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60363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摘 要】 在科学社会领域,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的习俗、 惯例等不成文规范形成的基础;也是科研规章制度、律令等成 文规范制定的指导原则。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解读,有助于对科 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把握。 【关键词】 默顿 科学的精神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1942年的论文科学规范结构中,默顿系统的提出了“科学 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亦称默顿规范

2、(Mertomian norms)。他是这样界定这一概念的:“科学精神气质是有感 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 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建制性的价值 而获得其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称许而 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他的 科学良心,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来说,形成他的超我。 虽然科学精神气质未被明文规定,但是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 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 德义愤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 精神气质。”在默顿看来,科学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 、非牟利性和有

3、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这是一个没有主次和逻 辑结构的规范集合。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前述的四类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所谓普 遍主义,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 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 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的客观原理,而与知识发现者或创 造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第二是科学向一切有才之人 开放,即任何人都等同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科学职业 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从业者的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所 谓公有主义,即科学发现是全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 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 财产

4、”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 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它们。也就是说,科学界对科学创造 的“产权”与当代主流经济学界所主张的“产权”含义大相径 庭。所谓无私利性,即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 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所谓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科 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持一种有根据 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既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 ,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这也与我们科学研究活动中倡导的“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怀疑探索精神一脉相承。 尽管默顿及巴伯、斯托勒、米特罗夫、齐曼等后人又分别对科 学规范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比如创新性、谦虚、理性精神、情

5、 感中立性、客观性、概括性和无偏见性等条目。但是总体来说 ,默顿最初搭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框架及其内涵并没有改变 。即“普遍主义”规范规定科学及科学人适用普适的普遍标准 ;“公有主义”规范防范个人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科学的干 扰;“非谋利性”规范调控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有 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告诫科学者要始终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对 待自己及他们的科学成果。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宇宙的本质、人性、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及其 他哲学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取向,它们有助于人们对宇宙加以界定,并确立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些观念是跟某种文化的、 历史的、哲学的和宗教的层面紧密联系的。世界观使人类和宇 宙的关系具体化

6、起来。西方人看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在宗教上 有“天国”和“人世”的对立;中国人不看中也不相信有另外 一个天国,中国人只想把他的德行、事业、教训永远留在这个 世界和这个社会上,而中国古代所传诵的立德、立功、立言便 是从这种观念中产生的。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广大和谐 的环境下产生、成长,中国人的兴趣对于绝对的、抽象的、逻 辑的和一般的更改方面比较淡,而对于活的、直接而具体的、 经验的个别情感方面却比较浓。中国的农业文化是自己自足 的,农业文化不求富强但求安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并非 没有科学,中国已往历史上也不断有科学思想与机械创作的表 现,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科学发明,而科学发明却不不等

7、于科学精神。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 。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从古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的烙印。笃 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 、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的 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却罕有科学精神。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相比于西方近代文化,中国 传统文化最大局限性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科学精神特质是比 较缺乏的,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人” 知我即知天。诚然,中国古代的某些科技成就,特别是在工程 技术方面达到世界领先的高度,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 说是一种以规训和制

8、约为核心的人治文化。这也是导致科学精 神无法从传统文化中孕育的原因之一,甚至至今阻碍着科学精 神在中国学术界的建构。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科学精神的提倡 与传承,将会不断革新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迫使研究者的观 念与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发生断裂,从而获得新的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依靠科学精神的力量,在传统 文化中诱导并重建某些新的文化价值观。科技革命缩小了时空 距离,加速了文化交流。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推进,科学和技术 在其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的过程中传播着自身的精神气质。科技 全球化带来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从基本上对中国传统世界观形 成了

9、挑战。按照默顿的看法,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 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 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 ,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 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 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 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 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 名词”。然而,科学权威的基础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什么等问题,却是人们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进 入20世纪,我们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中 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

10、科教兴国”的过程中,传统的世界观不 可避免要遭遇这种科学的精神气质。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 、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 出科学精神。在中国,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价值取 向,强化了科学研究中的民主和自由探索精神;“实事求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价值取向,强化了科学研 究中的求实精神与实证精神。因此,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 ,仅靠科学文化单方面的外向扩张往往难以奏效。它还有赖于 科学精神与积极先进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包括传统文化价值观 )的双向配合,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在社会文化价值中培育对 于科学精神的有效接收机制,消除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价值

11、观中的消极、落后和腐朽因素。既然文化建设中需要形成 这样一种双向互动机制,那么,弘扬科学精神就不只是科学家 、科学教育工作者、科技管理部门的事,而是社会的责任。 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 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 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 。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 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科学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渗透,狭小的文化区域 被冲开了大门,各种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相互提高,由此形成的新的文化体系是高度分化而

12、又高度整 合的,既保留了每个文化体系的特色和品性,又赋予了符合时 代精神的新的内涵,这些新的内涵无不铭刻着科学精神的印记 。 对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学者 默顿,提出普遍性、公有性、竞争性、无偏见性、合理的怀疑 精神 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成为科学共同的特征。英国 物理学家约翰?齐曼对其又作了修正,提出5条,其中一条即 无私性,为科学而科学。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中,除了为促 进知识外,应该不计较个人利益,科学研究活动本身是一项崇 高无比、神圣无比的事业,谁要想通过它争名夺利本身就是对 它的最大亵渎!它需要许许多多的科学事业的从业人员全身心 的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同时科技工

13、作者还需要经历许多艰难 险阻,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各方面的困难,甚至为之牺牲。的 确,从亚里土多德的“为求知而求知”,到爱因斯坦的“科学 就是为科学而存在的”,到波德莱尔的“为艺术而艺术”,这 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下,许多科学工 作者把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看作是自己最值得追求的人生最 高境界。他们不断潜心于研究,探索事物无限深远的本质,洞 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奥秘。 对于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人们往往重视的是他们的科 学成就、思想贡献,而对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与所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却很少重视。事实上,崇高的人格品质、大公 无私为科学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这对于科技人才来说

14、是必备的 精神气质。 总之,科技工作者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气质反映了他所具有的科 学素质和修养,体现了他勇于追求、富有理性、不断创新的精 神气质,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价格追求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 社会.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1994 3杜丽燕.浅谈文化与科学精神.2012民主与科学杂 志. 4杨建朝,常红萍.科学精神与教育研究.2010. 阅读相关文档:LAB M11直读光谱仪硅含量不确定度计算与分析 变电站常用数字化电测仪表的维修校订防范探讨 规范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浅析在茶艺馆的艺术设计中注入西

15、关风情的表现元素 影响科研院所下属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关键因素分析 对当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液晶玻璃切割工艺探讨 太阳能光伏建筑防雷保护系统的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设备基础设计对核电站管道应力分析的影响分析 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探析 河南省鲁山县简草沟铀矿点的成矿地质特征 基于Solidworks的机械零件参数化设计方法 金属多孔材料压缩行为探讨 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 回收烟丝均匀掺兑机研制 碰压法打水泥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 快处理,多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