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258695 上传时间:2017-08-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据统计,郑姓历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达 443 位之多。百家姓中,郑姓的来源不象其他姓氏那样复杂,其血统源流也较单一和纯正。先谈谈我们郑姓得姓之前的传说与史实。 相传,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在黄帝和郑桓公之间,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洪荒时代,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子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妃姜原在野外踩了巨人脚印的大拇指,即孕而生子。由于他生得蹊跷,姜原多次将他抛弃,但都获救。最后一次丢弃在水渠里的冰上,被大鹏

2、鸟飞来用翅膀暖和他。大鹏飞走后,他哭出声来又高又亮,使人们震惊万分。姜原这才意识到这孩子非同小可,就抱回养育,并起名为“弃” 。弃长大后果然才智超群,教部落的人开荒种植庄稼,结束了游牧生活,成为远古时期掌管农业的稷官,史称“后稷” ,封地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其子不窟末年约在夏朝的中后期,该部落北迁到渭水中游一带,仍然种植农作物。 大约到了商初,后稷的曾孙公孙刘迁居到豳(陕西旬邑西),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逐渐地部众增多,粮食贮积日益丰富,接着又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活动范围,渡过渭水到渭南地区采掘矿石,进行锻冶制造工具和武器,使势力进一步得到壮大。又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正是商王武丁前

3、后,已成了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从亚圉再传两代即古公亶父时,又从豳南迁到漆、杜之间岐山南面的“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并在这里兴建宫室城邑,使部落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从此称作周人或周族。再后来古公亶父二传于姬昌,三传于姬发,终于强大到灭商建国,史称周朝。古公亶父、姬昌分别被追尊为周太王、周文王。周武王姬发后十传至周宣王时,已是西周中叶。为了扩大王室势力,周宣王在即位后的第 22 年,即公元前 806 年,分封少弟友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为郑伯,建立郑国。友即姬友,史称郑桓公。 郑桓公姓姬名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弟,分封到郑地才 33 岁。他对老百姓宽厚仁慈,长期以来受到举国

4、上下的一致拥戴。消息传到京都,这时周宣王已死,其子周幽王在位就封郑桓公为司徒,总揽天下朝政。在新的职位上,他仍然推行仁政,因而获得更多人的拥护。 郑桓公当司徒一年后,周幽王因宠幸褒姒疏远大臣,以至上下离心,天下诸侯也有背叛情形。郑桓公预感动乱在即,就向周太史伯请教:“看来现在王室要多变故,我怎能自保免予一死呢?” 太史伯说:“应该找一个可以永久依托的地方来保全。我看,只有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以东、黄河和济水交汇以南的地方,给你最为合适。”郑桓公不解,太史伯接着分析: “此地尽管属于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郑州南)的势力范围,但这两国的君主都是贪图小利,没有抱负的人,当地的百姓并不真

5、心归顺他们。现在您是司徒,又受老百姓爱戴拥护,如果要求迁居到那里,两国国君必然会给您面子,把那里划分给您。以您的德能名望在那里过不了多久,虢、郐两国的百姓都会支持您。”郑桓公还不放心,向太史伯提出其他两个地方来比较:一为“吾欲南之江上 ”,二为“欲居西方” 。都被太史伯有根有据地否定了。于是郑桓公向周幽王提出举族东迁的请求,周幽王不明就里答应了。虢、郐两国国君见有王命,也主动献出了十邑(即虢、郐、鄢、蔽、补、丹、依、蹂、历、华)土地。这样,郑桓公便有了立国的基础。不久,就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 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史称“虢郐寄

6、孥”。 郑桓公当司徒的第二年,犬戎叛乱,杀了周幽王和司徒姬友,西周灭亡。郑国人共立姬友子掘突为武公,追姬友为桓公。郑武公即位竟取十邑地而居之,又攻灭了虢、郐等小国,正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武公当政的第十年娶申侯女武姜为夫人,第十四年生了个公子叫寤生,因为是难产武姜夫人不太喜欢这个儿子。第十七年武姜夫人顺产少子叔段,很溺爱他。到了郑武公当政的第二十七年,郑武公得了重病。夫人武姜请求废长立幼,改叔段为太子,郑武公不答应。同年武公去世,太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即位的头一年,就封叔段于京(郑国都,荥阳京县),称号“太叔” 。大臣祭仲反对说:“京这个地方比国家还重要,不能封给您弟弟。”

7、郑庄公回答:“ 母亲要封给他,我不敢违抗。 ”叔段到了京,日夜操练兵甲,与母亲武姜密谋夺取王位。庄公二十二年,叔段果然袭击郑庄公,以武姜夫人为内应。庄公发兵讨伐,叔段败走京。京的百姓都起来反叛,叔段只好逃到鄢。在鄢又溃败,叔段最后投奔共国。郑庄公回师,把他母亲武姜夫人迁到城颖,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母子不相见。” 隔了一年多,庄公反悔思念母亲。一次,隐居颖谷的考叔送东西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考叔说:“我家有老母,请国君让我把食物带回家。”庄公说:“ 我也很想母亲,只恨当初发了一个毒誓,没办法。”考叔说:“这有何难,在黄泉地下打一条道,就可相见了。”庄公听从他的主意,终于和母亲武姜相见了,史称 “

