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06489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钱玉林钱玉林 扬州大学法学院扬州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副教授关键词: 滥用多数决/ 民法原则/ 股东大会决议/ 法律效力内容提要: 股东大会决议采“多数决原则”是团体行为逻辑演绎的结果。多数决的正当性依赖于变动的多数派, 才能期望股东大会的决议符合公司利益。但多数决的滥用造成不公正决议的现象不可避免, 各国立法和判例上形成了禁止多数决滥用的法理, 以克服多数决原则的弊端。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 其效力应认

2、定为无效。一、“多数决原则”:团体行为的逻辑现代公司法制下,股东大会控制固然可拟制为企业所有者控制,但事实上,股东大会作为会议体,其决议的作成依多数决原则。股东大会的民主,是所谓的资本的、股份的民主。股东平等原则,指“股份”应平等地作为一个单位,包括作为一个表决权的计算单位,所以股东大会内多数决的产生,并非依“一人一票”的原则,而是依“一股一表决权”的原则。拥有多数股的股东实质上决定了股东大会的意思,仅持有少数股份的股东其表决权只是有名无实的存在。所以,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3、所谓的所有者控制,实际上是多数决定的所有者控制,或称之为“多数所有控制”。从理论上讲,股东大会所讨论的议题能使所有的股东受益,因此,对股东大会议题的讨论似乎应是全体一致同意。一致性规则实际上消除了因股份的多寡而造成的投票上的强势,是理想型的保护少数派股东的规则。但由于每一个股东对公司的利益有不同的预期,并承担了不同的风险,他们各自对会议所讨论的议题自然就存在不同的偏好或选择,只有寻找到股东彼此间意见消长的曲线上的一个平衡点时,才能实现均衡,取得一致的同意。而找到这样的一个均衡点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议案造成了股东间利益冲突激烈时更是如此。尽管一致性规则可能是团体行为的最佳民主方式,但是很

4、不现实,也不一定能满足帕累托最优。所以,一致性规则不断地遭到批评。有的学者提出:“一个人如果无法确定在不一致规则下他是否受到剥削,那么他就很可能更愿意选择这种不一致规则,而不愿花时间要求一致性的通过。”64 的确,一致性规则可能使股东大会所有的决议都遭到搁浅,因为一个否决票的有效持股为 100 % ,而剩余的 99 个赞成票的有效持股则相当于零。例如,表决中的公司议案可能使一部分股东的状况变得更糟,假定对因这种变化而蒙受损失的股东进行补偿,使这种变化成为集体决策,但这种补偿的成本如高到足以禁止使这类变化成为一致性规则下的决定时,这项议案就只能是理想了。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5、上网找律师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由于一致性规则赋予了少数派股东为自己谋利益的否决权,这容易引发道德危险。诚如约翰亚当斯所言:“由于全体一致性是不可能的,并且共同的意见总是意味着多数人的赞同, 因此不言而喻, 少数人受到多数人的支配。”73 这就是团体行为的逻辑。公司作为一个社团法人,也遵循了团体意思决定的规则和方法,只不过在吸收多数决制度时加以修正,使之更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集合的团体行为的逻辑。而股东大会选择多数决原则,也有自己的根据:一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合特点。这是资本多数决定的出发点。二是股份的控制证券性质。控制证券的实

6、质,在于使持有多数股份的股东能够控制股东大会,这不仅为资本多数决定提供了理论前提,也为资本多数决定的实现创造了功能条件。 所以,在公司意思决定的程序中,一致性规则必须让位于“多数决原则”。遗憾的是,没有人详细地阐明多数决原则要达到其理想的特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正如有的学者所提出的,多数决制度的妥当性在于公司利益正是股东全体的利益,因此股东们就所提出的议案,会向着对公司带来利益的方向决定。但是,这一假设是以股东大会由无单一的支配性影响力的多数的股东组成,根据不同的议案,形成可变性的多数派为前提的。而在实际的股份公司中,大部分情形下都存在持有多数股份而支配决议的大股东,出现支配力的恒久性偏倒现象。

7、339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确实,任何议案只要不是在全体一致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的,配置效率和再分配区别就变得模糊了。已选定的结果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处境比选择其他结果时更坏。事实上,一旦通过了这一种议案,就存在着一种从处境变坏者到处境变好者的再分配。73 因此,资本多数决原则只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并非最理想化的规则。对多数决原则正当化的惟一合理的期待,就是多数派股东为了全体股东的利益诚实地行使了表决权,从而公正地作出了股东大会决议。但这种期待是令人失望的,多数决原则与一致性规则的

8、乌托邦式的本质几乎没有什么两样,私利驱动着多数派股东滑向滥用多数决原则的边缘。这是多数决原则致命的局限性,是公司法必须正视的问题。二、禁止多数决滥用的法理:民法原则的延伸资本多数决原则是股东平等或股东民主较为现实的行为机制,但其正当性依赖于变动的多数派,才能期望股东大会的决议符合同质性的利益(或称公司利益) 。正因为如此,各国立法和判例上形成了禁止多数决滥用的法理,以克服多数决原则的弊端。1、 权利滥用理论2、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权利滥用”概念,并非一开始就伴随权利概念的

