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历史与文化(导游讲解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258762 上传时间:2017-08-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历史与文化(导游讲解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郑州历史与文化(导游讲解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郑州历史与文化(导游讲解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郑州历史与文化(导游讲解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郑州历史与文化(导游讲解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州历史与文化(导游讲解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历史与文化(导游讲解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郑州历史与文化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您来到古城郑州观光游览。我是欢乐郑州行的导游员 XXX,愿您在郑州度过一段美好而 难忘的时光。郑州地处中原,西依嵩山,北临黄河,正处在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的交界处。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郑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商贸城。巍巍嵩岳山、滔滔黄河水孕育了灿烂而又辉煌的中原华夏文明。自远古时代起,这里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在漫长的石器时代,先民们从洞穴走向平原,从混沌迈向文明,拉开了郑州走向文明历程的序幕。说到郑州的文明史,那

2、还要从嵩山讲起,在 30 亿年以前,当青藏高原、秦岭山脉还处在海底的时候,嵩山就凭借着地壳运动横空出世了,在嵩山地区,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有力地见证了华夏文明诞生、演进的漫长历程。位于嵩山北麓的浮戏山,有一个面积达 300 平方米的山洞,叫织机洞,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10 万年前,郑州最早的原始先民曾经在这里生活。位于郑州新郑的裴李岗地区,8000 年前郑州的原始先民在这里过着农业为主,鱼猎为辅的原始生活,他们2创造了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以及陶鼎、陶壶等器具,告诉了我们,郑州先民已率先从“茹毛饮血”的生活 迈向了原始的 “锄耕文明”,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3、。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日益繁荣的基础上,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率先由原始氏族社会走向早期国家阶段。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这里筑城建都、发展生产,成为部落联盟的伟大首领。据传说,黄帝的父亲少典氏为有熊国君,有熊就是今天的新郑,所以,黄帝也称为有熊氏。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 或言新 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说明新郑是黄帝居住的地方。郑州地区是黄帝活动的中心,不仅依靠史籍的记载,现 代考古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郑州的西山发现的距今5300 年的黄帝时代的古城,进一步为郑州地区是黄帝活动的中心, “黄帝都于有熊”提供了 实证依据。 这一切也再次告诉世人,郑州已经有了 5000

4、年的建城史。传说在黄帝之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今天郑州登封的嵩山一带,就是鲧所率领的夏部落的活动范围。当 时,尧和舜先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总首领,那时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场特大的洪水灾害,尧、舜先后委派鲧和他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大禹带领先民疏通河道、治理水患的故事,流传了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根源。当时,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成为首领后,把全国分为九大区域进行管理,3奠定了在更大范围内建立统一政权多的基础。 史记把大禹列在夏本纪中,是因为他的后代启建立了夏朝,而之所以称夏,是由于大禹受封为夏伯,夏是大禹

5、的封号,大禹是夏朝实际上的开国之君。古书上多处都有“禹都阳城” 的记载 ,那么,大禹建立的都城阳城究竟在哪里呢?位于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告城镇,正是鲧和禹率领的夏族先民聚居的地方, 1977 年,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城镇西北的王城岗遗址中,发现了距今 4000 多年的古城址。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都城。这座城堡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堡之一,它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我国城垣建筑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因此被评为“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 之一。王城岗遗址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领域的中要课题,同时也证明郑州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是年龄是最古老的一做城市,已经有着4000 年的历史

6、。4000 千年前,伴随着郑州地区夏王朝的鼎立,与夏王朝立国的同时,在夏的东部有一个以玄鸟(凤鸟)为图腾的部族逐渐强大起来,这个部族就是商。大约在距今 3600 年前,夏王朝由于夏王夏桀的暴虐无道,国力越来越弱。而原来只是属国的商,则在首领成汤的率领下,奋发图强,从一个方圆仅七十里的小国变成了夏王朝的东方强敌。成汤看到夏人对夏桀的强烈不满,就积极的准备推翻夏王朝。他把根据地迁到亳地,任用具有政治、经济才能的伊尹做宰相,富国强兵。公元前 1600 年,商汤的军队向夏发4起进攻,夏王朝很快崩溃。商汤灭夏后,又返回亳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郑州,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商王朝,开始了中国历史近600 年的商代