8、掘地见母”。至今这条通道的部分遗迹还在,被人称为“阴司洞”。叔段大败逃到共后,称为共叔段。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 这时东周开创者周平王在晋、郑等周边国家拥戴下东迁洛邑,但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天下政局了。东周初年郑国成为离王室最近、势力最大的诸侯国。郑庄公便毅然打出了“以王命讨不庭” 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并打败北戎,稳定了东周政局。周王室十分感激,多次表示过“我周王东迁,晋、郑是依”。只是后来其他诸侯和王室近臣的挑拨,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才越来越紧张,以至周王室提出互相质子(用儿子做抵押品)的苛刻条件。郑庄公为了顾全大局,也

9、克制地答应了。但周王室得寸进尺,公然剥夺了郑庄公在朝廷的权力,以虢公来取代他。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 707 年),王室联合陈、蔡、卫等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庄公忍无可忍,率军大败王师,临阵还射伤了周桓王。此后,郑国威名大振,成为东周初年的霸主。疆域东到今天的河南开封,南达河南许昌,北越黄河,西至河南荥阳西部的虎牢关,纵横百余里。加上这里土地肥沃,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一时成为天下名邦。 郑庄公以后,由于晋、楚两国在郑国的北、南两方兴起,参与争霸,受双方夹击,郑国开始走下坡路。从庄公传昭公,昭公传厉公,厉公传子亹,子亹传郑子,郑子传文公,文公传缪公,缪公传灵公,灵公传襄公,襄公传悼公,悼公传成公,成

10、公传厘公,厘公传简公,简公传定公,定公传献公,献公传声公,声公传哀公,哀公传共公,共公传幽公,幽公传繻公,繻公传康公,共二十传、十一世,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兴衰过程。特别是郑康公时期,郑国已经衰落不堪,而强大的韩国又在郑国以南兴起。到了康公二十一年(周烈王元年丙午岁)即公元前 375 年,被子杨所判,康公被弑,韩国国王韩哀侯出兵伐郑,郑亡。至此,自郑桓公至郑康公,郑国前后立国 432 年,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因此,亡国后的郑国贵族和百姓们为纪念故国,纷纷改以国名为姓氏。所以,古代的谱书都这样记载郑姓的得姓原因:“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十三世为韩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另从“

11、郑” 字的本义上看,邑旁,纯粹是个地方名;从“奠” ,有祭奠义;郑地当是祭奠王室先人的圣地。周宣王将如此重要的地方分封给异母弟,正是对郑桓公的倚重。台湾著名学者许倬云认为,卜辞中的“子奠”虽不能认定究竟是商王武丁抑或小乙的儿子,但其为殷商王子是可以肯定下来的。“ 子奠”的后裔居洧水之滨的郑父之丘,在殷商为“南郑 ”,在周代则为“东郑” 。封了侯的子奠称为“ 侯奠”,领有奠地,是据郑扼守殷商王畿南大门的雄族。在卜辞中,郑已有南郑、北郑、多郑之称,说明郑在殷商已有迁徙分化,但其主体生活在以今日郑州为中心的豫中地区。武王伐纣时,为避免与侯奠直接发生碰撞,从洛阳北渡黄河,直扑朝歌,灭了殷商,之后郑人中

12、一部分被西迁于陕西的奠,而大部分郑人乃留在原地,称为“东土之人” 。 子奠、侯奠的“奠”,应读“zheng” 音。郑在卜辞中写作“ 奠”,“ 邑” 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 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后来,一个王子被取名为“奠”,发展为一个势力庞大的雄族。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 ,还残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 郑桓公立国陕西,后又成为周天子的司徒。此时,史书上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 ,“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如此看来,大约东西两地的郑人始终是有联系的,这也许正是桓

13、公之所以在西周王室风雨飘摇之际能在东方寄孥,得一立足点的原因所在。 当然,今天的郑姓人除此一支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 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汉族郑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姬姓、子姓、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派出姬姓。即如上所说,姬姓郑氏出自周文王之后。公元前 37年韩哀侯出兵灭郑,郑国子孙以国名为氏,散布于陈宋之间。姬姓郑氏 2800 多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始普遍使用郑姓,这也至少有2300 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子姓。子姓郑氏出自商王武丁(公元前 1250前 1192 年在位)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奠、郑古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子奠

14、亦称王子郑。子姓郑国最初在商朝都城近地的北郑,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丘之地,后来为防周、羌之敌,西迁到商朝西疆的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 1046 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子姓郑氏的历史至少有 3200 多年,这支最古老的郑姓,人寡势弱,以后一直无闻,可能淹没于姬姓郑氏之中。 第三支出自姜姓。姜姓郑氏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阳。周穆王(公元前 976前 922 年在位)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实际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这支姜姓郑氏也有 3000 年的历史

15、,后来史书上未见这支郑姓的去向,可能也淹没于姬姓郑氏之中了。 第四支出自外族外氏的改姓。我国的郑姓家系比较单纯,直到宋朝前没有发生其他外族基因流入的事件。宋朝以后在郑姓人群中的外族混同的主要事件有:北宋金国女真人石抹氏族改汉姓郑,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氏族均改汉姓郑。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逐渐被同化为当地的汉民,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

16、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外氏改姓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郑愔本姓鄚,明代的郑和本姓马,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 下面再谈郑氏姓族演变史: 郑姓得姓以后,开始了漫长而又辉煌的姓族演变史。 在这段历史上,既诞生过一代又一代历史名人,又创造过光辉而又巨大的历史业绩。郑姓所以能在今天众多姓氏中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历史上的演变和曾经拥有过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以时代先后为序,简要介绍不同历史时期郑姓的演变情况。 1、先秦时期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 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 先秦时期,距今山东费城东 18 里“邴” 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 ,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支郑氏后人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 鲁公之后。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