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40468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茶文化是历史的积累, 茶由历史走来, 且传遍各地。我们把茶文化比作河流,源头为茶的发现。随着“股股山泉”汇入,茶文化由原本小小的水源逐渐变大。而其所经过的流域和环境对河流本身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决定了河流的走向。茶文化的“流域”,就是茶文化的环境和推动茶文化发展的后续力,亦即我们的传统文化。它对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走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大致认为是“儒、道、佛”文化, 它们相互影响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茶对人类来说, 首先以物质形式出现,并以其实用价值发生作用,但到一定时期后便注入深刻的文化内涵, 产生了具有精神和社会功能的茶艺、茶道、茶礼等。它使人得到精神享受

2、犹如进入美妙的境界,这其中就渗透了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和高深思想,能励人明心见性和提高修养。 我们把传统文化与过去儒、道、佛等思想所产生的联系,比喻为河流与流域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作为茶与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的追溯,决不仅仅是怀古或牵强附会,而是理清思路,为正确把握茶文化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判断。一、儒家文化与茶礼儒,表现为尊孔重礼等,有国学之称。过去中国人尊的是皇天厚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平和、温厚、持久,这便成就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表现为“仁义礼智”等,尤以中庸为本,互为得益为前提。这里将儒家与茶的结交及茶事中隐含的儒家思想进行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于中国人性格,中国人性格虽

3、然较温和,但并非无原则。 在茶的发源与传播地,茶的发展均受故土文化的影响。传统茶文化脱离不开“和谐”,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为本。中国人与茶中之“和”,好像是天成的, 人们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事实证明:饮茶可以反省自己, 更多地善待他人。在过去的农村,有客人进门就会敬上一碗茶, 以示欢迎、 友好与尊重。 酗酒会导致斗殴, 却没有听说有人因喝茶而打架 , 这就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给人以内在的“规范”。即使争吵、双方有不愉快的事情,也去茶馆评理、讲和,这不一定是茶道,但却是中国人赋予了茶的“中国特色”。茶中的内涵是深刻的,懂得茶理的人往往能从茶事里悟出其中的“道理”,但对许

4、多人来说,讲到茶“道” 不容易, 其原因难于简而言之,有时与 “道” 擦肩而过也不知。茶道以此为基础,精妙高深,与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相合。中国人的茶事,处处体现和谐,“和合”便热闹兴旺。然而,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 “清茶一杯”寓意深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很有使命感和责任心, 这也寓意于茶事中。许多优秀的大茶人如苏东坡、陆游等无不如此。以精神来推动茶文化潮流的不乏儒生们,茶的励志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唐朝之前的政治家恒温、陆纳等以茶养廉,以对抗两晋以来的奢靡之风。亦能产生积极的思想。明代,国事艰难,更继承了这种传

5、统,称竹茶炉为“苦节君像”,实是社会对“俭德”的呼唤。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地讲,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可行道”也。以茶重礼, 礼中有茶,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特色及其艺术的创造受人欢迎,人们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新鲜,还与其内在的朴实、好客和质真的内涵相关。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就颇为人传扬,且韵味无穷,远胜过点头和鞠躬。朝汕地区的“工夫茶”是典型的岭南特色茶艺文化。茶的礼仪有入乡随俗的必要与趋势,传统文化也有发展的需要。 以茶示礼产生于何时,难于考究,但可以肯定它不会脱离开文人和宫廷礼仪。以前的宫廷之人大多知书达礼,文人雅士尽管没有较好的条件,但不得志的生活可能给予他

6、们更为宽阔的思想空间。民间的范围更广,“大智隐于市”,加上乡间人多面广,以茶示礼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也是自然的。以茶示礼的方式很多,有茶宴、以茶订亲等, 但含义最为广泛的要算是“客来敬茶”了。二、道家文化与茶道儒与道,初看它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儒家立足于现实,什么事都积极参与,喝茶也忘不了家事、国事、天下事;道家强调“无为”,有遁世倾向。但实际上,儒、道是经常互补的。儒家思想以退为进,倒是与道家的机缘接轨,道家的“遁世”、“无为”,反映了祖国文化柔韧的一面,没有柔是难以有“韧”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在中华茶文化中有深刻的体现。茶文化的自然观、 哲学观、 美学观, 以及

