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一战——苏联_经济危机,法西斯,二战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492664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历史一战——苏联_经济危机,法西斯,二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世界历史一战——苏联_经济危机,法西斯,二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世界历史一战——苏联_经济危机,法西斯,二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世界历史一战——苏联_经济危机,法西斯,二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世界历史一战——苏联_经济危机,法西斯,二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历史一战——苏联_经济危机,法西斯,二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一战——苏联_经济危机,法西斯,二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20 世纪初的世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世界的演变 (1)经济上:垄断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生活的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世界经济体系的初现。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原因分析。 垄断组织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各国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也是重要的因素。此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口构成、民族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也是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形成的原因。 (2)政治上: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2、同时民主政治也有一定的发展。代议制的建立;选举权的扩大;政党制度的逐步形成;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社会民主党 的出现等。 (3)思想上: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以至极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 集体主义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国际关系格局20 世纪初,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被纳入世界历史之 中。 20 世纪初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欧洲仍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和日本 两个非欧国家正迅速崛起,饱受殖民主义之苦的亚、非、拉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正在觉醒,社 会主义思想已在俄国生根发芽,所有这些政治力量都必然影响到

3、世界全局,影响到全球国际关 系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基本走向。 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的军事集团的形成与争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以后,在世界各地展开了争夺国际舞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都直接或间接反映着着两大集团的对立。 从局部冲突走向全面战争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区长期以来是奥地利帝国(1867 年以后为奥匈帝国) 、沙俄帝国、奥斯曼帝国势力 交汇之处,但是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 利亚已先后取得独立。从民族解放的角度来看,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这里民族繁多,居 民交错居住,导致领

4、土纠纷复杂,再加上大国的争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 两次摩洛哥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 两次巴尔干战争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较大变化、世界格局面临转换之机,局部战争容易引发世界 大战。20 世纪初期的这些局部战争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加剧了帝国 主义集团的分化,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强化了战争气氛和战争情绪。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经过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斐迪南大公 普林西普 2、大战的经过 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 英法对德作战 东线 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俄国对德、奥作战 南线巴尔干战场 奥匈对塞尔维亚作战 1914 年

5、战局 马恩河战役 1915-1916 年战局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大海战 1917 年战局 美国参战(原因)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中国参战1918 年战局 1918 年 11 月 11 日大战结束3、大战的性质与与影响 (1)性质:各帝国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都是企图通过战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因 此,从作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的战争,具有民族 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瓜 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进一步证实了大战的侵略和掠夺性质。 (2)影响:战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战争引起了一系列的革命

6、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欧洲霸权的衰落 这场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 界中心地位,实际上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一战对经济体制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了战时经济体制。各国政府对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管制。如实行物质计划 分配,管理物价、食品、运输、电讯、工资和工会活动等,为此设立了专门机构,直接控制生 产或管理工厂。实际上战时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全局性经济调控,战后措施基本撤销。不过, 大战使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空前加强,深刻地影响了经济体制的发展。 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进一步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二、20 年代

7、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一) 20 年代国际关系的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世界做出的安排,无论在欧洲还是 亚洲都激起了新的不满与冲突。在欧洲,威胁和平的因素:德国的赔款问题,法国与德国的安 全问题,裁减军备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在亚太地区,列强也必须面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民 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因此,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际关系进入了地区性的有限调整时期。 1、20 年代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形成原因: (1)各国的实力对比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2)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 (3)各国经贸的恢 复及相互依存关系暂时抑制了战争因素

8、。 (4)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局面的出现。 2、欧洲国际关系的有限调整 (1)德国的赔款问题 鲁尔危机 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作为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较大调整,把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了一纸商业合 同,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调整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 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成为战胜国对德国政策的转折点,为德国在政治上重 新走入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 杨格计划 胡佛延债宣言 (2)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 洛迦诺公约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大国的前提下,在欧 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较大调整。

