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547968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基本类型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进行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式。纵向比较主要是从 时间角度 ,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等。横向比较主要是从 空间角度 ,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 18571859 年民族起义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

2、的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的比较,二战后德、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等。2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 内容角度 进行分类。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 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微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 ,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别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对具体历史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孙中山、

3、陈独秀两位思想家政治观点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3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历史真实性的角度进行分类。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应是事实比较。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 “虚拟前提” 。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

4、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发生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4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 。这是从比较命题所提供条件的角度进行分类。命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都是明确的,我们称之一般比较; 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则为特殊比较 。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四部分组成 。其标准模式是:从 XX 方面,比较 X 和 X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 X。如,试从背景、斗争对象、主要参加者、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比较项) ,比较 19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比较要求) ,并指出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比较目的) 。特殊比较主要有三类 :( 1) 特点类 。如,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这类命题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粗看像分析题,其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概括出特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从它与中国以前的反侵略斗争的比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也只能从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中得出。 (2) 对比类 。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有哪些不同之处?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何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类命题实质是要求比较不同点。 (3) “ 最”字类

6、。如,第一国际成立对国际工人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这类命题要求在同一历史现象内部诸因素中,通过比较,辨别主次,得出结论。主要条件第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第二,所比较的事物必须是可比的。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一般在以下的几种条件下是可比的:具有并列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对比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时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均田制可以从北魏、隋、唐等时期进行比较;不同空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历史概

7、念,如法家思想在韩国、楚国与秦国的变化可以进行比较。第三,必须有正确的观点进行指导。基本原则1 相关性原则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有可比性,才可能进行比较。2 对应性原则 :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较点,即比较项。一般对 历史人物 的比较要从 社会背景、思想主张、主要活动和评价等方面 进行;对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要从他们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诸方面去比较。3 重点性原则 :历史比较思维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4 时代性原则 :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人物所处时代的特征、发展的主流紧密联系在一

8、起,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样的比较才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第一步:确定命题 。第二步:个案分析 。如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要先把两国统一运动的前因后果尽可能理清。德意志统一。背景:( 1)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普鲁士的优势;(3)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经过:(1)1864 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2)1866 年普奥战争;(3)1870 年普法战争。评价:(1)作用;(2)局限性。意大利统一。背景:( 1)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撒丁王国的优势;(3)加富尔的富国强兵政策。经过:(1)1859 年意法对奥战争;(2)1861 年两西西里统一,意大利王国建立;(3)70 年代初最终

9、统一。评价:(1)作用;(2)局限性。第三步:综合比较 。其思维过程大致是:( 1)明确比较对象;(2)确定比较项;(3)寻找异同点。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 历史条件、原因、背景、导火线 等。 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方式等 。 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 。这么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全部都进行比较,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几项即可。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相异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较。本例比较对象和比较要求都已明确,比较项未作规定,我们可以按前因后果的顺序确定比较项,得出异同点。相同点:(

10、1)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状态;(2)都有一个核心邦国;(3)都有一个杰出人物;(4)统一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5)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同点:(1)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统一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意大利南部;(2)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初期具有反侵略的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第四步:揭示规律 。常见的命题有“谈谈你的认识” 、比较“说明了什

11、么”等。这种“下结论” 、 “谈认识” 、 “作说明” ,要求论从史出,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本例比较结果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 (3)国情决定统一方式。精典分析秦、隋两个不同朝代的比较可以作为一对典型的范例。它们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们二者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秦自秦始皇公元前 221 年统一全国开始,到公元前 206 年,共存在 16 年时间;隋从公元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隋称帝开始,至 618 年李渊建唐,取隋而代之为止,共存在了

12、 38 年。(二)秦、隋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大统一。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局面,人民深受其害,渴望统一。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兴起,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为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民族融合,民族共同体形成。秦变法后的力量发展超过六国,因而在秦王赢政时,兼并六国,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建立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北对峙分裂时期,人民经历长期战乱,要求统一;民族融合加快;北方力量超过南方;隋朝结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大统一。(三)秦、隋两朝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统一。秦始皇统一后,政治上首建“皇帝”称号,

13、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独揽军政财文大权,设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隋在统一后,政治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并增设庸制;文化上创立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做官,打击了士族制度。秦、隋的这些制度,基本上都为其后的王朝汉、唐所沿袭,史称所谓“汉承秦制” ,我们也可以说是“唐承隋制” 。(四)秦、隋都兴建了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秦的万里长城,隋开通了南北大运河。长城与大运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与军事目的,但在客观上对经济的交流和繁荣也起到促进作用。(五)秦、隋都实行了残暴的统冶。秦的徭役和兵役、

14、农民交纳的田租、田赋重。如阿房宫、骊山墓的修建。秦王朝刑法苛严。阶级矛盾更趋激化,最后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隋炀帝营建东都、开运河、伐木造船等,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六)秦、隋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因之而灭亡。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刘邦和项羽继续坚持斗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隋王朝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以李渊起兵反隋,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 唐朝。(七)秦、隋灭亡之后,继其后建立的汉、唐两代之初的统治者都接受了它们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其后不久出现了盛世时期。秦、隋两代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到

15、底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具体表现在:其一、秦在统一前,是七国争雄的割据局面,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超过东方六国,在秦王赢政时,消除了东西的对抗,灭掉六国,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隋在统一前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经济、军事实力超过南方。隋朝在建立后,灭掉南朝陈,结束南北对峙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大统一。其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的,主要是开国皇帝秦始皇,而隋朝实行残暴统治的,则主要是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其三、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压迫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而隋朝与炀帝的暴政同时存在的,还有三征高丽的对外战争和连年严重的天灾等等。对

16、秦、隋二代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归纳出一系列 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其一,消除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人心所向。由于统一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共同文化的存在,使得我国自古以来,统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其二、统一结束分裂,统一减少战争,统一使人民有了生产生活的安定局面,所以在大一统的局面中,才有条件发展社会经济,才有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其三、民心的向背,是一个政权兴衰以至存亡的决定因素。一个政权的统治,不管它曾经是多么强大,只要它对人民进行过分的压迫和剥削,使人民断绝生路,以致失去民心,那它的灭亡,至多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正所谓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秦、隋二朝的暴政激起农民起义,以致因而灭亡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事例综合1.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 从时间上看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 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