人造石或天然石材,窗台低于0.8m时,应装设护栏且安装牢固。护栏应采用单根直径不小于20mm、壁厚不小于2mm的钢管(或单根直径不小于16mm的钢棒、单根横截面不小于8mm20m

32、m的钢板)组合制作。 1.5.2.5整治时,有设备进出的门的高度、宽度应满足设备运输及安装检修的要求。GIS室吊装平台大门宜采用电动卷帘门,并充分考虑抗风能力,高度、宽度满足检修要求。 1.5.2.6变压器室、配电室、电容器室等设备室门应向外开,并装有弹簧锁;相邻两电容器室的门应能向两个方向开启。电容器室、蓄电池室窗户应采用半透明玻璃。 1.5.2.7距变压器外廓510m范围内的建筑物应使用甲级防火门;总油量超过100kg的屋内油浸电力变压器及站用变压器应使用单独向外开启的甲级防火门;变电站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使用丙级防火门;变压器室的通风窗,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1.5.2.8用于疏散的走道及楼

33、梯间的门应使用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当其门扇开足时,还不应影响走道及楼梯的疏散宽度。安全出口通道(门)不应上锁并开启灵活,安全出口处不应设置门槛、台阶、屏风等影响疏散的遮挡物。 1.5.3验收标准 1.5.3.1防火门符合相应等级要求。门窗安装牢固,框、扇安装牢固,启闭灵活、严密,无倒翘;窗框与墙体间无渗漏,密封胶严密、平直、美观;推拉窗有防跌落措施和限位器。 1.5.3.2门窗配件安装牢固、位置正确,功能满足使用要求;门窗玻璃牢固,单块玻璃大于1.5m2时使用安全玻璃;卫生间宜门窗设置磨砂玻璃。 1.5.3.3门窗套表面应平整、洁净、线条顺直、接缝严密、色泽一致,不得有裂缝、翘曲及损坏

34、,有防水要求的门套底部应采取防水防潮措施。 1.5.3.4窗台板应表面光洁、拐角方正,不变形、无裂缝、无污染;窗台内外高差满足要求。金属门窗要做可靠接地,并有明显标识。 1.6散水及落水管治理 1.6.1整治策略 1.6.1.1散水出现裂纹、裂缝应进行修补;散水下部空鼓及回填土下沉应拆除散水,重新夯填后浇筑;伸缩缝填充料老化、脱落,应重新嵌填。 1.6.1.2建筑物落水管脱落、开裂、PVC管老化、管箍松脱,应进行维修或更换。 1.6.2整治要点 1.6.2.1散水整治,应采用不小于150mm灰土垫层,用熟化石灰与粘土拌合后铺设,回填土必须按规定分层夯实。混凝土面层无空鼓、开裂、起砂现象,混凝土

35、表面平整度在2mm以内。 1.6.2.2散水与建筑物外墙分离,分隔缝宽 20-25mm,沿外墙一周做到整齐一致,纵向 4m 左右设分隔缝一道,房屋转角处与外墙呈 45,分隔缝宽 20mm,分隔缝应避开雨落管,以防雨水从分隔缝内渗入基础。 1.6.2.3分隔缝用 1:2 沥青砂浆填塞(宜掺适量滑石粉以便操作),填塞时分隔缝两边粘贴 3cm 宽美纹纸。密封材料的镶嵌必须密实、连续、饱满,连接牢固,无气泡,开裂、脱落等缺陷。 1.6.2.4落水管宜使用UPVC塑料雨水管或镀锌钢板雨水管;落水管间距:女儿墙平屋面小于18m;挑檐平屋面小于24m。 1.6.2.5落水管应装设伸缩节。如设计无要求时,伸缩

36、节间距4m,排水口距地距离200mm且高度一致。落水管下部靠近散水处要安设排水弯头,并设水簸箕。 1.6.2.6雨水斗、管的连接应固定在屋面的承重结构上,雨水斗与屋面的连接处应严密不漏。雨水管道安装完毕后表面应光滑、无划痕及外力冲击破坏。 1.6.3验收标准 1.6.3.1散水表面平整,无变形,开裂。散水与建(构)筑物之间变形缝设置合理、嵌缝规范,变形缝填充料均匀、饱满。 1.6.3.2屋面落水管固定牢靠,排水管排水口、检查口高度统一。 1.7建筑物吊顶 1.7.1治理策略 吊顶饰面板表面污损、色泽不一致、翘曲、裂缝,应局部或整体更换。 1.7.2治理要点 1.7.2.1建筑物内部顶棚装修材料

37、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1.7.2.2主控制室、通信机房、保护室等室内吊顶更换应采用不燃烧材料。电气设备室的顶棚,应采用不易剥落的饰面材料。 1.7.2.3金属吊杆、龙骨、后置埋件应该进行防腐或防锈处理;木制材料应进行防腐、防火、防蛀处理。 1.7.2.4吊顶内的灯槽、斜撑、剪刀撑,应根据情况适当布置。轻型灯具应吊在主龙骨或附加龙骨上,重型灯具等不得与吊顶龙骨连接,应在基层顶板上另设吊钩。 1.7.3验收标准 1.7.3.1饰面表面洁净、色泽一致,平整,无翘曲、裂缝;压条平直、宽窄一致、饰面板安装的表面平整,接缝顺直。1.7.3.2饰面板、灯具安装位置协调美观;表面

38、平整度、接缝直线度、接缝高低差、吊顶四周水平偏差在规定允许值以内。第二节 站区地面治理 2.1治理策略 2.1.1混凝土(水泥)场地出现裂缝,不影响正常使用,可采用直接灌浆方法治理;同一区域出现多条裂缝或裂缝影响正常使用,应采取扩缝补块方法治理,必要时采用挖补方法全深度补块。混凝土(水泥)场地出现严重裂缝、积水、塌陷沉降等现象,应重新回填平整制作场地。 2.1.2使用的方砖场地及巡视道路出现风化、破损但未发现无明显沉降,更换局部损坏方砖;出现明显沉降、积水、破损等现象,应重新夯填后铺砖。 2.1.3碎石场地出现明显沉降,应重新夯填铺设碎石。 2.1.4 变电站主入口、站前区绿化带破损,可进行修

39、补或更换。 2.2治理要点 2.2.1设备区地面整治,应先对变电站现有排水方式、地下隐蔽设施等进行评估,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时应先进行相关整治,防止场地重复性整治。场地整治不宜改变原有场地型式。 2.2.2场地整体整治时应满足电气及结构布置的要求。坡度宜为0.5%-2%,有可靠排水措施时可小于0.5%,但应大于0.3%。 2.2.3户外配电装置区可根据需要在设备支架柱和设备基础周围铺设方砖。 2.2.4巡视道路结合电缆沟的布置确定(可利用电缆沟做巡视通道),巡视道路的路面宽度宜为0.6m-1m。巡视道路可选择方砖路面材料,也可以采用与站区道路相同的混凝土路面材料。当纵坡大于8%时,宜有防滑措施。接

40、入建筑物的人行道宽度一般宜为1.5m-2m。 2.2.5运维班驻地变电站主入口、站前区附近宜配置维护量小的常绿树种、花草,以美化站区环境。 2.2.6方砖长宽偏差应为0.2mm;厚度偏差应为0.5mm。碎石应色泽一致,级配优良,粒径10-20mm。 2.2.7基土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严禁用淤泥、腐植土、冻土、耕植土、膨胀土和含有有机物质大于8%的土作为填土。 2.2.8场地整治应采用3:7灰土夯实,熟化石灰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粘土(或粉质粘土、粉土)内不得含有有机物质,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压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不应小于0.94。 2.2.9碎石场地与其它场地接茬处采用小道