9、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使欧洲享有了一段相对 和平稳定地发展经济的时期。正由于此, “洛迦诺精神”一词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但 是,当我们仔细审视洛迦诺公约时,却不能完全同意将该公约说成是“战争年代与和平年 代的真正分界线”的评价。由于该公约在保证德国西部边界的同时却实际开放着德国修改其东 部边界的大门,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德国潜在的地缘政治优势。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洛 迦诺公约给欧洲带来了和平,不如说它实际确定了下一个战场。 非战公约全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 该公约规定:缔约各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用和平方法解决一切争端。到 1933 年, 加入者共计 63 个国

10、家。尽管该公约只是一纸集体安全的原则声明,并未真正约束列强的行动,但是它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反映了人类在经过 了无数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极端痛苦和文明破坏之后,对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 决国际争端与冲突的期待。不仅如此,它还在国际法上否定了所谓“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奠 定了民族国家之间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3)裁军问题(4)和平共处原则与拉巴洛条约-20 年代德苏关系1920 年列宁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思想给以了具体的表述,即苏俄希望“同各国人民 和平共居”。列宁

11、提出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第一次体现了民族国 家平等和国际社会公正的思想,是对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所奉行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 巨大冲击与否定,从而奠定了 20 世纪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拉巴洛条约1922 年,欧洲国家召开经济会议,即“热那亚会议”,苏俄代表团应邀出席。 会上苏俄打破资本主义阵线,与受到压制和冷遇的德国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条约,规定 两国相互放弃战费和战争损失的赔偿,立即恢复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在最惠国待遇的基础 上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拉巴洛条约是和平共处思想的重要发展和成功实践。从此以后,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开始逐渐为世界所承认,并

12、实际形成了苏联与其他国家和平 共处的局面。 3、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 (1)日本的“协调外交” 所谓“协调外交”,主要表现在:第一,改善同苏联的关系;1925 年 10 月 22 日同苏联建立外交 关系还缔结了通商条约,并从北库页岛撤兵。第二,对中国政策,同过去寺内和原敬内阁的露 骨干涉相比,多少缓和一些,减少了对中国内政的直接干涉。日本一方面与英国、美国“协调” 在华利益的争夺,另一方面试图利用地理上与中国接近,原有的在华势力较大,以及大战期间 增长起来的经济实力等有利条件,在对中国的经济扩张中取得优势 (2) 圣诞节备忘录和列强对华有限让步 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 1926 年 12

13、 月发表的圣诞节备忘录 。在这份备忘录中张伯 伦承认“今日中国时局与各国缔结华会条约(即九国公约)时完全不同”, “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之 权”,并承认“目前时局之主要事实即在条约已公认为不合时宜”,宣布英国愿意就修改不平等 条约进行谈判。 列强对华让步政策的实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英国把在汉口、九江、镇江、厦门、 重庆、威海卫等地的租界和租借地陆续交还中国;第二,美、英、法、日、意等 13 个国家先 后正式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但是在列强视为最重要的领事裁判权和上海国际租界问题上, 它们则坚决拒绝让步。 (二) 、2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1、1924-1929 年各主要资本

14、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出现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存在的问题 2、相对稳定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法国 美国 意大利 德国日本 第二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重要的后果,是战胜国对战后的世界做出的和平安排,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无不直 接或间接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联。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的各种矛 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它的崩溃。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时代背景 1、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1)共识 (2)主要战胜国各自意图 美

15、国: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英国:实行“势力均衡”政策,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 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意大利:扩大领土。 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权益合法化。 (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巴黎和会的召开 时间:1919 年 1 月 18 日1919 年 6 月 28 日 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参加国:32 个战胜 国 三巨头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2、构成凡尔赛体系的条约 1919 年 6 月 28 日签订的对德和约 ,也叫凡尔赛和约 ; 1919 年 9 月签订的对奥地利的圣日耳

16、曼条约 ; 1919 年 11 月签订的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 ; 1920 年 6 月签订的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 ; 1920 年 8 月签订的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后废除,重新签订洛桑 条约 )由这一系列条约建立起来的新秩序称“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440 条,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国际联盟条约 第二部分:处置德国。 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 15 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 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 15 年,东岸 50 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 立;承认波兰独立。 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