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555348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得到充分发展和体现。近代哲学家们将“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在探讨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突出了人的价值、尊严和自主性地位。这种人文精神深刻地体现在人们对“神本”的拒斥、对理性的信仰、对自由的诉求当中。这种人文意蕴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认识这种人文精神,对中国各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近代;西方哲学;人文精神经过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欧洲进入了近代史的新时期。近代西方哲学是指 15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

2、40 年代的西方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重新闪耀着智慧之光。近代西方哲学重视人的问题,强调科学与人道主义精神,力求将人从神力之下解放出来,把人的尊严、价值、自信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用人文精神来反对神本位思想,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尊重知识和力量。这种对人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人性的探索,启迪着人们对幸福、平等、自由的追寻。这一时期,哲学家们谈论最多的是人性解放问题和知识的问题。特别是后者,在他们看来知识的问题就是理性的问题,而人性和理性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文精神,也称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它泛指以人为中心,把人当成裁判和衡量一

3、切问题的标准和尺度,引导人们以崇真、向善、求美、爱自由为旨趣,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人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这样的人文精神具有一种冲破性它能冲破封建神学的枷锁,将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它还具有一种重塑性它能重新界定人的价值和地位,肯定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幸福。一、对“神本”的拒斥在中世纪,基督教及其教会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经院哲学家们将基督教的信条理论化,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它控制着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文化的各部门,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石。神学高于哲学和科学,哲学成了供神学驱使的奴仆。中世纪为神学服务的思想认为,神高于人,

4、是神创造了人,创造了万物,人要绝对的服从于神,信仰高于一切。由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偷吃了禁果,犯了大罪,他们的罪恶被遗传下来,所以作为他们子孙的人类生而有罪,都将受到惩罚,一生都得受苦受难。人只有敬仰上帝,信仰宗教,服从宗教的教条教义,忍受苦难,鄙弃一切现世的物质欲望和享受,这样,在来世就可得到救赎。在这种思想的禁锢下,人不可能有自由和平等,不可能有人之为人的尊严,人只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一件玩物。与此相反,近代西方哲学们认为人是自由伟大的,人有人的尊严,人可以追求现世的幸福。他们极力抬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对宗教神学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猛烈的批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爱

5、拉斯谟在他的著作愚神颂中以讽刺、幽默批判和揭露了教会人士的禁欲主义的伪善面目。他指出,教士们里面身穿昂贵的羊毛外衣,外面却穿着麻布衣服来掩人耳目;享用着山珍海味,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却装作“见了钱就躲避不已,好像见了毒药一样。 ”1爱拉斯谟指出,这是一种伪善的禁欲主义。教士们要求他们的教徒在金钱面前退步,在快乐面前禁欲。爱拉斯谟则强调,人应享受现世的快乐,他说:“如果你把生活中的欢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呢?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么?”2368 他用这种欢乐与教会人士虚伪的苦行对立起来,提倡人要摆脱教会的束缚,追求现世的幸福。唯物主义者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

6、口号,肯定了人的价值和知识的作用。他对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经院哲学进行了猛烈攻击,认为经院哲学不仅不能给人们认识自然提供指导,而且为了神学的目的会竭力阻止和压抑人们认识自然事物、发展科学技术。为了给人的认识扫除障碍,他提出了阻碍人认识的“四假相”说。他认为,只有清除“假相”对人头脑的影响,人们才能获得真理。虽然培根不否定对上帝的信仰,但他鼓励和主张人们要摆脱中世纪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胜利,获得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近代不可知论的创始人大卫休谟在他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哲学中,否认了上帝对他物的作用,并公开驳斥了贝克莱关于上帝无所

7、不能的观点。休谟是一位经验主义者,他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存在,将一切都诉诸于感觉经验,认为不能被心灵感知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他说:“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我们没有关于神圣的属性与作为的经验”3 ,那么神的作用和他的那些属性都是不可知的。他反对基督教用“神迹”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认为这是白费功夫的,因为基督教所说的那些“神迹”根本不能被人类的经验感受到,因此基督教的教义以及圣经都是捏造的。在与“神迹”相对立的意义上,休谟提出了道德感是人的本性,它是普遍的,人人共有的,人们的道德感影响着他们的行动。拥有道德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而不需要借助于神的作用。休谟从他的怀疑论出发,对宗教神学论证上帝存在

8、的做法提出了批判,对“神迹”思想进行了坚决的驳斥。对“神本”的驳斥贯穿于整个近代哲学史,人们对神学的批判和揭露从未间断。到 18 世纪,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法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形成了战斗的唯物主义,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制造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作出了高度的评价:“18 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 17 世纪的形而上学和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斗争。 ”4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完全抛弃了宗教的外衣,直接对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天主教进行了彻底的斗争。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认为,宇宙是一架巨大