41、或吸水砖分隔。 2.3验收标准 2.3.1场地整治应加强过程验收,并留影像资料。 2.3.1混凝土场地和巡视小道平整密实、色泽均匀,无裂缝、积水、损坏等现象,无明显沉降。 2.3.2碎石场地标高满足要求,无沉陷现象,场地回填平整,场地巡视及防尘措。场地排水畅通,无积水,场地雨水井设置符合设计图纸,井壁表面平整,砌筑砂浆饱满,勾缝平顺。 2.3.3方砖场地面层与基层结合需牢固,无空鼓;面层表面洁净,无裂纹等现象;管道井口与方砖相接处为圆形接口,不得使用碎砖镶拼。第三节 站区道路治理 3.1治理策略 3.1.1混凝土道路出现裂缝,不影响正常使用,可采用直接灌浆方法治理;同一区域出现多条裂缝或起皮现

42、象,应采取扩缝补块方法治理,必要时采用挖补方法全深度补块。 3.1.2出现严重裂缝、积水、起皮、塌陷沉降等现象,应重新回填平整制作道路。混凝土路面伸缩缝填充料老化、脱落,应重新嵌填。 3.1.3沥青道路出现裂缝、龟裂、软化后形成车辙、积水、塌陷沉降等,可根据情况进行局部或整体整治或更换。 3.1.4路缘石挤压变形、拱胀变形应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路缘石应及时勾缝;破损严重可整体更换。 3.2治理要点 3.2.1站区道路整治,应先对变电站现有排水方式、地下隐蔽设施等进行评估,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时应先进行相关整治,防止道路重复性整治。 3.2.2站内道路全部进行整治时宜采用混凝土路面,当具备施工条件和维

43、护条件时也可采用沥青路。站内道路纵坡不宜大于6%,山区变电站或受条件限制的地段可加大至8%,但应考虑相应的防滑措施。3.2.3 混凝土道路缩、胀缝设置位置应准确,路面伸缩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缝壁上下垂直,缝宽一致,上下贯通。缩、胀缝采用硅酮耐候密封胶填充,打胶顺直、弧度一致,填缝要求饱满、均匀、连续。3.2.4混凝土道路路面泛水坡度应正确,无积水;路面宽度偏差5mm、平整度3mm、纵坡标高偏差3mm、横坡度偏差0.2%;在道路交接处及转弯处,缝与缝之间及缝与道沿之间不得小于900。 3.2.5 沥青道路整治应选择合适的沥青,为保证路面质量沥青碾压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进行。碾压分段进行

44、,分段长度应控制在30-50m。 3.2.6 路缘石局部更换应保持一致性,颜色、尺寸应无明显偏差;安装稳固,勾缝严密,不得有阻水现象,路缘石背后回填土必须密实。整体更换时可采用质地坚硬的青石原材或预制清水混凝土路缘石。 3.3验收标准 3.3.1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密实,无裂缝、脱皮、起砂、积水、损坏、污染等现象。 3.3.2接缝平直,伸缩缝位置、宽度和填缝符合规定。道路表面平整、坡度符合要求,路面泄水通畅、无积水,路缘石布置美观、无破损、圆弧段顺畅、拼缝均匀整齐。 3.3.3道路的路缘石完整、无破损,线条顺直、弧度自然;安装稳固、勾缝美观,与道路面层间变形缝内填料要饱满。第四节 围

45、墙及大门治理 4.1治理策略 4.1.1围墙涂料起皮、脱落、褪色等,应清除原有涂料层,重新喷(刷)涂料。 4.1.2墙面抹灰层裂缝脱落,应重做抹灰层;伸缩缝填充料老化、脱落,应重新嵌填;预制压顶或现浇混凝土压顶破损,应进行维修或更换;排水孔堵塞应清理排水孔。 4.1.3主体严重裂缝或墙柱出现水平贯通裂缝进行地基处理,加固或重新制作墙体;墙体倾斜进行地基处理后,进行重修或加固。基础回填土下陷、基础下沉,应夯实或采取其它地基加固措施。 4.1.4围墙散水出现裂纹、裂缝应进行修补;散水下部空鼓应拆除散水、重新夯填后浇筑;散水伸缩缝填充料老化、脱落应重新嵌填;护坡破损、沿砌缝开裂、坡率改变,加强监测、

46、必要时进行修复。 4.1.5变电站大门部件损坏,应进行修理,必要时整体更换。门垛面砖破碎、开裂,更换部分面砖,严重时对面砖进行整体更换。门垛砌体倾斜开裂应拆除门垛,重新修筑。 4.2治理要点 4.2.1变电站围墙需整体整治时,型式可选用清水墙、砂浆饰面墙、涂料饰面墙等;室内变电站根据站址位置、城市规划和环境等要求可选用格栅式围墙等装饰性围墙。 4.2.2站区围墙整治应根据节约用地和便于安全保卫的原则力求规整,地形复杂或山区变电站的站区围墙应结合地形布置。 4.2.3变电站实体围墙高度不宜低于2.3m,在填方区可适当降低围墙高度。站区实体围墙应设伸缩缝,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5m。在围墙高度及地质

47、条件变化处应设沉降缝。 4.2.4 围墙预制压顶应采用工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制作的工厂化压顶;现浇混凝土压顶宜采用清水混凝土压顶工艺,压顶底部两侧距边缘20mm处应做滴水槽或鹰嘴、滴水线。 4.2.5清水墙采用砖块应颜色均匀,清砌筑完毕要及时抠缝,其深度控制在 810mm 之间;涂料饰面墙可选用国网标准色中主色或辅助色;格栅围栏可选用白色与国网绿颜色相间的成品塑钢或黑色铁艺围栏。 4.2.6变电站大门宜采用轻型电动大门,大门高度不低于1.8m。无人值班变电站应设置实体大门,宜采用全封闭式防盗钢板门,并留有小门。大门颜色应与标识墙相协调。 4.3验收标准 4.3.1清水墙组砌方法正确,墙面无污染、

48、泛碱,勾缝均匀、光滑、顺直、深浅一致,水平灰缝厚度宜为8-12mm。 4.3.2伸缩缝设置合理,嵌缝满足要求,滴水沿(线)设置满足要求,压顶无裂纹。墙面平整、色泽均匀美观,沉降缝设置规范。 4.3.3涂料饰面墙涂层饱满均匀、色泽一致、粘贴牢固,表面平整,边线顺直,无泛碱、咬色,无砂眼、刷纹。 4.3.4 变电站大门的品种、类型、规格、尺寸、性能、开启方向、安装位置、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门表面应洁净、平整、光滑、色泽一致,无锈蚀。 4.3.5 变电站电动大门质量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机械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电动大门门扇及轨道无锈蚀、变形,开启正常,闭合严密。第

49、五节 电缆沟、电缆夹层、竖井、隧道治理 5.1整治策略 5.1.1沟壁开裂或压顶破损,应进行修补、更换;沟底杂物、积水及时清理,积水严重时应重新找坡;沟道严重变形、倒塌,应重新制作电缆沟。 5.1.2盖板扭曲、变形、破损,应重新更换;踩踏时有异响,应补充橡胶垫;活动盖板开启不灵活、卡涩应进行修复。 5.1.3电缆竖井中未分层设置防火隔板,应按要求完善;电缆沟未按要求采取防火隔离措施,应进行完善;电缆沟、隧道防火墙墙体破损,封堵不严,应进行修补处理或重新制作。 5.1.4 电缆夹层积水、墙壁受潮起皮,应进行孔洞封堵、清理积水、粉刷墙面。 5.1.5电缆沟道、夹层、竖井、隧道内电缆支架不牢固应重新

