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在体育课中不良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 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新课程标准就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 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 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 [关键词] ] 不良心理 成 因 心理健康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中学生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 17%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 健康问题据某市的统计,在该市 5 万名中学生中,约有 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 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中学生心 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3500 名中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 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 为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 健康的教育不良心理的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影响了体育正常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效能 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旺盛的生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与完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故我 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还应掌握学生不良心理的类型、 特点、以及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心理品质, 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这是体育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对某中学高中的 196 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平均年龄 18 岁 (二) 研究方法: 1. 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 问卷调查情况 根据中学生体育课中的某些心理特征制定问卷表每一调查项目按“经常”“有时”“未 表态”及“没有”等 4 种情况分类统计,把具有代表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作列表(表 1)处 理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中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原因 表 1 造成中学生不良心理调查统计表序经 常有 时没 有未表态号选 择 内 容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1学习体育动机不明确49 2570 3670 367 32体育课内容乏味无兴趣63 3280 4145 238 43中长跑耐力差(焦虑心理)77 3984 4335 18 4竞技性强(害怕心理)25 1366 3487 4418 95基础差(自卑心理)53 2767 3470 366 36人际关系紧张20 1085 4483 428 47学生对教师的希望50 2685 4336 1825 138场地器械差(兴趣不高)30 2070 3689 417 39嫉妒他人31 2660 3095 4810 52从心理调查资料统计说明:因学习体育动机不太明确有 119 人占 61%,学习任务非常明确 有 70 人占 36%,未表态 7 人占 3%。
因体育课内容乏味经常无兴趣的有 63 人占 32%、有些 内容无兴趣有 80 人占 41%,非常喜欢上体育课的有 45 人占 23%中长跑耐力差,经常焦虑 心理有 77 人占 39%,有时出现焦虑心理有 84 人占 43%,对中长跑无所谓有 35 人占 18% 因竞技性强常有害怕心理 25 人占 3%,有时害怕 66 人占 34%,喜欢竞技性强 87 人占 44% 因基础差常有自卑心理 53 人占 27%,有时出现自卑心理 67 人占 34%,不自卑 70 人占 36%因中学生人际关系不够协调的占 54%,学生对教师职业要求有 135 人占 69%,场地器 械差而表现出兴趣不高的有 100 人占 56%嫉妒他人经常有或有时有的人占 56%据资料显示, 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上体育课时表现的态度不认真, 不良的心理,长此以往心理上严 重失衡,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低下他们适应不了当今竞争激烈、快节奏的 学习生活,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 1.轻视体育课 在调查中有过半学生对学习体育动机不明确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可有可无,不必认 真,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 的内容则不重视,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心理,即使来到操场情绪也不高,练习偷懒。
2.厌倦体育课 在调查中有许多学生厌倦体育课.体育课教材内容老一套,感到单调枯燥、没有意义,上 课打不起精神体育课都在室外进行,风吹日晒、严寒酷暑,很多女中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 趣,怕苦,怕累,怕晒,缺乏身体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自制性和顽强性.有些学生遇到 稍有难度的动作,就会过分担忧,害怕练不好,掌握不了动作,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 鄙视,产生对体育课厌倦的不良心理 3.自卑的不良心理 在调查中有 61%的学生或多或少有自卑心理.在身体上,如体弱多病,体型过胖,或者过 矮小,协调性差等;其它方面,基础差,成绩差,掌握能力差等这些原因导致这些学生 怕其他同学嘲笑,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运动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上课感到为难、感 到沮丧、萎靡不振,厌烦体育课 4.害怕中长跑耐力素质的不良心理 从调查中有 82%的学生有害怕耐力素质的现象耐力素质的训练都需要经过与疲劳作斗 争的过程现在学生对吃苦耐劳体会很少,所以造成意志不坚强,面对体育活动中的困难 经常畏缩逃避,遇到耐力素质便会有害怕心理 5.对体育课无所谓不良心理 从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无所谓不良心理现象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行,课堂听 讲不认真,练习偷懒,我行我素,纪律涣散,行动自由。
6.嫉妒心理 从调查中有 56%的学生有经常或有时有嫉妒他人的现象有的学生心胸狭窄、喜欢猜疑、 贬低他人、排斥他人抬高自我、与同学关系紧张,心理处于压抑状态 7. 体育教师自身修养不到位造成学生的不良心理 在调查中有 69%的学生希望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的文化素质、工作态度、语言艺术、组织才能及思想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有的体育教师上课以放羊式的教学,学生学不到东西,不关心指导,内容安排乏味,或对 体育较差的学生另眼相待,恶语伤人,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大减,严重的还 造成学生心灵创伤 8.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的不良心理3在调查中有 54%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太协调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 和别人交往,经常出现退缩、回避、固执己见等现象,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别人表示怀疑, 敌视和憎恨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这主要是有些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 遇到与自己观点、信念不一致时,不能求大同存小异地加以解决,甚至因为微不足道的小 事就引起矛盾和冲突,这些学生陷入了自我编织的想象网套里,用幻想来代替现实 9.场地器械差引起的不良心理 在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差引起了他对体育课的不感兴趣,使他产生了不 良的心理状态。
四、 对体育教学中中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对策 (一)不良心理学生方面的工作 1. 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是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心 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隐藏意图,针对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 求,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 向、幅度、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不仅使学生能获得成功 和喜悦的情感体验,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时也能增强不良心理学生对体育的信心 2. 培养不良心理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体育对人的生物潜能和精神潜力的开发与拓展,因其完整性和谐性而显得很重要在体 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力明确学习目的, 制定个人目标,树立成功的信念 3.体育教学中交往互助性 体育活动能给人创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机会,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切感体育活 动中,不必用语言,即可相互交流,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为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 言词交往的学生提供了交往场所。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 交流,在活动中提倡互帮互学,特别是在有一定难度动作的教学中,鼓励互相帮助与保护, 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4.学生在体育活动的竞争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便会产生如果任务缺乏挑 战时,就会使个体产生厌倦感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活动形式,让活 动的竞争性适应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心理需要 (二)教师方面的工作 1.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气质类型的特殊和兴趣爱好的不一致,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合理 选择和搭配一些动作难度小,学生兴趣高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尽量为不良心理的 学生提供表现自己运动才能的机会,从而达到激励其学习的信心 2. 重视体育教学中娱乐性的教学手段 研究表明,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 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在活动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 体验是不可能的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 和欢乐 3.强调体育教学中形式的集体性4集体活动的形式最能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 量是巨大的,同时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责任。
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使人产生自信、 自尊、自强对有焦虑和人际关系障碍症状的中学生,无疑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教育作用 4.教师应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师德修养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更 新观念,树立教师的人格榜样,用自己的崇高思想、精深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行为感化学 生教师面对心理不良的学生要充满信心并把这种信心迁移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身心素质 五、 结论 1.把不良心理视为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特殊构成,是新的研究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要遵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要抓好互相联系的知、情、 意、行四个环节 2.中学生不良心理的诱发是多方面,不良心理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 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3. 思想教育与不良心理的消除方法的优化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在思想教育方面应 从消除不良心理入手引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结合起来 4. 教学对象是中学生,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产生不良心理也带有倾向性要 以关心人、信任人为出发点,以感情为纽带,以内在动因激发为重点,引导学生心理机制 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 平,对体育教学来说,就具有特殊的责任尤其是对由于各种原因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不 良心理而言,关注他们的心理,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师的责任更 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