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_第一部分_专题归纳与检测1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53545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_第一部分_专题归纳与检测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_第一部分_专题归纳与检测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_第一部分_专题归纳与检测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_第一部分_专题归纳与检测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_第一部分_专题归纳与检测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_第一部分_专题归纳与检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_第一部分_专题归纳与检测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福建莆田是妈祖的故乡。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 “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在重建庙宇时将妈祖神像迁入正殿之中,而以原来居中、居左的神像陪祀于左、右, “以正序位”。以上资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民间信俗 B等级制度C分封制度 D乡土历史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妈祖林默是南唐时期的人物,妈祖信仰属于民间供奉的神灵,流行于宋、元、明、清时期的东南沿海地区,故 A、D 两项表述正确,从“以正序位”可以看出等级制度,故 B 项表述正确。故选 C 项。答案:C2 史记记载:东周

2、时, “诸侯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盟主。 ”此记载实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度不复存在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盟主是全国最高统治者D分封制已经崩溃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材料“诸侯兴师不请天子”可以看出,东周时期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周天子命令随从作战)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分封制瓦解崩溃,故选 D 项。答案:D3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中的世袭、财产共有、阶级制、封建制、宗庙议事到尚贤、财产私有、齐民化、

3、郡县制、庙堂议事,反映此时出现私有制,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局面。故选 B 项。答案:B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天下一大变局”的重要影响包括(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皇帝制度的确立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的形成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与秦朝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

4、帝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的形成,实际上否定了对地方管理的血缘分封制,排除含的选项,答案为 C 项。答案:C5关于这种制度形成的背景,有学者指出:应该从贞观君臣不断吸取历代统治理论和兴亡教训,以及政治制度本身不断完善等方面加以探讨。对皇权加以制约,以避免君主过于独裁造成的失误,正是统治经验不断丰富、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是官僚政治发展成熟的必然要求。 “这种制度”是指( )A科举制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解析:根据材料中“贞观君臣”这一信息,可排除 D 项,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制度。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与材料中“对皇权加以制约”等信息不符,可排除 A

5、 项。据材料中“关于这种制度形成的背景”、 “贞观君臣”可推测,这种制度的正式形成应不早于唐朝,而 B 项在秦朝时已经确立,故排除。结合材料中“对皇权加以制约,以避免君主过于独裁造成的失误”等信息进行分析,可知三省六部制最符合这种制度,故答案为 C 项。答案:C6 “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九品中正制依然是主要的制度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D唐代官员必须是科举出身解析: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

6、反映了唐代的官僚集团的组成情况:大部分来自于名门望族,科举考试选拔的略多于总数的 10%;其次,明确答题方向,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对唐代的影响;最后,结合史实对本题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在隋朝已被废除,故 A 项错误;唐朝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确立的科举制,B 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材料“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可知,D 项说法错误;根据“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可知 C 项正确。答案:C7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已经跨越了君主政体B内阁在

7、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材料中,利玛窦认为明朝的皇帝虽然实行专制统治,但“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B 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与材料中利玛窦的论述不符;C、D 两项与所学知识和材料不符。答案:B8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组言论是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

8、,均不应稍有泄漏”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了清军机处的设置和特点等相关内容,军机处设置于清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古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军机大臣没有实权,只是跪受皇帝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故正确,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中书省的论述,与军机处无关。故选 B 项。答案:B9地理环境的不同塑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明类型,如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明和中国的大河文明。以下关于中国大河文明的评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中央集权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防灾、减灾C农耕文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创造了条件D同一时期的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相比具有很大的落后性解析:本题

9、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江、大河带来的丰富水利资源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A 项正确;中国古代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需要政府集中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防治,B 项正确;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治,稳定了居民生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创造了条件,C 项正确。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D 项说法错误。故选 D 项。答案:D10(2012 年南昌模拟)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劳动力短缺 D生产能力解析:本题

10、考查小农经济。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情况,而决定小农经济这种特点的是生产力的水平低下。故正确答案为 D。答案:D11(2012 年济南模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首古代著名诗歌反映了( )A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B东汉地主的庄园生活C唐代诗人的“诗中有画”D宋代文人的抒情写意解析:这首古代著名诗歌选自诗经国风,反映了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场景,故 A 项符合题意。C、D 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B 项庄园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基本自理,商品经济不发达,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1、答案:A12(2012 年日照模拟)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和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私营手工业作坊,所以 A 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而水浒传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小说,故 B 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 C 项错误,故应该选 D 项。答案:D13 唐会要:“贞观元

12、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这样的规定说明了( )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政府官员可能用其手中权利从商人那里获利 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比较严格A BC 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故应该选择;而在题干中并未反映出来,故应排除。故选 D 项。答案:D14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 27 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B推行抑商政策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D农民的负担较重解析:材

13、料中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过三关“余米五斗”,可见关税非常重。这反映的实质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业的发展,推行抑商政策,选择 B 项。A、C 两项并非实质;D 项材料不能反映。答案:B15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海禁闭关政策,明代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已开始严加禁阻,清代沿袭,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

14、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世界,故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16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 “市舶使”、 “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厚来薄往”体现了古代中国存在的朝贡贸易, “市舶使”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 “十三行”是清朝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故选 A 项。答案:A17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5、”、 “施仁政为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 项在材料中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在材料中三人思想主张中都没有体现,排除。三人共同的思想主张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而不是农本思想,故选 C 项。答案:C18(2012 年大连模拟)达芬奇认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与此观点相对立的是( )A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B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C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解析:达芬奇的观点是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而 D 项显然是与之相背离的。答案:D19明清之际的一位学者“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提出了“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据此,这位学者提出的具体主张是( )A工商皆本 B重农务本C经世致用 D振兴理学解析:由题干中的“经生”、 “可行”等信息可知,题干中学者主张做学问要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这符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答案:C20(2012 年衡阳六校联考)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