50、固定;支架及接地部分锈蚀应进行防腐处理;断裂应重新进行焊接或更换。 5.1.6电缆夹层、隧道照明系统无法满足运行要求,应进行维修或更换。 5.1.7电缆沟道、夹层、竖井、隧道内电缆摆放混乱,应进行整治。 5.2整治要点 5.2.1电缆沟道、夹层、竖井、隧道整治应与电缆整治相结合,确保整治效果。 5.2.2在SF6配电装置室下方的电缆夹层、电缆隧道,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5.2.3电缆沟可采用砖砌体、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在严寒地区、湿陷性黄土以及地下水对砖砌体有腐蚀作用的地区,不宜采用砖砌体电缆沟。 5.2.4户外场地电缆沟重新制作时,沟壁宜高于场地标高0.1-0.15m。砖沟道沟壁内外

51、粉刷防水砂浆,其顶部应做混凝土压顶。电缆沟伸缩缝间距应为9-15m。 5.2.5电缆沟有车辆通行要求或沟宽大于1.20m整治时宜采用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侧壁的电缆沟。 5.2.6电缆沟积水严重需重新找坡时,其纵向排水坡度不小于0.5%,有困难时不应小于0.3%,横向排水坡度一般为1.5%-2%。沟内宜设置排水内沟,排水沟截面直径80-100mm。在有利排水的地点及最低点设集水坑和排水管,坑底标高应高于下水井排水出口标高200-300mm。 5.2.7盖板更换宜采用搭盖式,优先选用复合电缆沟盖板。穿越道路并有车辆通行要求的电缆沟盖板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 5.2.8当电缆沟切断站区排水通道时,应

52、设置过水装置,如过水盖板、排水导管等。 5.2.9 电缆隧道与建筑物外墙相交处, 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4.0h的防火墙或防火隔断,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如必须开设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并应能自行关闭。 5.2.10设置防火墙时, 应考虑防火墙上支撑的或防火墙一侧的屋架、梁、楼板等构件, 受到火灾的影响破坏并塌落时, 也不致使防火墙失去稳定而倒塌。 5.2.11防火墙两侧采用标准厚度的防火隔板封隔、中间采用无机堵料、防火包或耐火砖堆砌,其厚度一般不小于250mm。 5.2.12防火墙内的电缆周围必须采用不得小于20mm的有机堵料进行包裹。防火墙必须采用热镀锌角钢做支架进行固定。 5.2.13防火墙

53、顶部用有机堵料填平整,并加盖防火隔板。底部必须留有两个排水孔洞,排水孔洞处可利用砖块砌筑。防火墙上部的电缆盖上应涂刷红色的明显标记。 5.2.14电缆沟道、隧道内照明应使用不超过36V的安全电压。 5.3验收标准 5.3.1电缆沟道截面(沟壁之间)尺寸偏差20mm;电缆沟顺直,轴线、标高符合要求,沟内无积水、无杂物,电缆沟的变形缝设置规范。电缆沟转弯处满足电缆弯曲半径要求。 5.3.2电缆沟盖板铺设平整、顺直,无响声;沟盖板色泽均匀、美观、铺设平整、缝隙均匀。电缆沟压顶沟沿(顶)高于地平面,其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平直无裂缝。 5.3.3支架安装稳固;接地扁铁焊接和防腐满足规范要求,遇沉降缝处预弯

54、。 5.3.4电缆电缆沟道、隧道照明完好,行灯变压器容量应能满足要求。5.3.5电缆沟道、夹层、竖井、隧道内无积水,电缆摆放整齐并符合相关要求。第六节 站区排水治理 6.1治理策略 6.1.1采用地面自然散流渗排的变电站,由于场地坡度、围墙排水孔堵塞等原因造成排水不畅,应进行场地整治、清理或增加排水孔;由于周边环境变化标高高于站内造成排水不畅,则应改为集中排水。 6.1.2采用集中排水的变电站由于排水管网老化或排水沟内有淤积物,应及时维修更换、清淤,沟壁(底)破损应及时整修;修路或其他原因导致站外排水管道标高高于站内排水管,应改为强制性排水。 6.1.3集水井座、雨水口出现松动或发现井座、井盖

55、断裂应维修或补充。井及雨水口及其周围路面出现沉陷或突起,应及时修复或在井底、井壁与排水管交接处进行防水处理。 6.1.4排水系统中水泵、阀门、电源系统等损坏、老化,应进行维修或更换。 6.1.5变电站站区排水整治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性设计、规划。 6.2治理要点 6.2.1站区排水治理应结合场地、道路及电缆沟道等整治一同开展。 6.2.2 变电站排水整治,对被地面电缆沟、巡视小道拦截的雨水,宜采用设排水渡槽或敷设雨水下水道方式排除。 6.2.3增加明沟排水时,明沟宜沿道路布置,应减少交叉,当必须交叉时宜为正交,斜交时交叉角不应小于45度,明沟应做护面处理,明沟断面及形式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明沟

56、起点深度不应小于0.2m,明沟纵坡不宜小于0.3%。当明沟纵坡较大时,应采用跌水或急流槽,其位置不应设在明沟转弯处。 6.2.4当采用雨水下水道排水系统时,雨水口应位于汇水集中的地段。雨水口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范围内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道路纵坡、路面种类等因素确定。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50m;当道路交叉口为最低标高时,应增设雨水口。 6.2.5当采用部分散流排水时,在排水侧围墙下部留有足够的排水孔,排水孔应设防护网。排水孔数量应按降水量和地形特点而定,一般2m左右一个,尺寸一般大于120mm*120mm。 6.2.6自然散流渗排改为集中

57、排水,雨水管道应与市政污水管网或其他站外排水设施相连。若无市政管网及其他设施,应制作蓄、渗水池与之相连。站区雨水宜采用自流排放,当无条件自流时应设雨水泵房,采用强制排水。 6.3验收标准 6.3.1排水系统工作正常,管道顺畅;站内地面排水畅通、无积水;排水明沟沟底坡向、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6.3.2雨水井、蓄水池、渗水池设置符合设计,砌砖时不得有通缝现象,抹面水泥砂浆饱满,灰缝平整, 井内流槽应平顺,位置准确,不得有建筑垃圾等杂物,井框、井盖必须完整无缺,井身各部位尺寸必须符合质检要求。 6.3.3 排水沟盖板、井篦工艺符合规范要求,表面颜色一致、完好、周围无杂物;混凝土盖板应无蜂窝、露石、脱

58、皮、裂缝等现象。 6.3.4强制排水泵供电系统符合要求,开关保护灵敏可靠,控制线敷设平直,电缆吊挂标准,保护接地安全可靠;管路敷设符合要求,阀门设置合理,水泵安装符合相关标准。第三章 变电站附属设施治理第1节 安防系统治理1.1治理策略1.1.1电子围栏前端围栏断线、松弛、绞股应进行更换或重新连接。1.1.2电子围栏终端杆、承力杆、中间过线杆、绝缘子损坏应进行更换。1.1.3电子围栏无法报警应检查主机、回路及讯响器,修复或更换。1.1.4电子围栏主机故障时检查主机电源及回路,必要时进行更换。1.1.5红外对射装置红外光路有遮挡物或干扰源,检查并清除遮挡物或干扰源。1.1.6红外对射发射器或接收

