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境内,东至蟠龙,西至黄 山,北至陈溪,南至东里地理坐标在东经 118°05′22″~118°20′15″,北纬 25°38′07″~25°43′40″之间总面积为 13472.4 hm2,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戴云山保护区于 2005 年 7 月 23 日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为德 化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代表县政府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行政级别为副处级,编制定为 50 名,管理局内设综合科、保护管理 科、科教科、社区管理科 4 个职能科室,1 个森林派出所,赤水、后宅、雷峰管理所 3 个 管理所,内设机构、森林派出所、管理所规格均为副科级戴云山脉平均海拔 700~1500 m,主峰戴云山在德化县境内,海拔 1856m,是闽 中最高山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化古陆台,受地质构造运 动影响,多次间歇性大幅度隆起形成雄伟庞大山脉与武夷山脉相比,戴云山脉最大的特 点是基带宽度大,一般可达数十公里,最宽的一段在中部德化—大田一线,可达 100 km。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包括了戴云山主峰,以主峰向四周倾斜,呈层状逐级下降,最高海拔 1856m,最低海拔 650m,相对高差达 1206m,相当悬殊,气候与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区内 地形复杂,属于中、低山地貌区内山脉连绵,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十分发育戴云山位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交界线上,体现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 土壤、植被、动物、植物等的过渡特征,为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适中,四季分明, 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根据区内九仙山气象站资料记录,保护区年平均气温 15.6~19.5℃,最冷月(1 月)均温 6.5~10.5℃,最热月(7 月)均温 23~27.5℃,极端高温36.6℃,极端低温-16.8℃,年平均日照时数 1875.4h,无霜期 260d,年平均降雨量 1700~2000mm,雾日年平均达 220d,最高年份达 260 d,仅次于四川峨眉山,年平均相对 湿度在 80﹪以上,该区风速较大,八级风以上达 203d,仅次于吉林天池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红壤,分布于海拔 500m 以下,随着海拔的 上升,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和山地黄壤,局部分布着沼 泽土。
林地土壤较厚,腐殖质层厚约 20cm,地表枯枝落叶层厚 5~20cm,表土质地为壤土, 土壤呈酸性反应区内水系发达,大小溪流 23 条,集雨面积在 50km2 长度在 10km 以上的有 9 条, 全年可为下游提供 25 亿 m3 淡水,是闽江大樟溪重要发源地,且部分通过引水汇入晋江, 溪流坡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闽中重要水源涵养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较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其主要保护对象有 以下几方面:(1)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 黄山松林,是我国东部亚热带中山地区的代表性群系之一,为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台 湾、福建、安徽、浙江等省气候温凉、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的中亚热带山地,在戴云山 中上部分布着 6400hm2 的天然的保护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其群落外貌整齐,种群年 龄结构合理,群落内部层次分明,郁闭度较大,层次较多:乔木层树木粗大,以黄山松为 主,局部林下分布有罗浮栲、甜槠、木荷、树参等小树或幼树,灌木层有马银花、映山红、 小果南烛、肿节少穗竹、大萼红淡等,草本层以芒萁、狗脊为主,更新状态良好建区以 来,海拔 1600m 以上的草灌丛逐年被黄山松演替,各种黄山松群落演替阶段均完整保留, 黄山松面积由原来的 4600hm2 增加到 6400hm2,它对研究亚热带中山地区植被演替具有重 要的科学意义。
2)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东 南沿海,位于福建两大山脉之一的戴云山脉主峰周边,同时跨越了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 过渡带,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其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代 表性植被类型有乌来栲林、厚壳桂林和米槠林,分布于海拔较低的山体东部沟谷,物种组 成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成分为主,林内结构复杂,藤本植物发达,草本植物高大 随着海拔的上升,依次出现典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 叶林、苔藓矮曲林等在海拔 1100m 的永安岩分布着罗浮栲林、钩栲林等原生性的山地常 绿阔叶林,林内荫湿,物种丰富,地被层发达,随处可见兰科植物与野含笑在山体顶部 分布着山地灌丛,生长着耐寒的长耳玉山竹,与武夷山、台湾玉山植物分布有较高的一致 性3)东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为许多动植 物学家所关注,这里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孕育了众多的物种据不完全统计,以保护区 内的生物发表了福建毛蛣蛉、戴云树白蚁、中国狭个木虱、中华长叶曲啮、赵氏触啮、八 闽鳞蛉和戴云姬蜂虻等 52 个昆虫新种刘承钊和胡淑琴(1975)发表了小棘蛙、戴云湍蛙 2 个蛙类新种。
秦仁昌和邢公侠(1981)根据 1974 年福建蕨类植物调查队采集的蕨类植物标本 发表了德化毛蕨等 6 个蕨类植物新种郑清芳和黄克福(1984)、曾沧江(1987)、林来官 (1991)、林来官和黄以钟(1995)、张永田(1995) 等发表了九仙莓、戴云山苔草、长耳玉山竹 等 6 个新种4)兰科植物资源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雨量充沛,相对 湿度大,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种类有花叶开唇兰(金线莲)、无叶兰、竹叶兰、日 本卷瓣兰、广东石豆兰、伞花石豆兰、大序隔距兰、广东隔距兰、建兰、多花兰、春兰、 墨兰、细茎石斛、石斛兰、半柱毛兰、小斑叶兰、绒叶斑叶兰、鹅毛玉凤花、十字兰、镰 翅羊耳蒜、见血清、长茎羊耳蒜、纤叶钗子股、阔叶沼兰、心叶球柄兰、鹅毛白蝶花、撕 裂阔蕊兰、鹤顶兰、细叶石仙桃、石仙桃、小舌唇兰、小叶寄树兰、绶草、带唇兰等 47 种, 是兰科植物的重要保存地5)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大面积的森林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 内有高等植物 284 科 928 属 2066 种,其中苔藓植物 55 科 101 属 149 种,蕨类植物 41 科 84 属 183 种;裸子植物 8 科 14 属 20 种;被子植物 180 科 729 属 1714 种(双子叶植物 150 科 571 属 1 366 种,单子叶植物 30 科 158 属 348 种),其中有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共 115 种;有脊椎动物 34 目 99 科 420 种,其中鱼类 4 目 14 科 68 种;两栖类 2 目 7 科 30 种; 爬行类 3 目 12 科 70 种;鸟类 17 目 45 科 194 种;兽类 8 目 21 科 58 种;昆虫纲(含蛛形纲 蜱螨亚纲)30 目 260 科 1 645 种;大型真菌有 39 科 136 种;土壤微生物有 12 目 18 科 35 属 56 种。
