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水资源分布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59742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水资源分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海水资源分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海水资源分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海水资源分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海水资源分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海水资源分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水资源分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水资源情况青海省水资源情况(一)水资源概况 青海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水系发育,河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高山峰顶冰雪覆盖。省境内,有穿越高原、峡谷奔腾东流的黄河、长江,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泊青海湖,有湖群密布的神秘无人区可可西里盆地,有开发历史悠久、人烟稠密的“河湟谷地”等。 1.水系 青海境内集水面积在 5OO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271 条,河流总长约 2.8 公里。受降水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制约,省内河流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多雨的东南部和东北部水系发育,河网密集;干旱少雨的西北部诸内陆盆地,则河流稀疏,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无径流区。 按河川径流的循环形成,省内河流可分

2、为内、外流两大区域。以乌兰乌拉山布尔汗布达山日月山大通山线为分水岭,此线以南为外流区,占全省总面积的 48.2,分属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三大流域;此线以北为内流区,占全省总面积的 51.8,分属可可西里盆地、柴达木盆地、茶卡沙珠玉盆地、哈拉湖盆地、青海湖盆地和祁连山地等六大内陆水系。 2.冰川 青海境内的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山脉,多在海拔 5,000 米以上,山上终年积雪,广布冰川。据中科院兰州冰川研究所的考察资料,全省有冰川面积为 4,872.92 平方公里,占冰川总面积的 8.8,冰川覆盖率为 0.67,冰川储水量为 3,519.66 亿立方米。冰川补给径流年融水量 31.

3、72 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总量的 5.1。其中:外流区有冰川面积 1,853.71 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 38. O,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流区;内流区有冰川面积 3,O19.21 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 62.0,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的高山地带。 3.湖泊 青海省是中国多湖泊的地区之一。全省水面面积大于 1 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66 个,湖泊总面积为 12,610.5 平方公里,占湖泊总面积的 15.8,青海省湖泊率为 1.7;湖水总储量为 2,244 亿立方米,其中有淡水湖 151 个,湖泊淡水储量约 355 亿立方米、占全国湖泊淡水总储量的 16.5。 省内湖

4、泊主要分布在内流区的诸盆地中,计有湖泊 138 个,面积为 10,411.3 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 82.6。其中尤以可可西电盆地湖群密布,湖泊率高达7.5,为中国罕见的多湖地区。由于内流区的气候和水文特点,湖泊大多处于退缩和咸化的演变过程,故多咸水湖和盐湖。淡水湖只有 56 个,面积仅 919.7平方公里,只占内流区湖泊总面积的 8.8,淡水储量约 139 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淡水储量的 39.2。青海湖是区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一大(微咸水)湖。现青海湖面积约 4.6 万公顷,最大水深 32 米,储水量约 742 亿立方米、湖水矿化度 15.5 克升。 在青海省的外流区有湖泊 1

5、28 个,面积为 2,199.2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 17.4。其中 95 个为淡水湖,面积为1,865.2 平方公里,占外流区湖泊总面积的 84.8,淡水储量约 216 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淡水储量的 6O. 8。外流区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流区,其中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泊就是著名的鄂陵湖和扎陵湖面积分别为610.7 和 526.1 平方公里,最大水深分别为 30.7 和 13.1 米,储水量共计 154.3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淡水储量的 43.5。 4.降水 青海省地处中纬度内陆高原,属大陆性气候,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孟加拉湾上空的暖湿气流,其次为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输送来的暖

6、湿气流。由于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及受高山阻隔,无论是西南或东南来的水汽,进入青海省境内已成强弩之末,故全省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 2,064 亿立方米,年降水量为 285. 6 毫米,仅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 648 毫米的 44。省内降水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变化在 17.6 毫米(冷湖)767(久治)毫米之间,最少地区与最多地区相差 4O 多倍。降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北和东南方向递增并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5.蒸发与干湿程度 青海省内的年蒸发能力变化在 8OO 毫米2,000 毫米之间,其分布规律恰与降水相反,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并随海拔

7、高程的增加而减小。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之比称为干旱指数,通常以此作为区别各地区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青海省全省的干旱指数变化在大多 1.51OO 之间,共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青海省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干旱指数变化大多在 1.52.O 之间,属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而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干旱指数则在 10 以上,盆地中心地区甚至高达 1OO 以上,故柴达木盆地属严重干旱地带。 6.水质 (1)地表水水质。青海省内大部分河流的天然水质良好,宜于生活饮用和工农业生产利用。其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河水的矿化度和总硬度由东北和东南向西部逐渐增大,即在一般情况下,地表水的天然水质东部优于西部,且山区优于平原或河

8、谷平原地区。 河水矿化度。青海省东北部(黑河、大通河流域)和东南部,因降水丰沛,河水矿化度一般均小于 30O 毫克升,属低矿化水区,长江上游的沱沱河和楚玛尔河,以及柴达木盆地和茶卡沙珠玉盆地的大多数河流,河水矿化度大于 5OO 毫克/升,柴达木盆地中心及西北部甚至高达 1000 毫克升以上,属高矿化水区;省内其他地区,包括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大多数河流,以及青海湖盆地水系等,河水矿化度多在 300 毫克升500 毫克升之间,属中等矿化水区。 河水总硬度。青海省河水总硬度的分布规律大致与矿化度相似,青海省东北部河水总硬度小于 8.4 德国度,属软水区;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及其以西的河水总硬度在