59、器产生移位,重新调整发射器或接收器位置。探头损坏,更换探头。1.1.7门禁系统不能开、关门,检查门禁系统回路,元件损坏进行更换。1.1.8门禁系统主机故障检查主机电源及回路,必要时进行更换。1.1.9各主机外壳无接地,进行接地处理。1.1.10无法向远方监控传送报警信号时检查二次回路及数据库,装置本身无法实现的进行改造或更换。1.1.11标识不齐全、不清晰应进行完善。1.1.12老旧红外对射安防系统改造更换时,宜选用高压脉冲电子围栏。1.2治理要点1.2.1高压脉冲电子围栏应采用低频低能量的高压脉冲(6000-10000V),对人体不得造成伤害。1.2.2高压脉冲电子围栏应选用多防区一体化主机

60、,控制屏必须汉化,断电、报警后应能够自动复位。1.2.3从可靠性和经济性角度考虑,优先选择双防区主机。500kV及以上变电站围墙长度较长,需要划分为多个防区,可选用多台双防区主机;220kV变电站围墙一般划分为4个防区,选用2台双防区主机;110kV及以下变电站围墙一般划分为2个防区,可选用1台双防区主机。1.2.4在每个防区安装1个声光报警器,声强级80-100dB,由脉冲电子围栏主机直接驱动。城市或人口密集地区的变电站,可仅在室内安装1个声光报警器。地处偏远地区的变电站,可在室外安装1个高分贝警号,声强级100-120dB。1.2.5安装在室外的脉冲电子围栏主机应放置在专用设备箱内。设备箱

61、应防水、通风,宜采用不锈钢304材质。1.2.6脉冲电子围栏应能响应前端探测设备的短路、断路、失电状态发出入侵报警信号,联动声光报警器,并将报警信号上传到报警控制主机、综自监控系统及调控中心;应具有相应规约输出端口,能输出入侵点的防区信号,能与视频监控、照明等其他安防系统接口和联动。1.2.7脉冲电子围栏电源宜接入变电站交流屏,应设单独空气开关,保证可靠供电。设置单独脉冲电子围栏主机备用电源,应能够支持独立供电8 h 以上,一般采用密封免维护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蓄电池放置在设备箱内。1.2.8脉冲电子围栏前端围栏采用四线制或六线制,四线制高度为800mm,贴近墙面的第四根金属导线与墙面的间距为

62、160mm,第四、三、二线的间距为200mm,第二、一线的间距为230mm;六线制高度为900mm,贴近墙面的第六根金属导线与墙面的间距为100mm,第六、五、四、三、二线的间距为150mm,第二、一线的间距为190mm。1.2.9围栏绝缘子应采用工程塑料材质,抗脉冲电压应不小于15kV。前端围栏的金属导线选用2mm专用多股合金导线,应能抗氧化、耐腐蚀、高强度、低阻抗,具有良好的导电率,每100m的电阻值不应超过2.5,金属导线之间的距离应在202cm,最下面一根导线与墙顶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15cm;地面至围栏前端最下面一根导线之间的高度不低于2.4m,应达到高安全等级;1.2.10围栏立杆间

63、距一般为3m,最大不超过为5m。一般布置在围墙拐角处,终端杆间距不超过50m;承力杆应采用防静电、防锈、耐腐蚀热镀锌的金属管,直径25mm,壁厚不小于2mm。一般每30m布置1根。 1.2.11前端围栏上每隔10m悬挂“高压危险、禁止攀爬”警示牌。警示牌应采用绝缘材料,字迹清晰,夜间荧光,双面悬挂,规格100mm x 200mm。围墙外离地面1.5m处每隔20m悬挂或喷涂“高压危险、禁止攀爬”警示标志,规格300mm x 400mm。1.2.12脉冲电子围栏与架空电力线的最小距离架空电力线路电压等级/KV与脉冲电子围栏的最小距离水平距离/M垂直距离/M10及以下2.5235-110532207

64、4500951.2.13变电站大门应安装主动红外探测器(红外对射),变电站大门口上侧、下侧里面各一对。电子围栏及红外对射任何一防区有入侵应报警,应能够联动视频监控系统及站内照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切入该入侵画面,站内照明应自动打开。1.2.14红外对射探测器探测距离不大于制造厂规定距离的70。安装附件应采用防锈材料,包括壁挂件、螺丝等。线路应穿管暗设。 1.2.15变电站门禁控制采用“卡+密码”的开门方式。读卡器具备防水、防尘等功能。读卡器安装在门口,避免直接安装在金属表面、强磁场附近,距另一读卡器应大于50cm。1.2.16变电站门禁应能设置撤、布防,门禁系统交流输入电源应取自变电站交流不

65、间断电源(UPS)屏,应具有应急开锁装置,在电控锁故障时,可通过遥控、增加开启出入通路等方式实现。当门禁发生连续若干次错误操作、强行拆除识读装置和主电源被切断或短路时以及网络传输发生故障时,系统应能可靠报警。1.3验收标准1.3.1电子围栏各防区均应按要求进行模似入侵响应试验和故障报警的联动试验,装置报警正常。1.3.2各防区防盗报警主机工作电源应正常,各指示灯正常,无异常信号,箱体清洁、无锈蚀、无凝露;主机电源线、信号线连接牢固,穿管处封堵良好;电子围栏主导线无松动、断线现象,主导线上悬挂的警示牌齐全。1.3.3围栏承立杆无倾斜、倒塌、破损;红外探测器或激光探测器支架安装牢固,无倾斜、断裂,

66、角度正常,外观完好,红外探测器指示灯正常。1.3.4红外探测器或激光探测器工作区间无影响报警系统正常工作的异物。1.3.5门禁系统读卡器防尘、防水盖完好,无破损、脱落。远方开门正常、关门可靠,读卡器及按键密码开门正常,电控锁指示灯正常。第2节 视频系统治理2.1治理策略2.1.1监视器黑屏或无视频信号,检查电源、VGA等线缆连接,异常时更换线缆,必要时更换监视器;键盘等控制失灵、缩放失效应进行维修或更换。2.1.2视频系统主机故障,应检查板卡、硬盘运行情况,进行维修或更换。2.1.3摄像头图像模糊或云台控制失灵时应进行调整或更换;摄像头抱箍、支架、螺栓松动、脱落,应进行紧固或补充,锈蚀严重时进

67、行防腐或更换。2.1.4传输电缆老化,应进行更换;光缆传输信号衰耗大超过临界值查找原因,必要时进行更换。2.1.5远程图像预览失效时检查网线、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必要时更换损坏设备。2.1.6防雷装置动作或异常应更换,并查找动作原因;安装支柱接地线锈蚀、松动、脱落,应维修并进行接地电阻测试。2.1.7各标识不齐全、不清晰,完善标识。2.2治理要点2.2.1变电站视频系统应能鸟瞰变电站全景,具备远程控制和录像存档查阅功能。2.2.2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应考虑设备巡视功能,摄像机应优先选用高清摄像机,数量和安装位置满足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技术规范要求。2.2.3视频监控系统应对监控区域内的人员和

68、机动车的出入、活动情况及治安秩序进行24h视频监控并录像,显示图像应能编程、自动或手动切换,图像上应有摄像机编号、地址、时间、日期显示和前端设备控制等功能。2.2.4摄像机应具备防尘、防锈、防腐、防电磁辐射功能。室外型摄像机应带有防护罩,防护级别IP66,并具备高低温防护功能。2.2.5为确保夜间视频监视、图像记录和远方检查能够正常使用,可选用红外高清网络摄像机或增加红外补光灯。2.2.6摄像机安装高度满足监视要求,室内距地面不宜低于2.5m,室外距地面不宜低于3.5m。摄像机支架、立杆应稳定牢固。室外摄像机安装位置应便于日常维护,避免维护时涉及设备停电。2.2.7图像存储的主机硬盘容量应满足

