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575104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浅谈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思维的训练,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光靠课堂养成是 不够的,还必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勤于练习,教育家杜威也讲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即生 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持有这样的观点“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现实生 活,贴近现实生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 习的主动性。只要留意,生活处处有语文,而且处处用到语文。文学创作中有寻根文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必须寻根。这个根就是生活。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生活,是经过 浓缩、提炼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

2、生活的外延延相等。 “大语文教育”主张语文学习 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 一、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 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 一位老师在上祝福前,先在讲台上拉家常似的问学生:“同学们常说世上只有妈 妈好,你们知道自己的妈妈今年多大?”学生们莫名其妙,七嘴八舌的回答:“三十八”“四十” “四十二”,他微笑着点点头,并且在黑板上写下:“妈妈:四十岁上下”。接着又很平和的说: “大家最熟悉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妈妈,现在请同学们做口头作文练习描绘妈妈的肖像。 ” 一听描绘自己妈妈,同学们既兴奋又活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讲开了,

3、 “胖胖的身材”“红润润 的脸庞”“黑的秀发”“打扮新潮”“穿高跟鞋”紧接着打住了话题:“很好,同学们描绘得很 生动,也很形象,你们描绘出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妇女的神采和风韵。 ”说到这里,迅速改 变语调,用低沉的语气说道:“听了你们描绘的妈妈的肖像,我不禁想起旧中国一个和你们 的妈妈年龄不相上下的农村妇女。她,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是一个活 物。她就是鲁迅小说笔下的祥林嫂,我们就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 ,看看祥林嫂为什么被 折磨成这般模样,最后又是在过年之际,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死去。 ”由学生的现实生活 引

4、入课文学习,学生们情绪深深地感染了,课堂由活跃变为寂静,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已 完全定好,学生被吸引到祝福所特有的氛围之中了,这节课效果极好。 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 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 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 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二、讲读课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与社会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众所周知: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不可求,是

5、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 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可以说,在和平年代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时间都处在平平凡 凡的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张开感知之网,学会感受这平平凡凡的生活,从 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生的价值,感受时代的鼓点、真善美的所在。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从寻常中洞察不寻常,并能将这发现诉诸笔端。当然,也可选择少量负面报道命题,并且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是处处都有阳光普照,也有阴暗面,从而鞭挞假、丑、恶,培养正 义感。这样学生就能审题与认识同步,作文与做人并进。在一次评优课上,一位老师在 包身工前,让学生剪辑介绍现代社会打工仔、打工妹生活的文章,然后把夏衍笔下的 包身工与现代的

6、打工仔、打工妹对比。使学生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更深入全面的历史认 识。 三、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生活中的地感受,是写作的丰富而新鲜的材料。古人云:“世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学生作文如此,教师命题也如此,应紧 跟时代步伐,略有超前意识,洞察人间世相,关注社会进步,做到胸中有乾坤,笔底有波 澜,才会时时有新题、妙题命出。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 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 在本学期正值秋季,要写一篇“感悟秋天”的作文,就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 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

7、。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通过这些系列活 动,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 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 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每当我欣赏着学生的系列习作,就被那 浓浓烈烈的生活气息、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天真烂漫的灵性飞扬 所感动,这样的习作训练才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难怪叶圣陶会这样说:“作文的自然顺 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 是文章就诞生了。 ” 再如一位老师在“买菜做菜的写作活动课”

8、中。让学先生实践买菜和做菜一个星期,然 后组织一次美食大餐,再写作文,结果因为此次活动为写作提供的素材,真实的情景又提 高了写作兴趣。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了买菜做菜的体会,将一盘盘漂亮可口的菜肴放 在桌上时,还真有点“静物写生”的味道呢!有同学还在“作文后记”中写道:“作文时,我一 边想着当时买菜和做菜的情景,一边构思,买菜和做菜的兴奋与新鲜感没忘,所以才写得 这么顺利。 ” 家务劳动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作文正是这种认识的体现, 一种经验的描述。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买菜、做菜,他们既有新奇的兴奋感,又有一种跃 跃欲试的心理。 “锅子冒烟了,怎么办?我赶快把油倒了进去,一

9、下子倒多了,又怎么办呢? 我正想着,油烟已袅袅升起来了。我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块排骨,眯着眼丢了下去, 只听兹拉劈叭地响了好一阵,油星四溅。有的溅在我的手上,火辣辣的痛,我想退缩, 但怕同学们笑话我,这时,我脑海里浮现出妈妈平时是怎样炸排骨的,于是, ,我壮大胆子, 把一块块排骨夹到锅边,它们自己慢慢地滑下去。 哈,成功了!我高兴得大叫, 哎呀手背 又一阵钻心地疼,该死的油又溅到我的手背上,吓得我赶紧把手缩回来。看着烫红的手背, 擦擦额上的汗,心想,做饭可真不容易呀!”这些具体的感受也只有亲身实践的人才能有, 学生作文没有了抄袭、无病呻吟的毛病。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

10、当他意识到写出自己深刻感受的东西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而且也不是一件难事时,那么, 这个学生还会怕作文?还会对写作无兴趣?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 受,情感在激荡,思想在奔驰,那么,在写作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自由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什么写法,什么技巧,又如何能束缚他那自由奔驰的思想?这样写出来的文 章结构还会是模式化?思想宏通的人语言可会平淡呆板?因此,我们只有积极的参与生活、 感受生活,然后整理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寻找感受的亮点,再用叙议结合的方 法表现这种亮点,文章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影响,才能让感受亮起来,使文章站起来。而让 学生深刻感受生活,作文中的主题问题

11、、选材问题、结构问题、语言问题学生作文中 的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有一个大提高。 四、沟通课堂内外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 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 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 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

12、信在语文教 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 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必然会有“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 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 倡议: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起 来。 参考资料: 1、顾黄初贴近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 年第 10 期 2、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 , 语文教学通讯2000 年 第 5 期 3、陈国琴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感悟性学习 4、张晓娟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