7、历史。商汤是历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文明之功的帝王,在灭夏以前,他率领部族发展生产,提高国力。在灭夏立国后,他汲取夏代灭亡的教训,勤政爱民,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四方征伐,把疆土扩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区,国家日渐强盛,最终成为东亚早期历史版图上疆域辽阔的大王国。1955 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在郑州二里岗地区发现了伟大的早商之都“郑州商城二里 岗遗址” ,并将其定为商汤所建立的“亳都”。 直到今天在 郑州仍保留有商代的城墙。这么一座历史久远,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商代早期土城墙,虽然历经了 3600 年的风风雨雨,却仍有长近 7 公里的城墙,屹立在郑州的繁华闹市区,这在同时期的古代都邑城址中实属

8、罕见。3600 年前的郑州商代先民在此发展制陶、铸铜之类的手工业生产,并开展适应商族生活发展的“商业” ,中国的商业文明从这里起步。而这座城市从 3600 年前至今生生不息,以及强劲的商业文明,驰骋于夏商周三代的辉煌,因为我们说郑州这座城市已经有了 3600 年的生命。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是国家的起源地,是城市的起源地。商朝末期,周族的兴起加速了商王朝的覆灭,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为安抚人心,稳定局势,封管叔、蔡叔、霍叔为“ 三监”,以监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殷商遗民,并以此实现周人对殷商故地5的统治。当时周武王把弟弟叔鲜封为“三 监之首” ,其封国管国就位于郑州地区。当时,管国也就成了周人在东

9、方监管殷商遗民的最大的政治、军事中心。至今在郑州市建城区内分布的六区之中,就有一个管城区。郑州地区夏、商时期处在权利的中心地区,方国和诸侯国众多,即使在西周时期,在周公旦营建洛邑之前,郑州依然是西周管理东方的重镇。春秋初期,郑武公灭掉郐、东虢等小国后,将郑国都城迁至郑城(新郑),郑国原来的封国在陕西华县一带,所以这里称为“新郑” ,它的都城地位由此确立。到公元前 375 年韩国灭郑,郑国在新郑经历了二十二位君主,立国 390 余年。韩国消灭郑国后,将国都由阳翟(今河南禹州)迁移至郑城,后来韩国于公元前 230 年为秦国所灭,经历三侯五王共 145 年。五百余年的统治,使这里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

10、要都城之一。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毗临东周列国,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然环境优越,百姓民风纯朴,良好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孕育出自由率真的郑风、郐风,诞生了风靡天下的悠悠郑声。郑国音乐在历史相当有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郑风” 就占很大篇幅,与卫国合称“ 郑卫之音 ”广泛流传于各 诸侯国,甚至到了汉代仍在宫廷演奏。今天的新郑市区即是郑韩故城,故城至今仍有高达 10-19 米的城墙, 这在全国春秋战国古城遗址中是极少见的。6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

11、)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 1105 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本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23 年,郑州爆发了“二七大罢 工” 。这次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在京汉铁路总工会

12、旧址建有“二七 ”纪念堂;市中心建有 “二七”广场和 “二七“纪念塔。这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象征。因此,郑州就以“ 二七城”著称。现在市中心已经形成二七商圈 ,是郑州市内商 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1913 年改郑州为郑县。1928 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 年撤市复改郑县。 1933 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48 年10 月 22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郑州,设郑州市。1954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 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7从本世纪初,在平汉和陇海铁路的拉动下,郑州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勤劳质朴的郑州人民的辛勤劳作下,旧貌换新颜。今天的郑州在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大、开放、创新、和 谐 ”的 郑州,传承着悠久的 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省、市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郑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再创新的辉煌!责任人:杨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