7、对人的养生作用方面,无不闪烁着道家的睿智。有人说: 儒家思想主要发挥了社会政治功能,表现为“茶礼” 。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于是才有“茶艺”。(佛教才能得“道”,故有“茶道”)。其实,儒家有“人道既行,天下为公”。道家有“道,可道,非常道”,其中一个说表现,一个说内在,表内互补。日本茶道更多地表现与“禅”相结合,禅是中国化的佛教,而中国人的根底在于“道”。有学者称日本茶道为未来文化,也与老庄思想体现的超时空相对立。道家思想与人们求乐生相关,而茶之性能在这方面提供了契机。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其哲理产生于食不果腹的自然经济时代,极其难能可贵。 如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开,精神与物质

8、也相对分开。人们在探索传统茶文化时,探索天人合一是回避不了的。这是否真正能为文人雅士所追求,可另当别论。 陆羽探寻茶文化的轨迹大致如此,他选择茶文化, 通过不同寻常的经历,与众不同的思维,最终把他的智慧凝聚在“茶”与“茶文化”上,茶文化的伸缩性可充分包容其一生的才华。历史上的文人雅士要施展才华,是极其艰难的,与茶相伴,确实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了,且表现为对现在的充分留恋。陆羽研究茶,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大大拓展了其精神功能,并对其进行定位, 可谓入道了。 现今, 很多知识分子对茶文化的追求也是一马当先。因为他们最明白事理,最希望自然之“天”与人的真正角色位置的感应。茶文化在今天有灿烂的前

9、景,离不开他们的传承。鲁迅先生把在工作之余“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理解为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而并非在茶中消磨时光。好在茶不会诱人混沌;即使爱好极深,也不会危害社会。倒能帮助人们换一种思维,给人寻求心灵的解放。“茶里有乾坤”,正是道家式的智慧。有学者经研究后称:“把饮茶推向社会的是佛家,把茶变为文化的是文人儒士,而最早以茶自娱的是道家。”道家饮茶更加自在,不像佛家讲究精神,也不像儒家那样,讲究器具,礼仪繁琐。道家对茶的研究首推陶弘景,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陶氏的道家思想和道教化的做法,对后人尤其是道家和道家人影响颇大,如唐代的李治, 明代的朱权等。道家修炼主张内省,当饮茶之后

10、,神清气爽,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这种感觉现在的茶人也能体会到。久而久之,在我国形成以种茶、制茶、冲茶、品茶、咏茶等为内容, 又超脱于日常生活的茶事。这与道家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茶的保健作用,茶的好乐又养生,且茶又随手可得,决定了茶的可亲近性,使得茶与道家及稍后的道教关系密切。茶在中国有5000 年以上的历史, 历史上的三教九流都与茶相关也不奇怪了,而历史上喝茶人倒真的有些特殊的风度。道教思想,就是清静无为,一颗平常心,除去以茶人自我标榜者外,一般 茶人不论儒、道、佛的信仰差异及程度如何,都有共同特点,即追求质朴、自然、清静、无私、平和,且又常常有些浪漫精神和浩然正气,这自是茶人的特点。茶人这

11、种特殊的气质和修养,与老庄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什么为茶人? 茶人大致比喻为与茶的品性相近的茶事者或用茶人。其所进一步提升的“无我精神”,与茶叶凝结十分相似。以茶的生长、生命与茶人的人格生命相似,富有哲理,应合了庄子精神。庄子是重道的,但庄子的精神又似乎超越道的存在。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被外之物及自我肉身所缧绁,是不得自由的,因此必须摆脱一切物与肉身的束缚,追求一种超现实的人格独立及绝对精神自由,以达到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追求与大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又认为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是自然之物, 庄子向往的自由不是神话所讲的那种对必然性的蔑视和践踏,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无阻碍。因