9、 17 德国度25 德国度之间,属硬水区;长江上游的楚玛尔河水总硬度大于25 德国度,属极硬水区;省内其余地区的河水总硬度在 8.4 德国度17 德国度之间,属中等硬水区。 河水化学类型。青海省河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类分布最广,约占 8O;氯化物类次之,占 15;硫酸盐类最少,占 5。总的分布规律是,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多,即由重碳酸盐类转化为氯化物和硫酸盐类,其阳离子由钙转换为钠;在内陆盆地,河流出山口后,河水因蒸发、渗漏而浓缩,河水化学类型也存在由重碳酸盐或碳酸盐钙型水向高矿化度的硫酸盐、氯化物钠型水转化的特点。 河水酸碱度。省内天然河水的 PH 值在 7.58.6

10、 之间,呈弱碱性。 (2)地下水水质。青海省绝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良好,PH 值在 7.O8.5 之间,矿化度小于 1 克升,适于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由于气候、地形、地质和地表水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变化也是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特征。在山丘区和山前冲洪积扇地带,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以溶滤作用为主,水质一般较好;在内陆区诸盆地山前平原地带,随着地下水埋深向盆地江水中心逐步变小,盐化作用加强,水质也随之恶化,矿化度急剧升高,到盆地中心地带则形成盐水或卤水;在外流区河谷平原地带形成盐水或卤水;由于河水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在外流区河谷平原地带,地下水水质则主要受河水水质的影响,在河水受工业和城镇生

11、活污水污染的河段,则近河地段的地下水水质较差,甚至不能饮用。 (二)水资源总量与分布特点 1.水资源总量 (1)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关系。地表水和地下水转换频繁,是青海省水资源的特点之。由于地处高原,该省的河流一般下切较深,山丘区地下水的排泄形成几乎全是汇入河道,即山丘区地下水的绝大部分通过向河道的排泄而转换形成地表水资源的河川基流部分。 (2)水资源总量估算。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频繁的转换和重复关系,在计算水资源总量时,还应扣除二者之间的重复量之后才是实际的水资源总量。估算结果,全省的水资源总量为 627.48 亿立方米。其中;外流区有 493 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 78.57;内流

12、区 134.48 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21.43。 2.水资源的特点 (1)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降水是径流最主要的补给来源,降水的地区分布基本决定了径流的地区分布。径流的地区分布。青海省内径流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年径流深主要变化在 0 毫米500 毫米之间,同降水一样呈由西北向东北和东南方向递增的变化趋势,其中柴达木盆地中心地区径流深在 5 毫米以下,基本不产流,视为无径流区。径流的年内变化。径流的年内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年内的丰枯变化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支配,往往是汛期与雨季同步,暴雨出现洪水,冬季为枯水期,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这

13、一类河流汛期一般出现在 6 月9 月或 7 月10 月,连续最大 4 个月的径流量的 5585。省内东南部地区的河流多属此类型。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气温较高的 4 月9 月,因大量冰雪水补给而出现汛期,并有春汛发生。此类河流连续最大 4 个月的径流量可占年径流量的 70以上。省内柴达木盆地北部以及发源于祁连山、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盆地高山区的河流多属此类型。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除冰雪融水或降雨形成短暂洪峰外,河流水量一般较稳定,径流年内变化不大,连续最大 4 个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050。柴达木盆地南部的格尔木、诺木洪等河流属此类型。径流的年际变化。从青海省内各主要河流的代表测站的

14、最大、最小年径流比值和变差系数 Cv 值较大外,其余河流的比值多在 1.603.50 之间,变差系数 Cv 值也较小(在 0.150.39 之间)。可见省内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年际变化不大,且变差系数 Cv 值的地区变化也与降水相同,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是影响径流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下垫面因素和河流补给类型的不同,对径流的年际变化也有很大影响,少数河流(或河段)和地区又有其特殊性。 (2)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通常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山丘区地下水和平原区地下水两大部分。山丘地下水的分布趋势大致与降水的分布相一致,主要分布在外流区,而外流区的河流又全部属于山丘区河流,则其多年

15、平均的年河川流量即可视为外流区的山丘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而这部分水量正是外流的稳定水源。由于全省外流区的河流除黄河外,均少有河谷平原地带,故外流区内的平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区,尤以湟水和河的河谷平原区较丰富。在内陆区诸盆地中,以柴达木盆地诸河流出山口的冲积,洪积扇地带和青海湖滨平原地带区地下水较丰富。(三)水能资源概况 青海省河流众多,山高水长,河床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在 1 万千瓦以上的干支流区有 108 条,理论蕴藏量总计 2,165 万千瓦,居中国各省区的第 5 位。全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理论蕴藏量有 1,351.76 万千瓦,占全省

16、的 62.8;长江流域有434.87 万千瓦,占全省的 20.2;澜沧江流域有 2O2.4O 万千瓦,占全省的9.4;内陆河流域有 164.63 千万瓦,占全省的 7.6。青海省初步拟定的单站装机 500 千瓦以上可能开发的水电站站址共有 172 处(其中 6 处与外省共有),总装机容量为 1,799.08 万千瓦,年总发电量为 772.08 亿千瓦时。其中单站装机 25 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站址有 15 处(其中 1 处与甘肃共有),装机容量共计 1,255 万千瓦年发电量为 5O7.8 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可能开发水能资源总装机容量的 69.8和年总发电量的 65.8。这些大型水电站址主要分布在省内黄河干流段,特别是在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和寺沟峡等 6 个大型梯级电站,装机容量可达 785 万千瓦,年发电量约 294.5 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可开发水能资源总装机客量的 43.6和年发电总量的38.l,被誉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