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574309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一、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的三阶段技术发展战略是国家对科技活动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规划和行动方针,由科技行政体系主导,并协调技术政策与其他工业政策、国家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对一国技术政策的分析框架,Lall 提出从三个层次研究国家技术政策:确定国家发展目标,明确技术发展与国家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激励政策,对市场失灵的领域提供国家干预的信号,包括基础型干预和选择性干预,所谓基础性干预是国家对人力资源、科技基础设施、研发鼓励等要素市场的干预,而选择性干预指国家扶持特定产业或特定产业组织优以实施优先优术发展目标;组织制度,包括为实施技术发展战略的科技

2、计划、行政组织等。1以这三个层次考察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产业技术规划不明晰时期。独立之后马来西亚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相一致,资源型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是政府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建立的马来西亚农业发展研究所对当时农业多样化、农矿产品的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技术指导和推广作用。相对地,在马来西亚推动工业化的产业政策框架中,产业技术发展并没有成为优先的议题。20 世纪 60 年代,马来西亚通过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的投资方式在生产初级消费品的进口替代行业兴建了一

3、批制造业企业,到 60 年代末为解决就业问题和种族间经济利益冲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旨在社会重组目标的新经济政策成为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重点,而外资主导的出口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建的自由贸易区内,与区外的当地产业几乎没有技术联系和外溢效果。在 80 年代初期到中期马来西亚重工业化的第二轮进口替代阶段,马国政府通过政府投资行为推动的重工业项目计划不仅包含了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设计,同时希望进一步达到种族间经济利益平衡的目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产业技术的学习、深化一直不是政策制订者的直接目标。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开始筹建科技行政体系,如 1975 年成立的国家科学研究开发理事会,

4、1976 年成立的科学技术环境部,它们的预算、权限十分有限,无力对其他部门以及这些部门下属的重点研究机构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第二阶段,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政府加强技术力量供给的技术发展战略。80 年代中期马来西亚政府感到马国工业化“缺乏对科技政策、战略全面而清晰的方向”,21986 年马来西亚政府在当年数个经济规划中,包括第五个国家计划和第一个产业主导计划,明确了产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联合,并在 1990 年产业技术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详细了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及鼓励措施。首先,产业技术目标在多个政策框架中明确体现,明显不同于前一阶段。由政府推动的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失利后,1986 年马来

5、西亚政府颁布了第一个“产业主导计划”,在这份规划中明确说明国内弱小的产业技术基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认为已具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几乎完全依赖外国技术,建议采取韩国式产业政策对特定部门采用倾斜式政策以帮助本地企业建立技术基础,强调优先发展具有较强联系效应的资源型制造产业,如木材加工业、橡胶制品、石油精炼产品。尽管第一个产业主导计划的政策方向随着很快到来的外国直接投资高潮冲淡了许多,但该计划是马来西亚政府首次将技术发展领域独立地列为经济发展规划中,显示产业技术发展已经成为政策目标之一。1990 年出台的“产业技术发展行动计划”作为第一个“产业主导计划”的补充,更为详细

6、列举了五大优先发展领域,如自动化材料、先进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和能源、环境与环境技术,同时指出了马来西亚产业技术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瓶颈,并提出了 42 项建议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其次,在包含产业技术发展目标的多个政府规划出台后,对原有科技行政体系的改革也就成为必然,这些技术发展机构与私营企业界联系显得比过去紧密。原有分散在各部门的主要工业研究机构统一由科学技术环境部管理,以便提高这些研究机构的合作能力;改革后的国家科学开发理事会加入了更多私营企业界代表,并监督 1986 年启动的、由国家资助的“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基金”项目的实施情况;马来西亚内阁组建一个由总理牵头的、新的科学技术委员会

7、,负责科技立法和项目规划,除此之外,产生了一些非政府机构的民间政府协商组织,如马来西亚商业理事会的技术委员会、马来西亚高科技产业政府协调小组。最后,在政策的推动下,马来西亚对科学技术的公共投入迅速增加,19861990 年第五个五年规划中科技的公共投资从亿林吉特上升到亿林吉特,这些投资流向国有技术研究机构的基础设备投资以及资助国家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国家科学开发理事会挑选国有技术研究机构开展 IRPA项目。从实践效果来看,由政府制订技术发展规划、国有资金支持、国家公共研究机构执行的科技体制属于典型的“由上至下”的技术供给型发展战略,这种规划体制的性质是一种集中型的体制而不是包含私营企业界参与的复

8、式或协调式体制,尽管政府的初衷是仿效日本产业需求拉动式技术发展模式将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统一起来,但显然缺乏合格技术官僚的参与和企业界的广泛参与,特别是这种集中型的技术供给型发展战略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自由化的市场环境相矛盾,这种发展战略对产业技术的提升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但无疑地国家对科技的大量投入培育了一种技术创新的社会风尚,这是马来西亚社会氛围里一直缺少的。第三阶段,1993 年后,加强技术政策与产业组织结构、市场条件的协调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注意到大量涌入马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内部化的技术转移比 70、80 年代显得活跃而积极,跨国公司对呈现产品多样化和生产技术

