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260490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 丹 第一章 发展论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 ,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

2、、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2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

3、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 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1877 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 ;1895 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1897 比3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 、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 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

4、诞生。 1955 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 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 ;(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961) ,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 (1981) ,反驳雷马克,强调方4法论。 (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

5、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 、 中国之欧洲 。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包括史记大宛列传 、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内容十分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 ;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 5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在 20

6、世纪的 20 年代到 30 年代。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 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 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5 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朱光潜诗论 、钱钟书谈艺录 。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

7、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6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 21 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21 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是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所以,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必然。 2、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态势有关。一方面要努力从他种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

8、己的弱点,尽量将自己的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热点(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 。 3、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71、文化研究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知识传统。文化研究提倡跨学科、超学科、反科学的

9、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并加以批判地使用。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研究:基于生产、文本、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具体如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区域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它关注边缘性的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

10、识形态的机制。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是,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8礼仪。对文化研究一直毁誉参半:一种充满活力、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和一种寄生现象。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伯恩海默报告及其支持者主张比较文学转向文化研究,但反对者认为不能放弃比较文学一向所秉持的对文学的独特关注和其精英立场,而且文化研究也应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特别是经典文学的解读上。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

11、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的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些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比较文学借鉴文化研究,意味着放弃文学研究的自主性,但需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可借用。 最后,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也不会被文化研究吞没。 第二章 本体论 9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症结之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

12、“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症结之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对文学比较。 (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产生误读:“文学的比较” 2、文学: 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孔子论语先进中,文学指兴办教育分列的四门学科之一,后指“文章博学”。 10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铭文或字母表本身、学问、文

13、化的修养等。 “大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一个能指,涵盖过文章博学、学科门类、儒家学说、文献典籍、学术性著作、文学作品种种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 欧洲文学发展历程中,litetrature 作为能指涵盖过知识、文献、小说、戏剧、传记、诗歌、民间传说、艺术、科学及社会事件之资料内涵,也是具有大文化背景的非常宽泛的概念。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中,文学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大文学(广义的文学)到纯文学(狭义的文学)之专业化的蜕变历程。 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第二节 比较文学生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

14、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强调科学涵义,11摆脱美学涵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之外;跨语言研究是他把比较文学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键。 伽列: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文学研究在学理上含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 ) 国际精神关系: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法国学派的局限性: 第一,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

15、其学科的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从一方面讲,拒绝美学可以表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也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否定了从美学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12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2、美国学派: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挑战法国学派。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文献学与考据学;而美

16、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 第二,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比较文学“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 第三,雷马克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定义方面的争议(P69)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3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这是比较文这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民族文学从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研究客体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所研究的对象。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