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社会工作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78678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案社会工作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个案社会工作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个案社会工作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个案社会工作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个案社会工作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个案社会工作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案社会工作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个案工作悲伤事件辅导的本土化理论研究以危机干预模式对丧亲干预为切入点 (沈阳工程学院政治法律系社会本 091 班 孙志鹏 2009719128)摘要摘要 我们人类自诞生以来,就生活在充满风险的世界当中。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无论人类的智慧有多么的广博,都无法与自然规律相抗衡,都无法面对一个问题死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面临着丧失的痛苦,尤其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 ,社会秩序的失衡,更加体现出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正因为如此,由于人类在大自然的操控下,无法选择某些诸如生死离别的问题,所以人们每当遇到这样的“危机”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心理、

2、社会问题,并导致社会适应性不良。社会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对于悲伤辅导(哀伤辅导)有一定的研究,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我们的一生当中,需要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丧失,最令人难忘的是丧亲。尽管个案工作通过多角度的成熟的服务模式对丧亲问题予以辅导,但是这对工作员得要求是相当高的,必须掌握相关的服务模式理论与专业的伦理价值理论,恰恰是伦理价值领域并不是很成熟。因此,本文将对悲伤辅导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着重个案工作模式中的危机干预模式为视角,对丧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适当的讨论辅导的方法,以期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案主尽快从丧亲中走出来,达到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平衡。关键词关键词个案工

3、作 悲伤辅导 丧亲 危机干预一、本文研究的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国家之一,每一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口数非常多,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公民的自杀率也比较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不考虑老年人自然死亡的前提下,每一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为 230 万,约占0.002%。尽管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但是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非常勇敢的去接受与迎接死亡,因为我们都明白,能够活着就是幸福的。但是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突如其来的事件,有些事件是又致命的。作为个案工作的一个工作技巧与方法,悲伤辅导在国外非常的成熟,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将其引入到中国,通过专业的工作辅导

4、、心理社会系统的干预,期望能够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悲痛者”理智的去面对这一事件,同时为后续的生活做好积极的准备。正因为如此,我国是人口大国,社会变迁到来了各个方面与层次的震荡,尤其是汶川大地震以后,悲伤辅导更是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帮助丧亲者达到身心的恢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提出了悲伤辅导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二、悲伤辅导的含义界定悲伤辅导是协助人们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协助生者处理与逝者之间因为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并完成未竟事务。Worden, J. W.提出四个特定目标:(1)增加失落的现实感。(2)协助当事人处理

5、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3)协助当事人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4)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并坦然地重新将感情投注在新的关系里。三、丧亲的含义、种类与表现形式丧亲是指陷入失落时的一种状态,是指被剥夺,夺去和丧失亲人。它是人类生命中无法避免的事件,一旦发生丧亲时,个人的行动、价值观、生活秩序等都会受影响,同时,人们还要去处理因失落所产生的结果,如情绪问题、经验和情景的改变。丧亲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配偶死亡,孩子死亡、父母死亡;从迎接死亡的心理准备来看,可以分为有心理准备的预期悲伤,它被界定为一种悲伤过程,是在预知失落的事实不久将发生,常常给家属预知的悲伤,另一种是未预期的

6、悲伤,是指突然的死亡,没有准备的失落。人们在这种没有心理准备的状况下,亲人突然死亡或突然接获亲人的死讯,这种死亡的冲击,常出乎丧亲者的预料,带来悲伤反应,令生者措手不及或心理上难以平复创伤,同时这种没有预期的丧亲状况,往往使丧亲者长时间的悲恸,恢复期相对延长。悲伤的表现形式(一)、身体健康的顾虑“心碎”是对悲伤者的一种最古老的隐喻,事实上也是如此。根据许多有关悲伤者的研究指出,悲伤者的疾病和死亡比率都会随着悲伤而增加,尤其是心爱的人死后的六个月内。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虚弱,这种虚弱是导因于分离焦虑。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中年寡妇的悲伤者经常有:神经质、忧郁、害怕会发疯、持续的恐惧、梦魇、失眠、工

