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背诵资料1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47019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背诵资料1 (2)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必修三背诵资料1 (2)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必修三背诵资料1 (2)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必修三背诵资料1 (2)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必修三背诵资料1 (2)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背诵资料1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背诵资料1 (2)(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1. 细胞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 。2. 体液与各种液体之间的关系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体液 血浆:血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存在细胞外,占 1/3 组织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及细胞内液的关系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淋巴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5. 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6. 血糖、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

2、呼吸酶、红细胞、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7.血浆、淋巴、组织液各成分含量相近,但主要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8.细胞外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的渗透压越高。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的作用,钾离子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的作用。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PH 为 7.35-7.45,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他含有很多缓冲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维持

3、在 37左右。9.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细胞外液) 。第二节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生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34.当稳态遭到破坏时,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

4、反射弧。4.反射: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环境做出规律性应答。5.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6.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7.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8神经元结构图神经纤维:轴突和树突及外包裹的髓鞘。神经:多条神经纤维汇成束,外面包裹一层膜构成。神经末梢:轴突末梢端许多细小的分支。9.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10.静息时(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外正内负,兴奋时(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时外负内正。411.突触小体

5、:神经元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12.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接触,共同构成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3.电子显微镜下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方向的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有突出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方向的。15.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脑干等)和脊髓。下丘脑:是体温、水盐平衡中枢和内分泌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有关。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脑干: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 (如呼吸中枢、心血

6、管运动中枢)属于低级神经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16.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涉及听、写、读、说).第二节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5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叫激素调节。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和作用:激素名称内分泌腺主要生理作用分泌异常生长激素 (蛋白质)垂体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 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侏儒症、巨人症、肢端 肥大症。抗利尿激素(多肽)下丘脑(但是有垂体释 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水。甲状腺激素(含碘氨基 酸衍生物)

7、。甲状腺1.1.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2.2.提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3.3.对中枢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有影响。呆小症、甲亢、地方性 甲状腺肿大。胰岛素(蛋白质)胰岛 B 细胞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糖尿病、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多肽)胰岛 A 细胞升高血糖高血糖激素名称内分泌腺主要生理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垂体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 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 素的合成分泌。注:以上激素均为多肽。激

8、素名称内分泌腺主要生理作用雄激素主要是睾丸雌激素主要是卵巢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 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各 自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 持雌性正常性周期。孕激素卵巢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 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 件。注:以上激素均为类固醇。4.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和多肽的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为会被消化液消化。5.激素本质是氨基酸和固醇的口服。66.促释放激素和促激素及激素之间的关系:7.血糖:指血浆当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血糖维持在 0.8-1.2g/L(80-120mg/dL)8.血糖的来源和去路:9.胰岛素生理功能: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

9、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10.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提高。11.血糖平衡调节图解7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相互拮抗的。1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回馈调节。如果回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称负反馈。如果回馈的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称为正回馈。总而言之,负反馈使系统维持稳态,正回馈使系统更加偏离稳态。13.糖尿病有关知识高血糖:血糖浓度大于 1.3g/L肾糖阀:肾小管能重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的临界血糖浓度(1.

10、6-1.8g/L)糖尿:当血糖超过肾糖阀,部分血浆葡萄糖不能重吸收,出现在尿液中。病因: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1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随血8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6.激素的作用: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它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 ,通过体液传

11、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叫做体液调节。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 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联系经系统的调节。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 激素影响着大脑的生长发育。3. 体温平衡调节图解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的调机制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但是在高温环境中只有神经调节,低温环境中是神经-体液调节。寒颤指骨骼肌战栗,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9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4.

12、水盐平衡调节图解水盐平衡调节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渴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下丘脑的作用:感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导: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很多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10第四节第四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

13、物质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吞噬细胞等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有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3.免疫系统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功能。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4.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11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5.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人人生来就有

14、,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6.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7.体液免疫调节作用过程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细菌和细菌外毒素,还可以是自身物质(癌细胞) ) 。抗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可以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同种抗原。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的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叫做二次免疫。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

15、,能在抗原侵入但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12抗体本身不能清除抗原,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8.细胞免疫的调节过程B 细胞、T 细胞、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但吞噬细胞虽然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免疫细胞中 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具有细胞周期。9.自身免疫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叫做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10.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皮肤过敏、呼吸道过敏、消化道过敏。11.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12.艾滋病作用机理:HIV 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能够侵入 T 细胞,使 T 细胞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13.疫苗:将病原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经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14检测疾病:用荧光标记某种抗体,用来检测是否存在对应的抗体(抗原-抗体杂交技13术) 。15.器官移植包括自体器官移植和异体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成败主要起决于供体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一半以上的相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