9、的机器,上帝创造了宇宙这台机器,并制定宇宙的规律,给与宇宙第一推动力,之后就不再对宇宙进行干预。他认为,对于上帝的性质和属性人是不可知的,所以人应该按宇宙规律行动,解放人的理性,去征服自然。由于我们对上帝的属性一无所知,所以宗教的教条是僧侣对人的欺骗以及人们无知的结果。他指出,基督教的历史就是一部血腥的历史。为了抢夺信徒,不惜发动战争。他还指出,基督教不仅像个强盗掠夺人的财产,而且夺取人们的思想。伏尔泰指出,宗教神学与人的理性是水火不容的,是压制人的理性的大敌。 “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指出,“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 ”5他认为,世界上一切宗教都是假的,宗教只是借上帝的名义来欺骗

10、人,从中获得利益。他愤怒地谴责宗教,指出它是人类互相战争、互相仇视的根源,宗教假借上帝的名义发动侵略战争,煽动人们互相残杀,还说战争是上帝的旨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坚持无神论的思想,提出“宗教这是一口潘多拉的箱子”6 ,并谴责上帝是“一个独夫、一个民贼、一个什么都干得出来的暴君”7 。霍尔巴赫认为,宗教的存在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只要对人们进行教育,启发人的理性,普及科学知识,宗教就会消灭。显然,哲学家们对宗教的谴责,对“神本位”思想的批判,有些还披着“神学”的外衣,还不够彻底;有些在理论上比较激进,但在实践中却相对保守,且都没有看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但在反对宗教

11、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还是起到巨大的作用,为张扬人性,实现人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对理性的信仰哲学上的“理性”一般是指人所具有的思想能力和认识能力。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 15 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 18 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康德就曾对启蒙运动做过这样的评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

12、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要有勇气去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8康德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理性”就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近代哲学从人出发,探讨了理性的问题,即认识论的问题。人们在关于认识的来源、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哲学史上著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不论是主张经验是认识的基础的“经验派”,还是主张人的理性在认识中占更大作用的“唯理派”,他们都程度不同地肯定理性、尊重理性。尽管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一直受到来自经验主义、怀疑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质疑,但都能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体系保持住理性的权威。近代理性主义的创始

13、人勒奈笛卡尔确立了近代哲学的最高原则主体原则。笛卡尔认为,人要认识世界和自我,就必须要摧毁旧的根基,建立起认识世界的稳固大厦,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性,获得真理。他从普遍怀疑原则出发,运用演绎的方法企图建造包括各个科学部门在内的新的知识体系。他认为,我们要摧毁旧的根基,就必须对现实的所有事物和一切观念加以怀疑,然后再设法找出真知。笛卡尔认为,他的怀疑原则与怀疑派和不可知论者是有区别的,他强调他并不是将怀疑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认识真理的手段。他的普遍怀疑原则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在进行普遍怀疑之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理性的尺度上校正”,然后对合理的思想观念加以吸收。在普遍怀疑的整个过程中,

14、笛卡尔都诉诸于“理性”的权威,反对盲从和迷信。经过普遍怀疑,笛卡尔肯定了“自我”的存在。笛卡尔的“自我”并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精神性的实体,这一实体的本质就是思想。他进而提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从这一命题出发,他再次了强调理性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永远只许听从理性的证明”。在笛卡尔看来, “理性”就是指人“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9 ,是人生而就具有的,是每个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所在。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控制人的感性欲望,给人类的行动提供可行的实践原则。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和方法虽然是思想凌驾于物质之上的主观唯心主义,但他对理性的高扬,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主体和知识的作用,

15、对后来欧洲哲学和人的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经验主义始祖的约翰洛克也不否认理性的存在。他说:“理性把一个人提高到差不多与天使相等的地位。当一个人抛开了他的理性时,他的杂乱的心灵可以使他堕落到比野兽还要远为残暴。 ”10在洛克看来,人的理性是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人若没有了理性就和动物无异,理性是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在认识论方面,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指出,人的心灵本身就如同一张白纸,在上面什么都没有,心灵后面出现的观念和知识都是通过后来的经验得到的。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洛克除了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也重视主体的能动性,也就是理性认识的作用。洛克认为,经验的形成除了人通过感官对外部事物的

16、感觉这一来源以外,还有另一来源,即对心理活动的“内省”,也就是反思过程,这本身就是人的理性活动的领域。洛克从“观念”入手,论述了人的认识过程。他指出,人的认识开始于观念。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认识的基础和材料,人的心灵将简单观念进行“比较”“组装”以及“抽象”形成复杂观念。在此过程中,人的心灵要对特殊的和具体的观念进行概括,使之上升为“抽象观念”。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具体的特殊事物开始的,但人又不能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之上,而应该对具体的事物加以概括,使之上升到一般的高度。不然的话,认识就不会“有所扩大”,知识的增长也会很慢。这表明,洛克看到了人的理性在对感性材料改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洛克的理性主义有它自身的局限,即认为人的理性不能超越可感的、可推理的范围。他指出,人可以获得确定性的知识,但是范围十分有限。他写道:“我们知识的范围不但达不到一切实际的事物,而且甚至亦达不到我们观念的范围。 ”2567 洛克对人认识能力的这种悲观态度与他的经验论立场和当时自然科学不够发达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