69、要求,存储时间不低于30天。2.3验收标准2.3.1站端视频监控设备符合设计要求及有关标准。站端视频监控系统验收应检查视频图像清晰,预设位已设定正确且清晰。2.3.2视频显示主机运行正常、画面清晰,摄像机控制灵活,传感器运行正常。视频主机屏上各指示灯正常,网络连接完好,交换机(网桥)指示灯正常,屏柜接地、防火封堵良好。2.3.3摄像机安装牢固、外观完好,镜头清洁、图像清晰、旋转灵活,补光灯、雨刷等工作正常。2.3.4信号线和电源引线安装牢固,无松动及风偏。2.3.5摄像机支架牢固,无锈蚀,接地良好。第3节 消防器材及火灾报警系统治理3.1治理策略3.1.1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无

70、法报警或红色报警灯不闪烁,检查接线、必要时清理或更换。装置电源故障时,检查连接线和电源,根据情况进行处理。3.1.2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底座松动,重新进行固定。 3.1.3线型红外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光路有遮挡物或有干扰源检查并清除遮挡物或干扰源,发射器或接收器产生位移,调整发射器或接收器位置。3.1.4不能进行数据传输或无法向监控传送报警信号,检查通讯、二次回路及数据库,装置本身无法实现的,进行改造或更换。3.1.5火灾报警系统无法与视频、门禁等辅助设施实现联动时,检查控制系统。 3.1.6变电站防火器材设置位置、数量等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调整、补充或更换。3.2治理要点3.2

71、.1高压开关室应设置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不宜设置吸顶型感烟探测器。电缆隧道、电缆竖井、电缆夹层、电缆桥架、配电装置、开关设备、变压器等、控制室、计算机室的吊顶内、地板下及重要设施隐蔽处宜选择缆式线型定温探测器。3.2.2火灾报警控制器(构筑物用)应安装在变电站主控室明显位置,不宜安装在二次室屏柜内,防止二次电缆(屏柜)起火殃及火灾报警控制器。3.2.3火灾报警信号、火灾报警装置故障信号通过无源输出接点接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并上传调控中心。变电站构筑物用火灾报警控制器应单独设置,不宜与变压器固定式灭火装置所用火灾报警控制器合用。3.2.4火灾报警系统应使用变电站内站用变交流电源,并使用两路以

72、上独立供电,在某一路断电后系统自动切换至另一路供电。火警探测装置的电源回路、信号传输回路(不含火警探测回路)不得与动力电缆同沟敷设。3.2.5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应大于30m。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宜设置在场所的出入口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在墙上距地面高度1.5m。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牢固,并不得倾斜。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外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0cm余量,且在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3.2.6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光束轴线至顶棚的垂直距离宜为0.31m,距地高度不宜超过20m。相邻两组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水平

73、距离不应大于14m。探测器至侧墙水平距离不应大于7m,且不应小于0.5m。探测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00m。3.2.7烟感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档物,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控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距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如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3.2.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的线芯截面选择,除应满足自动报警装置技术条件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

74、金属管、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3.2.9变电站控制(继保)室、开关(母线)室、交直流电源室、电缆竖井、微机(通讯)室、电容器室、接地变(消弧线圈)室、蓄电池室、生活场所配置手提式5kgABC干粉或4kg超细干粉灭火器,数量符合消防管理规定要求,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蓄电池室灭火器应放置在门外。电缆夹层可配置悬挂式4kg超细干粉灭火器。3.2.10室外主变(高抗)附近应配置推车式35kg干粉灭火器,室外推车式灭火器配置不锈钢灭火器箱。配置不锈钢消防砂箱,其附件都为不锈钢材质。站内公共区域应配置消防铲,消防斧、消防铅桶,桶内装满细沙等设施,配置活动式喷雾水枪,含相应的消防

75、水带,数量满足消防管理规定要求3.3验收标准3.3.1火灾探测器必须逐一试验均应正常。并应按要求进行模似火灾响应试验和故障报警的联动试验,告警信号正确并能够实现远传。3.3.2探测器表面无腐蚀、涂覆层脱落、起泡现象,无明显划痕、毛刺等机械损伤,确认灯工作正常,文字符号和标志清晰;底座安装应牢固,无明显松动,周围0.5米内无遮挡物。当探测器连丝短路或底座脱离时,应报出故障信号。3.3.3手动报警按钮安装应牢固,无明显松动,不倾斜。组件应完整,有明显标志。试验手动报警按钮,报警发出、恢复均正常。3.3.4控制器接收火灾报警信号后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可手动消除,如再次有火灾信号输入时能重新启动。3.

76、3.5控制器主电切断时,备电自动投入运行;主电恢复时能从备电自动转入主电状态,主、备电源指示灯功能应正常。控制器有保护接地,电源应有明显接地标志。系统配线清晰、整齐、美观、无交叉,并牢固固定。3.3.6变电站消防设施设置位置,配置种类、数量满足要求。灭火器压力表、维修标示符合要求,周围不应有障碍物、遮挡、拴系等影响取用的现象。灭火器箱不应上锁,箱内应干燥、清洁。砂箱箱体端正、无变形,箱体各表面无凹凸等加工缺陷;砂箱箱门/箱盖开启操作应轻便灵活,无卡阻现象。第4节 采暖、通风、制冷、除湿设施治理4.1治理策略4.1.1空调无法启动时,检查电源线路和报警信息,进行维修或更换;连接管道、阀门、接头腐

77、蚀、渗漏,底座架构腐蚀时,对腐蚀部位进行防腐处理,必要时更换。4.1.2电暖气加热片不热时,检查电源回路和温控器,根据情况进行处理;温控器指示灯不亮,检查温控器电源回路,温控器损坏应进行更换;暖气加热片损坏,应进行更换。 4.1.3风机不能正常启动时,检查电机及电源回路,必要时更换;风机叶片变形、裂纹和铆钉松动、脱落,应及时修复或更换叶片;电机转速过低应检查电源、轴承、电机、清扫叶片积土和污垢;护网锈蚀、变形、脱落,应进行修复、防腐处理,必要时更换护网。4.1.4空调、除湿机无电源指示应检查电源回路;有报警信息时根据报警信息,及时维修或更换;过滤网或过滤器脏污及时清理,挡板或风叶破损、断裂,更

78、换挡板或风叶。4.1.5变电站采暖方式为电锅炉的,应将改造为温度可控的石英电暖气或空调采暖方式。4.2治理要点4.2.1变电站主控室、继电保护室、蓄电池室、通信机房应装设空调。空调的选用应满足所在房屋设备对运行环境的的制冷(制热)要求,同时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4.2.2选用壁挂式空调时室内机安装于侧墙底标高大于1.8米,且悬挂支架安装必须满足机体重量,安装需牢固并保持水平,柜式机应设置在墙角且满足室内布置合理美观。插座就近布置在室内机附近。4.2.3安装室内空调机时,应考虑冷凝水水管位置,穿墙预埋管高度低于空调冷凝出水位置高度,防止倒流。分体式空调通向室外的管路应向下倾斜引入就近水落管或有组