9、的提高的现象。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马来西亚依托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消费型电子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开始跨国公司增加了对马来西亚本地企业的零部件采购以及部分下包行为,槟城形成了以半导体、硬盘驱动器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的产业集群。面对占马来西亚经济举足轻重地位的电子产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紧密融合和跨国公司行为模式的转变,前期的供给型技术发展战略显然无法满足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马来西亚政府调整了技术发展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制造业转变原有扶持单一产业为主的倾斜式产业技术政策,新发展思路强调为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提供诱导性的政策指导以及完善创新的网络建设。在产业

10、政策上,面临 90 年代初国内已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社会基础设施紧张等形势,政府强调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型”向“生产效率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组装、装配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生产环节发展,提高产业的自动化水平。加强产业技术开发,提高产业结构联系,以生产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在技术发展的操作思路上,突出了培育产业群的技术发展思想,重点发展以电子电器产业、石化与制药、材料、资源加工等 8 个产业群,通过产业群的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和相关商业服务的互动合作带动产业上下游联系。在外资政策上,1991 年 11月颁布新外资投资法案对参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的外资给予倾斜的

11、投资优惠政策;1995 年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规定以“人均员工最低投资额”作为批准投资的附带条件,从而抑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1996 年马国政府将吸引高科技企业投资作为最优先的税收优惠项目,这些政策调整表明政府通过选择性 FDI 政策以达到促进本国产业技术升级的目的。另外,为改善本国二元性的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先进技术扩散,1993 年马来西亚政府公布了扶植外围企业计划 ,由马国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三方合作,促进大企业和经挑选的本地中小企业的配套生产,打造中小企业的技术学习渠道。其次,科技体制从政府指令性向市场主导机制转变,这种转变突出表现在有关技术政策的制订、实施有更多私营企业界的参与。

12、为推动产学研的结合,原国家公共研究机构的运作机制发生转变,改革后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营公司,采取合同制研究体系建立企业式营运模式,与此同时大学也被要求通过研究合同立项加强与产业的联系。1992 年成立的公私合资经营的“马来西亚技术发展公司”是马国首家风险投资公司,旨在促进公共研究机构成果的商业化。二、马来西亚 R&D 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研究与开发的发展是政府培养本国内生性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国政府科技规划的主要领域。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工业化发展早期,R&D 的作用并不突出,但随着企业技术能力深化,R&D 活动就开始变得重要,这时的 R&D 活动大部分与企业吸收、改良复杂的

13、引进技术相联系。特别是,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R&D 活动开始从改良转变为真正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因此,无论是促进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或是实施技术创新行为,R&D 的增长都意味着工业的成熟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学术界视研究与开发投入为衡量一国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R&D 水平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相关。尽管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马来西亚进入工业化快速成长阶段,但 R&D 投入一直较为落后,成为制约马来西亚产业升级目标的阻碍。但 90 年代以来,马来西亚R&D 的资源分布和活动特征明显改善。90 年代中期之后,马来西亚的 R&D 总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继续保

14、持较高的增幅。从 R&D 投入来源结构来看,来自产业界的研发比重从 1990 年的 20上升到 2000 年的,说明产业界研发的支出已经成为马来西亚 R&D 总投入的主力,显示在 R&D 领域由 20 世纪 80 年代政府主导开始转变为企业主导模式。与此相应地,在研发项目类别上,应用型和实验型研发支出大大超过基础型研究支出,显示产业主导形式已成趋势。马来西亚政府的 R&D 投入方面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增长幅度很大,其产业需求导向的趋势日益增强。19962000 年 R&D 支出为亿林吉特,比 19911995 年的支出增长 49,3其中 67分配给国家资助的“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基金”,

15、其余则流向政府参与的技术合作项目,包括 1999 年成立的马来西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技术合作项目、1998 年批准的多媒体走廊研发基金计划、1998 年成立的示范应用技术资助项目等。以政府 R&D 领域的资金分布状况来看,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基金是马来西亚政府研发的主要部分,配合第二个产业主导计划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重点扶持领域从过去的 5 个增加到 11 个。相比过去,政府对应用性研发给予了更多倾斜。1986 年启动的IRPA 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IRPA 的资金绝大多数流向公共研究机构和一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产业界很少从该基金获得研发项目,目前该基金尚缺乏产业界与研究机构的共同合作

16、的机制;缺少能够承担风险的技术孵化器的民间企业,IRPA 在各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都很低。考虑到 IRPA 模式的局限性,马来西亚 90 年代下半期在 IRPA之外设立了对企业新技术研发、应用资助体系,着重联合产业界强化对产业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市场推广。如斥资 1 亿林吉特的产业研究与开发基金计划的主旨在于鼓励产、学、研三方的共同研发与应用,已资助项目包括现有技术改良和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多媒体走廊研发基金计划是鼓励进入多媒体走廊的资格公司的研发,已批准的项目涉及电子交易的软件开发、网络电话合成、指纹识别等技术研发;示范应用技术资助项目旨在推广本地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表 2 表明在 20012005 年期间马来西亚政府对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在科技成果商业化和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算投入方面将有大幅度提高。马来西亚民间企业研发占全国研发比例的大幅增长是马来西亚研发结构最显著的变化,2000 年企业研发支出金额是 1992 年的 4 倍左右,1998 年曾达到全国研发总额的72,显示马来西亚民间企业研发需求快速增多。与国家公共研究基金、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