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针灸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5292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25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针灸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自学针灸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自学针灸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自学针灸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自学针灸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学针灸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针灸资料(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穴位處方歌訣一覽表背誦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 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 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 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 肓之原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 6 个,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 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 病所属内腑的不同 ,而取其相应的下合 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 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

2、三焦: 委阳; 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 陵泉。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 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 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 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 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 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 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 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 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 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 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 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 太渊、骨会

3、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 钟)。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 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 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 位,故又称 窦氏八穴 。 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 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 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 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 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 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 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 膊、小肠、膀胱部疾患; 临泣配外关治

4、目外眦、耳后、颊、颈、 肩、缺盆、胸膈部疾患; 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 (合谷 曲池 三里 阳陵 内关 三阴 交) 主治:半身不遂高血压瘫痪 痹症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 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 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 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 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 秘。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

5、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 灵光赋长 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 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

6、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 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

7、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 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按压

8、穴位处胀痛感比非穴位处明显。胃痛特效指针疗法至阳或灵台以指代针治疗急性胃痉挛有特效, 短侧 35 秒,长侧 3 5 分钟必能止痛,从未失手,这是我的小小经验。至阳穴在第7 胸椎突下凹陷中,灵台在第6 胸椎突下凹陷中。本人用至阳配内关治疗心区不适的很好,一次见效, 3 次可改变症状。至阳穴的针感要到胸区,内关的针感到胸部放射最佳。或在至阳周围找到条索斜刺更效。针灸使你脸部苗条在颜面针灸中,藉由刺激脸部及耳部的穴位,让疲劳、浮肿的脸恢复活力。你只需每天1 次,每次 1 个小时, 2 个星期后,就会看到效果。但要注意,一开始做时慢慢来, 适应以后, 甚至可以一边敷面,一边做针灸运动。针灸美容的分类和

9、原则- 针灸美容,就是运用针刺、艾灸的方法,补益脏腑,消肿散结, 调理气血, 从而减轻或消除影响容貌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性疾患,进而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目的。百会穴 预防过量饮食、 便秘。 左右两耳洞向上升, 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攒竹穴 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太阳穴 消除眼睛疲劳、浮肿。 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 1 横指处, 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承泣穴 眼袋松弛。 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 所

10、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现代白领女性 “ 热爱 ” 针灸减肥 -追求形体美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 白领女性为了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非常重视保持良好的形象。因此,女性不仅在健身行列里担任了主角,也成为针灸减肥的绝对消费主力。球后穴 提高小肠的机能。 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迎香穴 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颊车穴 消除脸颊的浮肿。 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 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地仓穴 抑制食欲。嘴角

11、旁约0.5cm 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 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承浆穴 消除胸部浮肿。 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天突穴 促进水分的排除。 位于喉斜下方肌肤的内侧。它能刺激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去除脸部多余的水分。按摩紧致你的胖胖脸-胖嘟嘟的圆脸,特令许多女士烦恼。脸上的骨胳架构我们无法改变, 但脸颊内的皮下脂肪却可以根据穴道的按摩,以搓揉方式消除。现在先教你一招胖脸紧缩按摩法,让你的胖脸不留遗憾!而且还能预防皱纹呢! 针灸 美容刺 灸方法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针灸美容的主要方法,凡是能刺灸的腧穴,均可用

12、毫针进行针刺。(一)常用毫针针具临床采用的毫针,以不锈钢针为多,粗细以 2832 号、长短以13 寸规格的毫针最为常用。 针具的长短、粗细应根据患者形体的胖瘦、 穴位的深浅选择,还要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及年龄加以调整。一般头面、胸背部应用较细的短毫针,如做面部美容时应选用 “ 美容针 ” ;四肢、腹部可用偏粗的较长毫针。使用毫针还需经常检查针尖是否有钩,以及针身和针柄结合部是否有断裂,确信无误后方可使用。(二)针刺体位选择体位的原则是有利正确的定位选穴和便于顺利进行操作,既要舒适又能持久。常用美容针灸的体位有三种坐位和三种卧位。如头、颜面和颈前、肩臂部分腧穴可选择仰靠坐位; 后头、 肩背部的腧穴

13、可选择俯伏坐位; 面颊、 耳前后等处的腧穴可选择侧伏坐位; 身体前面腧穴宜选择仰卧位;身体后面腧穴宜选择俯卧位;侧身部腧穴宜选择侧卧位。 对于初诊、 体虚及精神紧张的就诊者,应尽量采用卧位。(三)进针方法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 刺手 ” ,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 押手 ” 。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 或使针身有所依附及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达到无痛进针。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如下几种。1单手进针法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体,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指端紧靠穴位,当拇、食指向下用力进针时,中指随之屈曲, 将针刺入,直刺入所需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2双手进针法以双手配合,协同进针。常用的

14、进针手法又分为以下几种。(1)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 在接近穴位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并达到一定深度。此法多用于长针的进针。(2)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刺入腧穴。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易于进针。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特别是腹部腧穴的进针。(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进针。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5)管针进针法将针预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

15、成的比针短3 分左右的小针管内,置于穴位皮肤上,押手压紧针管,刺手食指或中指对准针柄一弹,使针尖迅速入刺皮肤,然后将针管退出, 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适宜于儿童和惧针者。(四)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l. 针刺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体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其大小应根据所刺部位和治疗要求的不同而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1)直刺将针体垂直,与腧穴的皮肤表面呈 90 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全身多数腧穴,浅刺与深刺均可。(2)斜刺将针体与腧穴的皮肤表面约呈 45 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的腧穴,如需避开血管、肌腱和脏器时也可用此法。(3)横刺将针体与腧穴的皮肤表面约呈 15

16、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施行透刺法 (指一针两穴或两穴以上)时亦可用此法。2. 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主要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针刺所要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需将针尖朝向病变部位。 因此针刺方向与针刺角度是密不可分的。 一般头面部腧穴多采用横刺法;颈项,咽喉部腧穴多采用斜刺法;胸胁部腧穴多采用横刺法;腹部腧穴多采用直刺法;腰部腧穴多采用斜刺或直刺法;四肢部腧穴多采用直刺法。特效胃药 - 胃灵散此方通治:各类胃炎、溃疡、胀痛、 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不足、肠炎等一 切胃肠疾病。 根治率 98% 以上。无毒无 任何副作用。 已在临床应用中治好无数患者,实乃 天下奇珍! 配方:乌贼骨 150 克、制元胡 50 克、 黄氏 50 克、鸡内金 150 克、制白术 50 克、猪苓 50 克、乌梅 50 克、大黄 5 克。 如果胃寒或胃凉者加良姜 克。(视各人体质酌加) 服法:饭前小时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