79、织排放,较长的冷凝水管应满足自流水排水坡度,每隔1-1.2m应进行固定,同时管线布置整齐美观。4.2.4室外空调机应安装牢固,可靠,应满足冷却风循环空间要求,与前方距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1.5m,机组侧面及后面的进风孔应处于室外,应尽量选择放置在屋顶或房屋背侧。室外空调机外壳应可靠接地,同一建筑物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尽量统一或放在隐蔽处,不应影响建筑物立面效果。4.2.5室外空调机如安装在基础上时,应确保基础的强度和水平度,避免出现震动和噪音,室外机安装必须留出检修空间。空调室外机基础周边与散水交接处应设变形缝,并使用硅酮耐侯胶封闭。4.2.6电暖气的选用应满足所在房屋对运行环境的温度要求,按照房

80、屋面积核算电暖气功率及数量,达到设备要求的工作环境,应带有温度控制装置满足温度调节需要,优先推荐使用石英或碳纤维电暖气。变电站生活及水泵房等室内也应设置足够的采暖设施。4.2.7电暖气安装时应结合房屋面积及美观,不得妨碍正常运维通道及人员活动,在继电保护室安装的电暖气应与运行设备保持1.5-2m的距离,防止高温辐射对保护装置运行造成影响。4.2.8 SF6配电装置室和组合电器室、主变室、蓄电池室内需装设强排风装置,除湿防潮设备,防止凝露导致绝缘事故,启动开关装设在室门外,通风机出口方向应正确,配电装置室上方应设排风机,SF6配电装置室下方设排风机。4.2.9金属封闭的组合电器、SF6气体绝缘变

81、压器室应装有SF6气体泄露检测装置,SF6浓度报警及氧量仪应安装在检修运行人员出入口处。蓄电池室、油罐室、油处理室等防火、防爆重点场所的通风设备应采用防爆型。变电站配电室通风设施的进风口应采取防尘措施,排风口应采取防雨、防小动物措施;进、排风口不应布置于同一侧;4.2.10选用屋顶风机时,叶片应选用钢制或铝合金制,屋顶风机必选有可靠的防止雨、雪渗透、防静电、防爆、防燃措施。屋顶风机进出口应设活页门,设置有效的不锈钢材料防鸟网,网孔孔径为15mm15mm,屋顶风机外壳应能承受当地室外最大风速所产生的破坏力影响。4.2.11屋顶风机安装的基础需高出屋顶屋面不小于250mm,表面要求平整,以防渗漏漏

82、水,预埋好地脚螺栓,同时屋顶风机应可靠接地并有明显标示。屋顶风机底座与基础之间加垫一层5mm橡胶板,以减少震动,地脚螺栓应配有弹簧垫圈,防止使用时松动。4.2.12墙体安装轴流风机及通风百叶窗应尽量选择同一型号、厂家规格的风机,安装时保证风机标高及外墙百叶窗尺寸一致。外墙为面砖时,轴流风机预留孔应根据面砖排版要求居中设置,且轴流风机外墙百叶窗尺寸为面砖尺寸的整倍数。通风百叶窗应防火、防尘、防雨水、内侧设不锈钢鸟隔网,网孔孔径为15mm15mm。4.2.13湿度较大的配电室应根据房屋面积安装相应功率的除湿机。4.3验收标准4.3.1空调设备运行应保证室内、外机外观完好,无锈蚀、损伤;无结露或结霜

83、;标识清晰、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声响,噪声不超过标准。空调冷凝水排放畅通、管道穿墙处封堵严密,无雨水渗入,空气过滤器(网)和空气热交换器翅片应清洁、完好。4.3.3空调设备控制箱、接线盒、管道、支架等安装牢固,外表无损伤、锈蚀。室内、外机安装应牢固、可靠,固定螺栓拧紧。设备接地连接牢固,接地电阻符合要求。空调系统送、回风畅通、出风口的温度达到设计标准。4.3.4电暖气本体洁净完好,无破损,工作正常,无过热、异味、断线。满足室内取暖需求。4.3.5风机外观应完好,无锈蚀、损伤,标识清晰。风机启动、停机功能正常,信号正确;风机转向正确,转动均匀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风机电源、控制回路完好,指示灯

84、指示正确,各元器件无异常。通风管道、夹层无破损,隧道、通风口通畅,排风扇扇叶中无鸟窝或杂草等异物。4.3.6空调、除湿机手动启动、停机功能正常;机组中的风机旋转方向正确、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其电机运行功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各功能键反应正确、灵敏,液晶显示清晰、正确,空调、除湿机设备温控开关的控制动作正确并与机组运行状态一一对应;第5节 给排水系统治理5.1治理策略5.1.1给排水泵不能启动应检查电源、电机情况,必要时更换电机、水泵。水泵控制系统故障时检查变频器、控制回路(包括电接点压力表),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处理。泵轴和叶轮锈蚀、渗漏时应进行防腐和渗漏处理。水泵压力指示不准确或损

85、坏,应更换压力表。5.1.2蓄水池漏水、积污,应进行修补、清理。液位指示错误时应检查液位计或浮球,必要时更换。管道破损、漏水时应进行修补,必要时更换。管道阀门卡涩、锈蚀、漏水时应进行修补或防腐处理,必要时更换。5.1.3污水一体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应检查控制系统、液位计、排污泵、风机,必要时部件更换。5.1.4排水不畅时检查排污管道、雨水蓖、地漏、雨水井、建筑物落水管,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疏通。5.1.5水系统整治时,条件允许的,宜将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供水系统分离设置。5.2治理要点5.2.1排水泵的启停,应根据集水池的液位变化自动控制;水泵应具备自动、手动功能,在水泵前应设置格栅。强排水泵应设主

86、、备电源,且应能自动切换,具备自动、手动功能。5.2.2给水管道表面应光滑、平整、给水PP-R塑料管材表面不应有气泡、裂口和明显的痕迹和凹陷,色泽均匀。5.2.3管道与其他管道并行敷设时, 应留有不小于 50mm 的净距。塑料管道宜在金属管道的内侧。 5.2.4埋地管道回填时,管周的回填土不得夹杂坚硬物直接与塑料管壁接触。应先用砂土或颗粒径不大于12mm的土壤回填至管顶上侧300mm处,经夯实后方可回填土。室内埋地管道深度不宜小于300mm。室外给排水管道敷设均应有防冻保温措施,保证冬季管路不结冰。5.2.5排水管道室内立管采用UPVC塑料排水管,所有排水管或排水支管的直径不应小于100mm。

87、管道系统的安装宜在墙面粉刷结束后连续完成,安装间断时敞口处应临时封闭。当施工现场与材料储存房温差较大时,管材和管件应于安装前在现场放置一定时间,使其温度接近环境温度。管端插入伸缩节处预留的间隙应为:夏季,5-10mm;冬季,15-20mm。5.2.6变电站给排水系统整治时,宜逐步将原消防和生活共用蓄水池分离,以保证生活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和消防用水量充足。5.3验收标准5.3.1水泵运转正常(包括备用泵),主备电源、手自动切换正常。控制箱关闭严密,柜内继电器、接触器工作正常,表计或指示灯显示正确。5.3.2蓄、污水池,集水井(池)、雨水井、污水井、排水井内无杂物、淤泥,无堵塞,安全护栏坚固、完整,

88、盖板完整,安全标示齐全。5.3.3水池、水箱水位正常,相关连接的供水管阀门状态正常。5.3.5给排水管道支吊架安装平整、牢固,无松动、锈蚀,管路通畅、无破损、防冻措施完好。5.3.6井房、泵房、蓄水池基础无沉降变形,外观无破损、无渗漏雨。5.3.7消防水量充足,管道连接紧密,固定牢固、可靠,水管无磨损、裂缝。第6节 低压回路及照明系统治理6.1治理策略6.1.1低压配电箱总空气开关跳闸时应查找故障点,并进行回路绝缘检查,若为空开本身问题,进行更换。支路空气开关跳闸时按下漏电保护器,若该空开仍跳闸,分别检查空开及回路绝缘是否存在问题并进行处理。6.1.2回路线缆老化、材质不满足要求、原截面积不满

