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3214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地理学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合自然地理学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学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 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 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 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3)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 等级的自然综合体。(4) 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 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为因地制宜地利用 和改造自然服务。(5)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 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3、综合自然地理学三阶段:的根基、萌芽、形成

2、。 4、洪堡的自然地理方法: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 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气候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 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 线图。剖面图法利用地形剖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比较法运 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 5、道库恰耶夫的贡献:1、他创立了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2、他开创了自然 地带学说,3、他强调了为论证自然地理综合体而建立一门特殊学科的必要性。 6、古代地理著作:禹贡 、 管子地员篇 。 7、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加强基本 理论的研究,开展实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

3、题的研究, 3、地理预测的研究。 8、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1、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的界线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 范围,2、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线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3、认为地理学所研 究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定,而应视研究问题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定。 9、自然地理环境的衍生物:土壤、大陆冰川、海底软泥、湖底腐泥、沼泽泥炭。10、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 活质有机体。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素组成:包 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 1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固 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

4、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是人类聚居的场所, 5、具有本生自我发展的形成物,6、复杂的内部分异,特征差异显著。 12、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性:分层性、交织性、集中性、综合性、差异性、 多级性。 13、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 体的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地域结构、渗透结构。 14、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 期性变化模式。 15、系统论:是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理论、协同学等一系 列新型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16、系统: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 17、系统的功能分类:孤立系统、封

5、闭系统、开放系统。 18、系统研究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功能结构性原则。19、陨石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增加地球的质量,2、造成陨石坑和环形 山,3、造成陨震,4、形成新的矿床,5、造成沧海桑田的变化。 20、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影响:1、坚硬的岩石圈具有刚性的特点,支撑着整个 自然地理环境。2、软流圈的对流带动板块运动,对地理位置、地理过程产生影 响。3、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形成火山。 21、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1) 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 量有内外能之分,(2) 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 自然地理环境形成

6、稳定有序的结构,(3) 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合称为天文因素, 天文因素与地球因素共同作用,支配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4) 地 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22、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自然综合体观点、系统论观点、耗 散结构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23、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方式: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 环。 24、大气循环包括: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 25、地质循环:是指地壳物质在地球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下,通过不同地质过程 完成的物质循环。 26、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1)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 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

7、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 体效应。(2) 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3)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 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是不可分割的。(4)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地 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 27、冷物质积聚假说:地球由冷物质积聚而成,放射性元素蜕变放热,以及地 球的重力收缩使地球增温,热能积聚使地球内部物质由刚性变为可塑性,为重 力分异创造条件,在重力作用下,铁、镍等重物质下沉并向地球内部集中,硅 酸盐类等轻物质向上移动,向地表集中,物质的对流导致物质分异,最后形成 地核、地幔、地壳,地壳也分化出花岗岩型的硅铝层和玄武岩类的硅镁层。 28、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发

8、展可看做三大类型耗散结构原始自然地理系统, 天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过程。 29、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三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30、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发生基础 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节律发生在昼 夜更替日周期和季节更替年周期基础上,前者为昼夜节律,后者为季节节律。 31、气候旋回类型:世纪内旋回、超世纪旋回和冰期间冰期旋回。 32、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从简 单到复杂,从比较无序到比较有序不断向前发展。、演化是不可重复的节律 过程,与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前

9、进过程相辅相成的是节律过程。节律性是物质 的普遍特性,他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普遍存在。、演化是前进与节律的统一 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同时又伴随着节律的不断重 复,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33、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 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 分异规律。34、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非地带性因素地球 内能。 35、地带性: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他在宇宙中的 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称为地带性。 36、地域分异的尺度:、全球性分异,

10、、全大陆、全海洋分异,、区域 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小尺度分异。 37、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 区域性分异,称为非地带性。 38、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 律的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律的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39、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 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40、垂直地带的特征:、带幅窄,递变急剧。、带间联系密切。、水热 对比特殊。、节律变化同步。、微域差异显

11、著。 41、水平地带性:是指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的 现象。是干湿度和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42、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相互关系:1、相似性:、带谱相似,但方向不 同;、垂直带谱的基带与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地带相似;、成因相同:温 度。2、差异性:、自然带的宽度不同:温度梯度的差异;、湿度变化的成 因不同: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地势高度和坡向;、光照差别大:太阳高 度角及白昼长短的差异;、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不同。 43、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土地的表层。 44、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 被、土壤等全部自

12、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结果。 45、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 出一些综合自然地理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 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 46、土地分级单位由低到高:相;限区;地方。 47、相:是土地地段最低级的单位,即自然综合体最基本的单位。 48、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49、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是指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 及生产性能进行评价。 50、土地分等的依据: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51、综合自然区划:按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并按区域等 级的从属

13、关系建立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52、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1、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 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2、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 素原则。 53、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古地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 导标志法;顺序划分法;合并法。 54、地带性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55、非地带性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 56、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基础作用、限制作用、促进作用。 57、基础作用:、人类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产物,、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间的物质联系,、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 5

14、8、人类活动队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1、利用先进的技术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 验对系统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提高环境质量,创造更适合人类居住的人工 生态系统。2、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盲目生产,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59、人类活动影响五方面:1、对于地表形态的改变 2、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 3、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4、对生态平衡的改变,5、 、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 改变。 60、人类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水平衡和水资源影响、对生态平衡和 生物资源影响、对热平衡和气候的影响、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61、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四个阶段:采集渔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阶段、人地协调阶段。 6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 63、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与 自然地理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4、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质量原则、发展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