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划_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256986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划_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划_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划_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划_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划_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划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划_(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江市内江市“十二五十二五”时时期期农业农业和和农农村村经济经济成就成就 及及“十三五十三五”发发展展规规划划内江市“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就及“十三五”发展规 划目 录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研判 3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3 (二)“十二五” 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8 (四)“十三五”面临的机遇 10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1 (一)总体思路 11 (二)发展目标 13 三、重点任务 15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15 (二)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7 (三)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20 (四)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1 (五)

2、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 22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3 (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6 (八)发挥项目助农增收效益 27 (九)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 27 (十)优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29 (十一)全力推进农村法治建设 31 四、保障措施 31 (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 31 (二)加大投入力度 32 (三)全面推进开放合作 32(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全面深化改 革,推进依法治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也 是内江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幸福美丽内江”目标的关键五 年。编制、实施好“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实现 内江农业发展方式

3、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 成小康社会和“幸福美丽内江”的目标,为加快转变农业农村 发展方式,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结合内江 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和内江市农业、林业 、水利、扶贫开发、农村能源等“十三五”专项规划,特编制了 内江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本规划期限为 2016年 2020年,是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 组成部份,是未来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 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研判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4、“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坚持统筹城乡 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 高,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332.27亿元,比2010年增加147.09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9 4.28亿元,比2010年增加81.89亿元,年均增长4%。 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55.01 万吨。油料总产量9.97万吨,比2010年增加1.78万吨,增长

5、28.25%;水产品总产量13.02万吨,比2010年10.39万吨增长25.23 %;出栏生猪313.21万头,比2010年增加2.7万头,增长0.87%。 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9.12万吨、4.84万吨、0.85万吨,分别比 2010年增长8.7%、5.9%、24%。粮油实现9连增,名特优新水 产品产量居全省前茅。 农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11428元,比2010年增长90.53%,年均增长13.8%。农村 劳动力转移由2010年114.19万人增加到116.33万人,实现劳 务收入由93.89亿元增加到173.85亿元,比2010年增长85.16%

6、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和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农村社会 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现代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 动力,农业要“优先发展”,并将成为新常态下国家产业结构 调整中的快速发展产业。“十三五”时期是农业从“旧常态”到“ 新常态”的转变期,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下,农业如何适应、 并使自身也转入新常态,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全市农业发展 提供内在动力;农业发展受市场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农业及

7、农村经济发展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农业产值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价格,向 依靠结构调整和提高品质转变,这必将推动全市传统农业向 现代化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做 出了顶层设计,对一些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突 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 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将释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更多的“红利”。 开放性农业进程继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成渝经 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全市农业综合优势,在更 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参与省内外分工和资源配置。为全市积

8、极参与省内外经济大循环,发展开放型农业提供有利条件。 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 农产品市场不断壮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农 产品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未来一个时期,国内、 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这必将为全市 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十三五”面临的机遇。 宏观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从全国来看,农业、农村表现出“ 新常态”特征:农业已经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补贴“三高” 时代,老“三化”趋势与新“三化”趋势并存,现代化更多来自 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离日趋 突出,农村要素缺乏和资源环境紧绷,城乡居民

9、收入和公共 服务差距不断缩小等。今后一个时期,内江将走向一个常态 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农产品供应继续改善 ,农民生活继续向好,生态环境继续恢复,民主政治继续发 展,和谐社会继续深入的大好态势。 宏观政策导向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 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 重中之重”,不断将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各种资源的配 置更多地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出台实施一系列有力、直 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 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同时,国 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更为地

10、处南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腹心的内江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战略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机遇。内江地处成都、重庆两个特大 城市和川南城市群的交汇处,是内遂高速、成内渝高速、内 宜高速和成渝客专的纵横交汇处,为成渝经济区名副其实的 交通枢纽。特别是成渝城际高铁的建成,内江的枢纽地位更 加凸显,成为加快内江农产品输出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速 的又一“引擎”,为内江构筑“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开 放发展格局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为内江农业发展带来新的 机遇。 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带来的机遇。全市农业与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的势头强劲,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多 年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

11、科技推广等项目,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业高产攻关技术的广泛应用 ,丰产抗灾技术日趋完善,使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 高,为“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互联网+”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 为基础、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兴发展业态,已成为新时 期新经济形成的重要突破口。内江正处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 键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 于“三农”,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解决“三农” 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 的活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

12、动力。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 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在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 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幸福美丽新村 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在推进现代农业在畜牧业上取得新进展 ,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全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两大转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

13、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与全国、全省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 在发展方式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寻求新突破,尽 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 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 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 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产业形态上,依托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合理规划布 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万亩农业产业 带,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 能,促进单一生产功能向经济、生态、旅游、健康和文化等复 合功能转变。 在经营模式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 体系,

14、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整合产业链,打造一批有特色 、有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园区发展带动现代农业产业 基地的集聚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 长8%。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明显优化提升,农业产 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农业园区化、科技化、设施化明显加 快,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取得明显成 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的 生产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农业经 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显著增长,城

15、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大局和谐稳 定。 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农业增加值达250.67亿元,(按现行 价计算,与2015年比,下同),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 吨以上,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0万吨。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到16793元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7万人 ,劳务收入达到170亿元,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确保蔬菜足量供应,蔬菜总产量稳定在2 50万吨左右,适当扩大高档次、高附加值蔬菜品种的供应;肉 类总产量达30.7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林地面积稳定 在195万亩以上;改造、提升现

16、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个,现代 林业示范园区5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3个。主要农作物良种 覆盖率达到98%.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规 模以上龙头企业每年新发展个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达到2000个以上,家庭农场达到830个以上,培育一批新 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65%。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实施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 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新建农建综合示范区25个,畜 禽标准化圈舍5万平方米以上。全面消除农村低电压,实现农 村供电服务均等化。新改建各类农村公路500公里,完成农村 公路安保工程300公里。 幸福美丽新村基本建成。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 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改革创新”六大行动,因地制宜实 施新建、改造和保护,全面完成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到2 020年,80%的行政村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 丽新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