9、形成而出现,它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法观念而存在,之后才在判例中被解释和运用,并逐渐生成民法上的具体规则。追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法权观念的变迁是该原则最终确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换言之,私权由“个人本位”发展到“社会本位”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权利行使绝对自由的根基发生动摇,乃至“权利应负义务”观念的创立过程,禁止权利滥用的法原则也就应运而生。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要求权利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虽然禁止权利滥用法理蕴涵着一定的道德因素,如权利的行使不得损人利己、不得于己无利而专门害人等,但它并

10、非是法律化的道德准则,其产生的基础不是社会伦理观念。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形成的背景来看,权利的社会性或公共性,才是私权行使负担义务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更注重于权利的本质的、内在的性格。这一点,与美国法经济学派学者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所阐述的权利不相容使用(incompatible use) ,有着相同的法理基础。因此,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法权观念的产物。权利不得滥用,现已成为私法上权利正当行使的原则。但这项原则延伸到公司法中经历了一个观念的转变过程。早期公司法理论或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

11、题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实践中,普遍遵循着一个基本观念,即因股东表决权属于财产权, 所以股东可以以自己的利害得失为判断基准自由行使, 至于其动机是否妥当, 在所不问, 即使对特定事项有利害关系也不妨碍其表决权的行使。 因此, 法院不得以股东对特定事项与公司的利益或个人利益对立, 或不为公司的最佳利益行使表决权为由判决表决权无效。 晚期才在司法中承认了表决权应受限制的观念。在英国的判例(Allen V1Gold Reefs of West Africa Ltd1)中, 法院认为: 公司章程为契约, 以法律或公司备忘录有明文规定为限可由公司变更, 然而少数股东赋予多数股东变更权限时, 多数者应受

12、少数者的拘束, 有关权能行使方法应依照普通法或衡平法的原则为之, 也即应依法定要件为之, 且须诚实地为公司全体利益为之。否则, 为权利滥用, 股东享有衡平法上的救济权。有的学者指出, 原则上, 应当容许股东在投票之际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但同时, 公司也非股东一人的所有物, 股东必须考虑到公司也是与其共同参加公司的其他股东的所有物。任何人均无损害他人的权利。因此, 股东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 应当接受不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限制。2843、 信任义务理论多数股东对少数股东承担信任义务(fiduciary duties) , 最先是由英美法国家从信托理论演化而来的。 在英国的 Harris v

13、1 Harris73 一案中, 亨特(Hunter) 勋爵称: “本案不能依照诈欺及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传统的越权行为理论判断,.而属于是否违反多数股股东信任义务的问题。”当公司为多数决时,多数股股东事实上为少数股股东信赖的人, 应为少数股股东的受信人, 认定认为此时多数股股东与少数股股东间有信任关系, 如多数股股东以不当势力影响少数股股东时, 即属于违反信任义务, 为衡平法上的诈欺案件, 少数股股东可为公司及自己利益提起诉讼请求衡平法上的救济。美国法上对于多数股股东与少数

14、股股东之间是否为信托关系见解不一, 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股东间没有信托关系, 少数判例支持了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应全面适用信托理论。其中以伯利和米恩斯为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赋予公司或经营者或某一集团权能, 必然是为了全体股东的利益, 所以行使该项权能时须符合股东利益, 不得侵害公司利益, 须受衡平法限制。因为股东依契约原则可以自由支配相互间的权益, 所以当少数股股东赋予多数股股东权能时, 限于多数股股东的意图为全体股东的利益, 才能推定全体股东有默示的赋予其行使权限的意思, 因此, 公司法实质上是信托法的一部分, 只是该信托关系, 并非是很严密的, 而是指“受托人行

15、使权能时, 须为委托人的利益为之”这种类似平衡法原则的信托关系。 判例上由 1975 年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在“Donahue”一案中首先确立了多数派股东对少数派股东受信任义务的原则。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多数派股东对少数派股东有信任关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是因多数派股东可利用劝诱董事或股东大会决议来支配公司, 其实多数派并不因其持有多数股份或选任、劝诱董事即须对少数派股东负责, 而是如“Robotham V. Prudential Ins. Co. ”一案所说的: “多数股股

16、东因持有多数股份, 为公司利益于股东会中选任董事, 或行使其股份所表彰的表决权时, 无论其意义为何, 均不因此成为少数股股东的受托人, 因为多数股股东并不因此即能支配其选任的董事, 而且实际上也无支配权, 如果说多数股股东就董事的不法行为须对共同受托人负责, 也不是因其对董事有选任的权力或为事实上的选任, 而是因为他利用权能选任不忠实的受托人(董事) , 或对董事行为为不当的指挥, 所以少数股股东仅于多数股股东违反信任义务时才可以提起诉讼。” 换言之, 股东间或公司与股东间通常没有信托关系, 但如股东因法律规定而成为公司事务或利益的管理人时, 对于其他股东或少数股股东, 即有与董事对一般股东类似的地位, 应令其负最大诚实义务。大陆法国家的现代公司法也开始承认股东间的信任义务。德国最初只认同多数派股东对于公司的义务, 但在 1976 年的判决中, 第一次指出了控制股东对于其他股东的义务。判决词强调:“拥有表决权多数的控制股东, 有可能对公司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产生影响, 所以应该为消除这些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