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论文.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51215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教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计算教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计算教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计算教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计算教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计算教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教学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宿城区耿车中心小学刘银凤内容摘要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质量,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应做到:明确教材要求,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应用题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注重“开放式”教学;坚持自主学习,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注重直观操作,实现算法与算理的自然过渡。关键词 年龄特征 开放教学 自主学习 直观操作正 文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新教材也强调要理解算理,合

2、理运用计算方法,强化对学生进行口算能力和估算意识的培养。但是,相当多的教师未能把握现代教学理念,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以致于把学生当作演算的工具,被动、乏味地接受知识,体会不到数学计算带来的快感,没有成就感。同时教材中计算教学与生活联系少、动手少,也阻碍了学生对计算题的理解能力等。在学习中,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质量。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本人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就如何教学计算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如下阐述。一、明确教材要求 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方面的教学要求:按照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层次分明

3、、程度合适、科学性强。首先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要做到层次分明。其次,教学要求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与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同时,还要按照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如手、眼、脑配合的协调性和口算与书写速度的配合等。要分清一般目标和最终目标而定。例如:20 以内加减法口算,在一年级下学期末平均正确率为 97以上、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 12 题,这是小学阶段的最终的教学;表内乘除法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正确率为 96以上、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 10 题,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最终的教学要求。另外,课程

4、标准规定需要达到比较熟练掌握的计算内容的教学要求:例如,100 以内口算加减法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正确率为 94、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 8 题;两位数加、减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正确率为 94以上、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 6 题;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以及相应的除法口算,在三年级上学期末平均正确率为 94以上、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 5 题;。万以内笔算加减法要求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 1-2 题,由于学生要列竖式,还要笔算,同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故教学要求不能规定得太高。由此可见,最基本的口算的平均正确率是按照大多数水平来规定的,其

5、他计算的平均正确率是按照概率统计规律而确定的。计算的速度是按照不同的年级、训练时间的长短和计算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教学中教师要科学的把握教学规律和方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情况:1、教学要落实到位,任务具体明确,过程循序渐进;2、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3、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4、在计算教学中设计指标要求,细化量化管理考核;5、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法、技巧的灵活运用;6、重视教学的反馈、反思,出现问题即时对症下药;7、计算题型要人人过关、人人会算、人人能算、人人快算,达到:快、准、精的效果。 二、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应用题

6、教学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教学 2+3=5 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情景,让孩子经历加法产生的过程:首先是动态表示:(1)池塘里有 2 只鸭子,又游来 3 只,一共有几只鸭子?(2)教室里有 2 位小朋友,又进来 3 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3)小明有 2 枝铅笔,又买来 3 枝铅笔,一共有几枝铅笔。其次静态表示:(1)黑板的左边 2 个三角形,右面 3 个三角形,一共几个三角形?(2)教室前门有 2 盆花,后门有 3 盆花,一共是几盆花当孩子在课堂上经历了多种情景抽象出算式后,他们再看到这样的算式,就能想到无数个具体的情景,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三、彰显学生个性 注重“开放式”教学

7、小学五年级数学中, “小数的乘法”这一单元,有一节课内容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中” 。这一课的内容其实就是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进行简算。唯一不同的是以前算整数,现在算小数。如果就按书上的两个例题讲,学生没有新鲜感,学起来自然没有兴趣。怎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既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不觉得吃不饱呢?于是,我选择了一道350.99 的题作为本课的研究对象并且设计了三个环节。环节一:运用定律简算 350.99,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归纳总结组内的算法,班内交流;环节二:自编一道可多法简算的小数乘法题;环节三

8、:每人从黑板上任选一或二题,多法简算,向出题人挑战,看是否能超越编题人标注的解法数。这个环节照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说向新课标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迈进了一步。这样设计给学生一定程度的思考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强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开放题的设计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在计算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可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应用阶段,可设计这样的开放题:一位外地的小朋友来老师家做客,

9、老师刚好有一张 50 元的游乐券,请你帮助老师设计几个游乐方案。四、坚持自主学习 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学生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探讨 27+5 时,学生纷纷发表了如下解法:有把 27 分成 20 和 7,用5+7+20=32;有把 5 分成 3 和 2,用 27+3+2=32;有把 27 分成 25 和 2,用25+5+2=32;有把 27 分成 22 和 5,用 5+5+22=32;有把 27 看成 30,用 30+

10、5-3=32;有把 5 看成 10,用 27+10-5=32再如研究 300-185=?时,出现了几种新的算法:把 185 看成 200,用 300-200+15=115;把 185 添上 15 得 200,再添上 100 的 300,所以 300-185=115;把 300 看成 299,299-185+1=115(300 看成299,用 299-185 是不退位减法) ;把 300 和 185 各加 15,315-200=115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提倡算

11、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的交流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五、注重直观操作,实现算法与算理的自然过渡。按照现

12、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而操作就是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手段。因此必须要在直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算理、结果的追求,应及时地概括和提炼出算法,引导学生在头脑里面想一想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自然过渡,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1、你想怎样来计算 55+30 呢?你能和同桌说说是怎样算得吗?2、学生活动:小组交流。3、汇报思考方法:摆小棒算:5 捆和 3 捆合起来是 8 捆,再加 5 根是

13、 85 根。提问:5 捆和 3 捆合起来是 8 捆,也就是先算多少加多少?(50+30=80)拨计数器算:先拨 55,再在十位上拨 3 颗珠,合起来是 85。提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 3 颗珠?思考先算的是什么?(50+30=80)直接口算:50+30=80 80+5=85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比较这三种算法,找出相同点:都是先算 50+30=80,再算 80+5=85。由此得出算法: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先算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课堂上教师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直观的操作活动来理解。加上教师的引导,理解小棒操作、计数器演示和抽象叙述之间的联系。逐步把学生的直观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实现了对知识的建构。总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避免单纯为了计算而教学计算,而要把它和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改变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理念联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