89、足运行需要,进行更换。照明回路有故障,导线绝缘损坏,有短路现象,应查找回路故障原因并进行处理。6.1.3灯具损坏时应进行更换,灯罩存在破损或裂纹应更换相同型号的灯罩。照明不满足现场需要时,更换或增加照明灯具。6.1.4变电站事故照明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应检查照明切换回路并进行维修。6.1.5灯具、空气开关标识不齐全、不清晰应完善标识。6.2治理要点6.2.1多台站用变主电源动力电缆之间应隔离,避免出现故障时站变电源同时消失。站用变主电源动力电缆室外敷设时应采用分沟或电缆穿管直埋;电缆夹层、电缆竖井和室内沟道应采用分沟、穿阻燃管或防火槽,并按规定分层布置。6.2.2应避免低压电力电缆与保护、控制、

90、通讯电缆同沟集中布置。当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或通讯电缆在同一电缆沟(道)布置时,必须采用防火槽(盒)或防火隔板将电力电缆与其它电缆隔离。6.2.3低压回路线路导线截面应按线路计算电流进行选择,按允许电压损失、机械强度允许的最小导线截面进行校验,并应与供电回路保护设备相互配合。低压回路导线和电缆的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回路上熔丝的额定电流或自动空气开关脱扣器的整定电流。6.2.4站内低压回路电缆应采用铜芯,不得采用铝芯,现为铝芯线缆的应利用综合整治逐步更换为铜芯绝缘电缆或电线,主回路电缆截面积不应小于4mm2,分支截面积不应小于2.5mm2。6.2.5按照电压等级,每个设备区至少布置一个检修电源箱,

91、设备区长度超过50米应增设检修电源箱。照明配电箱或配电屏(包括专用屏)的工作中性线(N线)母线就近接入接地网。各配电箱和配电屏旁应预留接地扁钢,并与接地装置可靠相连。6.2.6照明线路穿管敷设时,导线(包括绝缘层)截面积的总和不应超过穿管内截面的40%,或穿管内径不小于导线束直径的1.41.5倍。6.2.7变电站室内工作及相关场所、地下变电站的正常照明应该保证足够的亮度,照明灯具的悬挂高度应不低于2.5m。主控制室和通信室采用嵌入式(有吊顶时)或吊杆式(无吊顶时)荧光灯光带;蓄电池室、电缆夹层、防爆重点场所的照明设备应采用防爆型,开关应设在门外;水泵房采用防潮灯具或带防水灯头的开启式灯具;电缆

92、隧道内的照明电压不宜高于24V。2.2.8室外照明灯具及控制开关应为防水型,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道路、屋外配电装置采用高压钠灯或金属卤化物灯;气体放电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应装设补偿电容器。站前区入站干道采用双列布置,交叉路口或岔道口应有照明,设备区用灯柱或安装于地面的泛光照明,投光照明安装于屋顶,灯具与带电设备必须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满足安全检修条件,进站大门处设局部照明。6.2.9在控制室、保护室、开关室、GIS室、电容器室、电抗器室、消弧线圈室、电缆室应设置事故应急照明,事故照明的数量不低于正常照明的15%。事故照明设施,如开关、应急灯应有明确的标识。6.2.10变电站中事故照明

93、网络,应由直流电源屏直流系统或UPS供电,所有房间出入口、楼梯和通道都设置安全照明和疏散照明并有明显的标志。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采用多盏应急灯照明,疏散应急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具,应急灯的连续放电时间按2小时计算。疏散走道的疏散指示标志灯具,设置在走道及转角处距地面1.0m以下墙面上、柱上或地面上。6.2.11一般室内办公室插座的安装高度宜为0.51.3m; 照明配电箱底距地面高度应为1.31.5m。插座应采用安全型插座,其安装的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落地式插座应具有牢固可靠的保护盖板。特殊场所应使用安全型防溅插座。蓄电池室内不装设开关及插座,或装设防爆型开关及插座。 6.3验收

94、标准6.3.1变电站低压回路线缆选择和敷设符合规范,绝缘性能良好;配电箱、空开、保险、插座等设置满足要求,各级电源开关的额定电流级差配合合理。6.3.3照明灯具设置合理,安装牢固、美观,线路、孔洞不外露,且便于更换。照明灯具运行正常,亮度符合要求。6.3.4照明灯杆完好,无歪斜、锈蚀,基础完好,接地良好,照明电源箱完好,无损坏;封堵严密。6.3.5室外照明灯具与带电设备必须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满足安全检修条件。开关防雨罩应完好,无破损。照明灯具、控制开关标识清晰。6.3.6当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备用照明系统、安全照明、疏散照明均能正常启动,应急灯的连续放电时间满足要求。第7节 附属锁具治理7.

95、1治理策略7.1.1锁具防尘帽掉落应及时进行补充,完善。7.1.2锁具锁芯锈蚀、卡涩,无法开启应进行更换。7.1.3钥匙折弯、不能开启正常锁具,应及时修复,必要时更换。7.1.4应急钥匙丢失,应及时进行补充。7.2治理要点7.2.1变电站配电室、开关室、蓄电池室等生产生活建筑物入户门及相关二次屏柜、端子箱、设备区围栏门等均应上锁。 7.2.2站内锁具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采用合格产品。室外锁具应具备防尘、防腐、防锈蚀功能。 7.2.3 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内除五防锁以外的生活、生产辅助设施锁具开启宜逐步实现统一、智能管理,提高运维管理效率。7.3验收标准7.3.1锁具、钥匙完好、清洁、无锈

96、蚀,锁具防尘帽齐全、与锁孔密封严密。7.3.2锁具开启灵活、无卡涩现象。7.3.3智能钥匙具有密码功能,并能远方传送锁具开启关闭信息。第四章 变电站标志标识治理 5.1治理策略 5.1.1标志标识破损、变形、褪色时,应及时修整或更换,脱落、丢失时,应及时补充。 5.1.2变电站标志标识整治应结合变电站标志标识老旧集中更换逐步开展,新投运变电站按照此规范执行。 5.2整治要点 5.2.1标志标识规格、尺寸、安装位置应符合要求,可视现场情况进行调整,但对于同一变电站、同类设备标志标识标高应统一、美观。 5.2.2标志标识制作可根据现场使用地点及功能选用不同材质,但应轻便、耐用、不易褪色。 5.2.