这里天然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南方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银杏(Ginkgo biloba)3 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粗齿桫 椤、针毛桫椤、金毛狗、福建柏、樟树、闽楠、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伞花木、喜树、 香果树 17 种;兰科植物多达 47 种;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有 27 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 豹(Neofelis nebulosa)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 、蟒蛇(Python molurus)3 种,国 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豺、水獭、黑熊、金猫、豹猫、猕 猴、鸳鸯、白鹇、乌雕、雕鸮、褐林鸮、草鸮、斑头鸺鹠、蛇雕、松雀鹰、虎纹蛙、凤头 鹃隼、白腹山雕等 36 种戴云山是闽中最高山,主峰海拔高度 1856m,素称“闽中屋脊” ,丰富的森林资源, 每年可涵养 25 亿 m³的淡水,可减少土壤流失 90 万 t,释放氧气 2.43 万 t,吸收二氧化碳 3.37 万 t,吸尘 11.7 万 t保护区对福州、泉州乃至周边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 化空气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其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戴云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斜贯福建中部,长约 300km,宽达 100 km,山体挺 拔高大,梯次天成,形成独特的天然屏障夏季利于阻挡台风对北坡地区的袭击,冬季又 利于阻挡北向寒流对戴云山东南坡及东南沿海的侵袭,同时,其山体向东南逐渐倾斜,利 于东南海洋暖气流的抬升,暖湿气流受山体阻挡上升形成地形雨,使戴云山成为雨量充沛 的降雨区,对福建全省的气候、植被与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 安全屏障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区内生态系统组成成份 复杂,类型丰富,物种繁多,是我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保护区之一,将成为 闽中自然保护区群系的核心,对保护福建省乃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地质史料表明,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植被类型和 分布、动植物区系特征、动植物种类和群落分布等许多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而福建 省与台湾地区地理位置最近、保持生物区系的植被原生性最好的是戴云山脉,戴云山是我 国大陆,特别是西南地区物种过渡到台湾的重要跳板,因此,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台 湾海峡两岸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亲缘关系最关键的区域,是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等学科的研 究与交流合作平台,海峡两岸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交流的桥梁。
保护区总面积 13472.4hm2,其中国有林面积 1373.5 hm2,全部划入核心区,占土 地总面积的 10.2%,占核心区面积的 24.9%集体林面积 12098.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89.8%,区内土地权属清楚,无权属纠纷按照林权单位自愿的原则,在山林权属不变和 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将这些山场划入保护区统一管 理各有关村与保护区签订了 22 份协议书,协议完整规范,确保村民和村集体依法享有正 当权利自 1985 年保护区成立以来,管理处始终把提高群众保护意识作为首要工作来抓,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强化管护措施,群众保护意识和保护积极性普遍 提高各项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以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 成效,植被恢复较快,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 80.6%提高到现在的 93.4%;野生植物的原 生地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恢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区内溪流径流量不断增加,生态 环境逐年改善 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落实了编制和管理人员,将保护经费纳入当地财政 全额预算;此后,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各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福建戴云 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协调委员会,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协调;成立了以保护区、各乡镇主要 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合保护委员会,形成管理处、乡(镇)齐抓共管的保护管理网络,增强 了社区共管功能,制定了《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成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大依 法保护和管理力度。
1997 年泉州市政府将戴云山列为晋江水源重点保护区域,2001 年保护 区全部列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002 年,德化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升级扩建的议案》 ,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政府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福建戴 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申报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戴云山自然保 护区实行管理局、管理所、哨所三级管理网络,聘请了 82 名当地护林员,制定了护林员管 理办法和绩效量化考核制度,兑现奖惩,确实加强护林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护 林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加大了保护管理力度,保护区管理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