7、作能力减退和疲劳等症状。有时亦会抱怨:头痛、晕眩、失神、皮肤疹、消化不良、呕吐、心脏急速跳动、胸口疼痛、及其它的生理症状。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产生呢?最好的解释是悲痛者疲劳、食欲不良、生活习惯纷乱和社会习俗的限制。更有可能是由于忧郁和绝望而引起悲伤者的内分泌变化而对疾病的抗拒减弱。(二)、认知的悲伤表现 不相信:尤其是死亡发生的很突然的时候;纷乱困惑:会有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精神不集中及健忘的现象;全神贯注于思念死者和濒死的过程:这是一种强迫性的思念,思念的内容通常是有关于如何再寻回失去的亲人。有时候有关逝者遭受折磨或濒死的念头,甚或影像会突如其来的占据哀悼者的心思,挥之不去;用各种方式与死者梦

8、会,这样使哀恸者觉得人还是活着。 (三)、情绪的悲伤表现忧郁、悲伤和忧愁;痛苦、困难和负担的减轻;罪恶感与愤怒;否认;精神的问题。(四)、行为的悲伤表现 睡眠失常, 如失眠和惊醒;食欲反常;恍惚、心不在焉;从社会人群撤退;在正常的梦或梦魇中梦见死者;常做叹气;持续的过度活动,如想要走出家门或无法专心阅读书报;哭泣;避开死者的遗物;接近死者常去的地方或保留死者的遗物的完整。四、危机干预模式的发展与实务技巧近年来,危机干预模式成为了社会工作领域中最广泛使用的短期治疗方法。危机干预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林德门和开普朗的工作,旨在化解并告知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但是不同的研究学者有不同的关于

9、该模式的界定,综合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危机干预是案主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助人过程及技术。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时,应充分发现案主自身的力量,挖掘案主自身的潜能,提高案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社会工作者要无条件地完全接纳案主;第二,倾听是危机干预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封闭式提问用于向案主了解特别的或具体的资料时,对某些特别行为资料进行确认,以“是”或“否”来回答;第四,在交流过程中,案主很可能出现长时间的沉默,这时社会工作者不要认为是自己交流能力不足,也不要试图发表意见来打破这段沉默,更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去催促案主做出回答;第五,需要适度引导;第六,案主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躯体语言来表达自

10、己的情绪,如愤怒、忧郁、怀疑和绝望等。五、借助危机干预模式实施有效辅导悲伤的辅导原则(一) 、强化死亡的真实感 生者必须接纳“死不复生”的事实,才能面对因死亡而引起的复杂情绪与反应。尤其是突然死亡,亲友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接到恶耗,心中必有强烈的不真实感。强化死亡的真实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励生者面对死亡和谈论失落。例如:灾难发生时你在哪里?当时的情况怎样?如何发生的?是谁告知你的?葬礼怎么举行的?亲友们是如何谈这件事?类似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有助于检视死亡事件的发生,来强化死亡的真实感,让生者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二) 、鼓励悲伤者适度地表达悲伤情绪大部份哀恸的情绪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恐惧、无助

11、、愤怒、愧疚、紧张、焦虑、压抑和悲哀等。随着这些情绪的表现在失落发生的初期会有麻木、幻听、幻觉、幻想、混乱、托梦等悲伤行为出现。可是这些情绪和行为在遭遇失落的早期,由于亲友都还处于混乱状况中而无法被人认知,或未被察觉其哀伤的强烈程度而被忽视。辅导员应认识这些悲伤情绪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而鼓励做适度地表达以缓解不安。辅导悲伤必须要察觉失落对悲伤者的意义及冲击,例如:愤怒的情绪对象是谁?愧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幻听、幻觉、幻想的内容是什么?辅导员应适当且有效地予以评估,检定出较为明确的问题焦点。否则,不管辅导员能引发多少或多有深度的感觉,都不算是有效的辅导。但是辅导过程中,辅导者引导悲伤者表达悲伤

