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260859 上传时间:2017-08-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练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演练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演练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演练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演练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演练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练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演练 17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时间:40 分钟 分值:32 分)一、(2012佛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6 分)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倾向之比较倪乐雄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利亚特作一比较,明 显 会感到东西方两大民族对战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战争 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 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 风格,并 给以直接的影响。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一波一波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锐性,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 续的对外扩张力,直到 亚历 山大远征东方,这股力量才得以彻底释放。这

2、种环境遵循的是 “弱肉强食”的法则,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即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农耕社会追求安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 伦理所肯定。战争掠夺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秩序相悖。因此,从社会控制角度而论, 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 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 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端之尚武精神。只能产生以 “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的尚武精神。所以,

3、古希腊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 ;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必然 转化为一种 战争审美意识。古希腊民族尚“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 战 争审美推向极端。 汉民族尚“德”导致了具有道德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 审美观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 伊利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性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历 代诗人们对这次战争倍加颂扬 和夸张,并将之神化,层累地堆聚成一部史诗,世代传颂。 诗经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 战争作为题材。那些为数极少的征服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

4、当时看来是维护中原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须的。在 军人形象的塑造方面,区别更明显。由于古希腊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 ,战争审美的本 质便是对力量的赞美,所以勇武有力成为塑造典型的最高原则。而汉民族在军人典型的塑造上,着重于德才兼 备、文武双全,所讴歌的人物大都是勇武和仁厚的结合。因此, 诗经反映了一个特征:汉民族的伟大军人形象既是有德的君子,又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的 伟大英雄却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东方式”的仁厚德性。在 战争场面描述上,由于把 战争 审美推向极端, 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 对残酷的厮杀场 景给予尽情渲染。反 观汉民族

5、,所持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故而 诗经对残酷的血腥 场面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在 对战争双方关系性 质的构成和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 诗经里战争双方一律构成一种“不 对等”关系,即东方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对抗(或者说“东方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 。伊利亚特则不然,冲突双方构成一种“对等性”关系, 诗人们对战争的双方一 视同仁,一 样地歌颂赞美,一样地同情怜悯。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汉民族与古希腊民族具有不同的尚武精神。B古希腊所崇尚的平等与现代人崇尚的自由是相同的。C 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

6、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 诗经则没有对战争残酷场面的描写。D在军人形象塑造方面,汉民族比古希腊民族成功。E 伊利亚特中战争的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2对首段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同的战争题材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B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的战争审美倾向。C一个民族的战争审美倾向对其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影响。D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3根据文意, 诗经与伊利亚特对战争题材进行艺术处理时迥然相异,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 分)答:_4在作者看来,东西方古代两大民族的战争审美旨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 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7、,完成 58 小题。(16 分)手机文学:全媒体时代的文化畅想姜 申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 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 连,融合成 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 “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 焕发青春、乘 风破浪,在全媒体时代中演奏出一曲灵魂畅想。什么是“手机文学”?简言之,它是以手机 为传输和阅读 平台、以 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 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 2000 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开

8、创 了手机文学的先河。 2006 年以来,随着手机 3G 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 约,其在 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 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透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 创作与发布、 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 样式。同时, “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 渐升温。所 谓的“全媒体 ”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 112”的共赢

9、。作 为传统 的印刷媒介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验应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 传统 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体承载视听之外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 为传统 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 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 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它摒弃了 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 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 设计 ,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

10、、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指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 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 时下方兴未艾的后 现代语境。 这已经不是某个作家的个人风格或单个作品的文艺策略,后 现代文化就是我 们所朝夕相处的生活,既无法选择也无从割舍。时代为我 们缔造了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境遇。造物弄人,技 术适应着我们的传统,也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手机使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有了共通的空间领域。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 渐 向“零散化” “平面化” “仿拟化”的后

11、现代气脉聚拢,在时空转换间 透露出讽刺、幽默、灵动的审美气韵。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 们愈加零散化的 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微叙事”来填补。一 时间微小说、微 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 ”之至, 这其中却独少了“ 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来承传它的精神和灵韵。 这其中, “文学” 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在“为全民阅读谋创崭新未来”的号召指引下,希望手机文学能在一个 线性的文化承传中与时俱进,也在新潮和时 尚的脉搏里历久弥新。(选自光明日报 ,2011 年 7

12、 月 4 日,有删改)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 “手机文学”的诞生,使传统的文学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是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结果,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B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要的结果。它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C “手机文学”的诞生,使传统文学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全新的媒体承载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D手机文学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笔法简单,以小博大,往往三言两语能使读者心生顿悟。E手机文学也有不足, “微薄”有余,而“厚重”不足。6最能揭示手机文学概念内涵的一项是(3 分)( )A手机文学是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和融合的一种崭新的文艺样式。B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学为信息承载方式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C手机文学是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D手机文学是用手机连载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发表,将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进行整合的一种新的文学媒介。7 “全媒体时代”的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本,概括其特点。(4 分)答:_8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概括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4 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