12、为,人们理应用宽阔的胸怀去待人,抱着一种淡然无报的美感,从无为之中看到勃勃生机。所以,真正的茶人胸怀十分阔大,虚怀若谷,并不拘泥于细节。 而是与自然契合由茶中浓饽滚沸想到那滚滚的江河、湖海以及大气、 太极,最后,茶忘掉了,自己也忘掉了,身心愉悦自不必言。所以,中国茶道要旨在无形处,无形的精神力量大于有形的程式,这也是受道家影响的结果。这种精神也应该为茶人精神所吸纳,即使在新世纪,我们子孙后代仍将不断地受到此精神思想的恩泽。然而,茶人虽融合于茶的美韵和自然的节律当中,却并未忘记人间,而是静听着荒城夜晚的打更声,天上人间,明月江水,茶中雪乳,山间松涛,大自然的恩惠与深情,荒城的人事长短,都在这汲、

13、煎、饮中融为一气了。茶其所体现的价值也未违背庄子的价值观。过去一般人看不起伶人,陆羽偏去做戏子;朝廷请他做官不去,偏要研究茶;一般人都认为只有“四书”和“五经”,他却再另搞一个经茶经;别人多顾个人安危,他却为朋友不避虎狼。又如王安石好茶,且很懂水品,好不容易做了宰相,却偏要变法,连说家都要叫他“拗相公”。鲁迅先生抽空去喝好茶,他不轻易谈茶,但一谈,就是入了茶道里了。老舍先生学问很大,偏要在北京体验市民生活,不是祥子、虎妞,便是茶馆里的三教九流。这里所列举的人士是非常知名的。人们也常见怪不怪, 但大多数茶人有一身穷骨子,很懂得雅洁自爱。茶人可谓是茶的精神与人的特定价值观的感应。茶道精神、茶人精神

14、把茶与人直接连起来,因此要求更高,也更具体。在现代工业社会里, 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但人的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相比较, 中国人主张简朴,倒是清除源头化解危机的办法。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 便民不为;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茶人如没有这种精神,还真难说是名副其实。20 世纪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力主倡导饮茶和发展茶业。其他伟人的风范也体现在点点滴滴中。茶人的廉洁, 是茶人基本的及内在的要求。茶本为自然界精华,尤其是优质名茶,每千克要上万乃至十多万粒的嫩芽,且都是一年中生长的精华。制茶须不辞辛苦,且采摘制作工艺要求颇高, 在茶事中 , 岂能不节俭, 在茶事中散落几粒茶籽, 也是莫大的浪

15、费。这里体现茶人的品性, 非钱财所能计较。廉洁是茶人的要求,而要很自然地做到并不容易。三、佛教文化与茶艺佛教传到中国约有2000 来年,有学者把它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方面的第一次“开放”。在国家强盛的“汉唐”时期,能较好地对待和接受外来文化,确需非凡的气魄。而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可谓是“强强联合”。佛与茶,也是一言难尽。佛教认为,人生一世是为了苦寂而来,因此需要面壁思过。 如果承认为苦难的拯救而来,那么苦为所苦,苦也不会如原来那么苦,其中也强调了清寂的精神。这与中国儒学的礼仪及道的随心是不同的,但与“道”的内“心”而来有些相似。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都产生

16、了影响,到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成为其组成部分。佛教与茶的结缘,是一个必然胜过偶然的过程。佛教传入我国后不久,不少教徒是汉人 “出家” 。有的出家人 “出家”前,就有饮茶习惯。饮茶也不违背佛教的规矩,所以,饮茶之俗,进入佛教寺院是很自然的事。而并非是佛教寺院传寺院,僧人带来饮茶之事。佛人饮茶的最早记载是晋朝,见于东晋怀信和尚的释门自竞录,文曰: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说明当时的和尚戒律不严,可以如文人道士一般谐谑,“要茶要水”也不过助清淡之兴。晋书 ?艺术传亦有载,敦煌人单道开在邺城昭德寺修行,于室内打坐,平时不良寒暑,昼夜不眠, “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悟子,药有松密、姜挂、 茯茶之气, 时夏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这说明寺院打坐已开始用茶,但仍未与 “般若” 之理结合, 饮茶为的是不眠,作为“提神剂”来用,同时又服饮其他的药物,这与道家饮茶之术相同。茶业在唐代的快速发展,与僧道生活的间接刺激有关。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禅宗与茶的关系, 从其教义及方法上可见一斑,除了解渴外 ,喝茶常处于有事与无事之间,如思考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