97、3标志标识不宜设在可移动或旋转的部位上(如隔离开关传动杆),以免影响设备操作和标识认读。标识牌前不得放置妨碍认读的障碍物。 5.2.4设备、设施上的标识牌宜使用螺丝、铆钉固定在设备或专用支架上;电缆标志牌宜使用固定方式或专用绑扎材料悬挂在相应位置;开关柜、控制柜等设备的标志牌宜采用粘接方式固定在柜体相应位置,禁止使用铁丝等绑扎方式固定。 5.2.5标志标识修整或更换期间,应有临时标志。 5.2.6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及附属设施标志标识设置按照如下规范执行,其中未涉及部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安全设备标准 第1部分:变电(Q/GDW434.1-2010)相关要求执行。5.2.6.1 一次设备标志标识序号

98、图形示例类别设置规范1-1变压器(电抗器)标志牌 (1)安装固定于变压器(电抗器)器身中部,面向主巡视检查路线。 (2)单相变压器(电抗器)每相均应安装标牌,并注明名称、编号及相别。 1-2断路器标志牌 (1)标明设备电压等级、间隔名称及编号、设备类型。(2)安装固定于断路器操作机构箱醒目处。 (3)分相操作的断路器标志牌安装在每相操作机构箱醒目处,并标明相别。 1-3隔离开关标志牌 (1)标明设备电压等级、间隔名称及编号、设备类型。(2)手动操作隔离开关安装于操动机构槽钢处。手动操作隔离开关标示牌应为双面。(3)电动操作型隔离开关安装于操作机构箱门醒目处。 (4)标志牌应面向操作人员。 1-

99、4接地刀闸标志牌 (1)标明设备电压等级、间隔名称及编号、设备类型。(2)手动操作接地刀闸安装于操动机构槽钢处。手动操作接地刀闸标示牌应为双面。(3)电动操作型隔离开关安装于操作机构箱门醒目处。 (4)标志牌应面向操作人员。 1-5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 避雷器标志牌(1)标明电压等级、间隔名称及编号、设备类型。 (2)安装在单支架上的设备,标志牌还应标明相别,面向主巡视检查路线。 (3) 三相共支架设备, 安装于支架横梁醒目处,面向主巡视检查线路。 1-6低压电抗器、电容器组等(1)标明电压等级、编号、设备类型。(2)落地安装加独立遮栏的设备,标志牌安装在设备围栏中部,面向主巡视检查线路。

100、1-7控制箱、端子箱、检修电源箱、主变风控箱、汇控柜标志牌(1)标明电压等级、间隔名称及编号、设备名称。检修电源箱、风控箱不需标电压等级、间隔名称。(2)安装固定于控制箱、端子箱等箱门。(3)对于透明玻璃柜门的汇控柜,可安装于柜顶部,文字为整行排列,不应影响柜内相应指示观测。1-8敞开式母线标志牌(1)标明电压等级、设备编码、类型及相序。(2)安装在敞开式布置母线端部架构横梁下方,与母线垂直,标示牌下沿距地面90cm,标示牌应为双面。 (3)安装在端部高压开关柜母线下方对应位置。1-9封闭式母线标志牌(1)标明电压等级、设备编码、类型及相序。(2)GIS组合电器设备安装在母线外壳端部。(3)高

101、压开关柜设备安装在端部母线室对应位置。(4)相序标排列与现场母线实际布置位置一致。1-10主变穿墙套管标志牌1 标明间隔名称及编号、电压等级、设备类型。(2)在主变压器穿墙套管内、外墙处装设。1-11室内出线穿墙套管标志牌(1)标明电压等级、间隔名称、编号、设备类型及相序。(2)安装于出线穿墙套管内、外墙处。 1-12避雷针标志牌(1)标明设备编号、名称、类型及高度。(2)安装在避雷针架构或本体上,标示牌下沿距地面1.5m,朝向道路。1-13组合电器标志牌(1) 标明电压等级、间隔名称及编号、设备类型。(2)安装在组合电器相应设备本体、机构箱等醒目位置,但不应遮挡观察窗及分合闸指示。5.2.6

102、.2 二次设备标志标识序号图形示例类别设置规范2-1二次屏柜标志牌(1)标明屏号、电压等级、设备名称、编号。(2)安装于屏柜前后顶部,屏体下部不再设置屏号标签。2-2保护压板标识(1)标签名称:应标明压板编号及用途。(2)标签颜色:常投压板为白底红字,常退压板为白底绿字,备用压板为白底黑字。(3)粘贴位置:若有专用标签定位槽,标识应贴在定位槽内;若标签定位槽在压板上部,应采用红色分隔线对行间标识明显区分;若缺少专用的标签定位槽的,标识应粘贴于压板下方。2-3空开、把手、按钮、接触器等标志牌 (1)标签名称:应标明编号及用途。(2)标签颜色:绿底白字(3)粘贴位置:空开、把手、按钮、接触器等上方

103、或下方,居中。2-4电缆挂牌(1)标牌内容:动力电缆应标明名称、起点、终点、型号及长度。二次电缆及光缆应标明编号、起点、终点、规格。(2)标牌颜色:白底黑字(3)悬挂位置:悬挂于电缆(光缆)两端部。5.2.6.3 附属设施及其它标志标识序号图形示例类别设置规范3-1油管、气管、消防水管等标志(1)名称:标明油管、气管、消防水管用途和介质流向指示。(2)颜色:油管为黄底黑字、气管为蓝底黑字、消防水管为红底黑字。(3)位置:粘贴于相应管路适当位置,多根管路并排时,粘贴高度应一致。3-2阀门标识(1)名称:标明阀门用途和转动方向。(2)颜色:绿底白字。(3)位置:粘贴于临近阀门后侧固定物体上。3-3

104、散热器、风扇标志牌(1)名称:标明总组数及对应编号。(2)颜色:绿底白字。(3)位置:贴于散热器、风扇下部相应位置。3-4消防沙箱标识(1)名称:标明用途、类别、总组数及对应编号。(2)颜色:“消防沙箱”为红色,编号为红底白字。(3)位置:“编号”粘贴至消防沙箱前后左上角处;“消防沙箱”粘贴至相应沙箱前后中部。3-5防火墙标识(1)名称:标明用途、类别、总组数及对应编号。(2)颜色:红底白字。(3)位置:“编号”粘贴至防火墙相应盖板左上角处;“防火墙”粘贴至相应盖板中部。3-6灭火器箱、禁止阻塞线标识(1)名称:标明用途。(2)颜色:字体为红色。(3)位置:“灭火器箱”粘贴至灭火器箱上,居中。

105、“禁止阻塞线”设置在箱前。3-7明敷接地体标志全部设备的接地装置(外露部分)应涂宽度相等的黄绿相间条纹。间距以 100150mm为宜。3-8地线接地端(临时接地线)标识固定于设备压接型地线的接地端。3-9安全帽标识(1)安全帽前面应有国家电网公司标志,编号粘帖于正后方帽沿处,并按编号定置存放。 (2)安全帽实行分色管理。 红色为管理人员,黄色为运行人员,蓝色为检修人员,白色为参观人员。 3-10接地线标志牌、接地线存放地点标志牌(1)接地线标志牌固定在地线接地端线夹上。 (2)接地线标志牌应采用不锈钢板或其它金属材料制成,厚度 1.0mm。 (3)接地线存放地点标志牌应粘贴在接地线存放处对应位

106、置。 3-11爬梯遮栏门标志(1)安装在禁止攀登的设备、构架爬梯上,并全站统一编号管理。(2)爬梯遮栏门为整体不锈钢或铝合金板门。其高度长于工作人员跨步长度,宽度与爬梯一致。(3)爬梯遮栏门正常时标识为“禁止攀登,高压危险”,工作时标识为“从此上下”。3-12防小动物挡板标识(1)在配电室、电缆室、通信室、蓄电池室、主控室和保护室等出入口处装设,并进行全站统一编号管理。(2)宜采用不锈钢、 铝合金等不易生锈、变形的材料制造,高度应不低于400mm,其上部应设有 45黑黄相间色斜条防止绊跤线标志。5.3验收标准5.3.1标志标识规格、尺寸、材质、安装位置满足现场要求,统一、美观。5.3.2标志标识无破损、变形、褪色、脱落,固定牢固。5.3.3标志标识的名称、编号、图示等内容齐全、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