12、情绪时,谈到与逝者的往事最好从鼓励正向的回忆开始。如果会谈时悲伤者先从负向的回忆谈起,即使正向的情绪很少,辅导者也应想办法鼓励他谈谈逝者的一些好处,或过去曾享有的美好回忆。这样才能够让悲伤者透过辅导再经验对逝者的矛盾情绪。(三) 、帮助悲伤者适度地处理依附情结 对悲伤者而言,顿时失去了一位长期亲密的依附者,必然会产生陷入绝境的无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应。辅导员应该帮助生者适度地处理这种依附情结,让他确认与逝者之间过去所扮演的依附关系已经结束。他必须在失去逝者的情境中,在其往后的人生舞台重新拉起另一幕戏,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关系,演出不同的人生戏码。为了达成上列的目的,辅导员应该了解悲伤者在

13、处理与逝者的依附关系所面对的问题。也许他舍不得离开已经全毁的家园、也许他想要尽速离开这个让人难忘的伤心地、也许他认为建立新关系,将自己的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对逝者是一种羞愧、也许他认为根本没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这些质疑可能是对的,但必须协助他面对并做适当的处理。但是有个原则辅导者必须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鼓励还处在剧痛期的悲伤者做任何重大改变生活的决定,如变卖财产、改行、换工作、领养孩子、或很快跳入一个新的亲密关系中。因为在极为悲伤的时刻,情绪尚未稳定,很难有好的判断力,并且容易产生不良适应而影响到未来新情境的适应或新关系的建立。重要的是告诉他,不要仅为减轻现在的痛苦匆促做决定,当

14、他准备好时,自然就有能力做决定并采取行动。 (四) 、从短期危机处理到长期悲伤疗程 面对灾变、意外的伤亡,生者在完全没有准备下所遭受的严重失落与心理重创是可以想象的。因为环境在非常急速中改变,以致生者无足够的时间、精力与资源来应变,造成一种情绪上的休克,导致“休克危机” 。另外,生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适应一些紧急的情境,但当他竭尽他的适应资源(能力)时,即造成一种源尽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生者用来控制其行为的功能暂时丧失,形成崩溃状态而产生危机。此时急需运用危机处理的方式,来发掘并协助因为危机直接受影响的生者之内在、外在资源,以增强其处理及运用资源的能力,解决目前的困扰问题。悲伤辅导是一种割

15、断依附关系的渐进过程。危机处理是在协助生者在短期内减除危机障碍和促进生活适应能力。事实上,危机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所有的危机必须有结束的一天。但是对某些人来说,悲伤却是长期的疼痛,需要时间来疗伤,更需要持续的支持。例如:如失落后三个月、周年忌曰、逝者生曰和特别节庆等都可能引发生者的哀恸。可是悲伤者周围的亲友,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常常急着想克服失落,期望悲伤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作息,导致悲伤者压抑哀恸,使正常典型的急性悲伤变成复杂的慢性哀痛,这样反而成为疗伤的障碍之一。因此,悲伤辅导应从短期的危机处理转为长期的悲伤疗程,才能达到悲伤辅导的目标。 (五) 、辅导者不要采用陈腔烂调来抚慰悲伤者

16、悲伤辅导者不要采用那些对哀恸当事人没有帮助的陈腔烂调,例如:“做个勇敢的男孩!” 、 “生活是为了活下去” 、 “一切很快就会结束” 、 “你会站起来的” 、 “一切将在一年内过去” “你会变好的” ;“坚忍到底”等太过笼统却毫无帮助的“安慰话” 。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大的创痛。人们必须藉由表达悲恸来哀悼失落,宣告分离,并且重新建立新关系。否则,必会造成身心的不适和疾病,而无法走过悲伤。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的工作者注意,因为“寄希望于未来” 、 “明天会更好”式的理想主义色彩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六、丧亲危机辅导的相关伦理原则与价值观1. 伦理原则:保护生命、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和自由、最少伤害、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和毫无保留地公开信息。由于对于丧亲辅导,有许多案主要面临的是“有心理准备的预期悲伤” ,所以要处理的伦理难题之一就是有关保密的原则,即是否应该对于即将离世者及其家属保密。这里就涉及到了保密原则的“例外” ,这些情况发生时,社会工作者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披露案主资料和信息的必要:隐私权为案主所有,案主有权亲自或通过监护人活法律代表而决定放弃时;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