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486074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一般说来,原始神话与古代哲学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神话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亦然。特别是创世神话,由于它所要回答的正是关于宇宙本源的哲学问题,可以称之为神话哲学中的本体论,因此与作为理性化身的哲学的发生,关系就更为密切。本文从几个典型的中国创世神话的分析入手,尝试揭示中国神话的宇宙观模型,并进而对作为中国哲学之主流的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神话发生给出相应的解释。一、太一祭仪鸡人创世:中国神话的宇宙观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曾经提到当时盛行的一种官方礼乐活动-“太一祭仪“,其中谈到祭祀“太一神“的神话信仰。原文如下:“汉家常

2、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 ,夏歌朱明 ,秋歌西颢 ,冬歌玄冥 。“ 在班固的汉书礼乐志里,我们找到了这些歌谣:青阳 朱明 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朱明盛长,旉与万物。 膏润并爱,跂行毕逮。 桐生茂豫,靡又所诎。霆声发荣,壧处顷听。 敷华就实,既阜既昌。 枯槁复产,乃成厥命。 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众庶熙熙,施及夭胎。 广大建祀,肃雍不忘。 群生碪碪,唯春之祺。 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西颢 玄冥西颢沆砀,秋气肃杀。 玄冥陵阴,蛰虫盖藏。含秀垂颖,续旧不废。 草木零落,抵冬降霜。奸伪不萌,妖孳伏息。 易乱除邪,革正易俗。隅辟越远,

3、四貉咸服。 兆民反本,抱素怀朴。既畏兹威,惟慕纯德。 条理信义,望礼五岳。附而不骄,正心翊翊。 籍敛之时,掩收五谷。 据神话专家考证,几乎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原始先民都曾产生过太阳创世的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太阳的朝出夕落是他们藉以建立时空意识的最初坐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太阳的存在和运行创造了原始人眼中的世界。因此,原始先民往往通过某些象征性的模拟太阳运行的歌舞仪式来表达自己对太阳神创造天地的膜拜,并希望借此促使太阳一如既往地保持其应有的光度与热度,从而惠及万物、造福人类。这就是在许多民族中至今仍然保存着的、古老的“助日风俗“。从太一祭仪“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以及它的歌舞形式(“童男童女七

4、十人俱歌“) ,可以断定它就是我国原始先民的一种助日仪式。而从字面上看, 汉书艺乐志所记载的这四首歌谣与太阳的关系也是十分清楚的。“青阳“是“旭日“之意,“朱明“是“烈日“之意,至于“西颢“与“玄冥“,不过是指西照的斜阳和晦暗的落日而已。这就说明太一神从其原初的意义上看,应该是太阳神的化身。其中所透露的中国神话宇宙观的信息是:这组歌谣的内容涉及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和人事活动,相关的语汇有“惟春之祺“、“秋气肃杀“、“抵冬降霜“、“籍敛之时“等,并被明确称为“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包含着明显的时间意识。或许原始先民正是根据太阳在一年中运行的不同位置来分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而这四首

5、歌谣就是在不同季节的助日仪式中演唱用的。这组歌谣还包含着极为特殊的空间意识。如果说原始人是通过观察太阳的年周期来确定春夏秋冬四季的话,那么,他们大约通过观察太阳的日周期来确定东南西北四个空间方位。这样,春天的太阳与初生的旭日相配,成为东方的象征,是为“青阳“;夏天的太阳与正午的烈日相配,成为南方的象征,是为“朱明“;秋天的太阳与傍晚的夕阳相配,成为西方的象征,是为“西颢“;冬天的太阳与夜间转入地下的太阳相配,成为北方的象征,是为“玄冥“。这表明,中国古人所设想的神话宇宙观模型是以四季(时间)和四方(空间)为时空坐标、在太阳神崇拜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宇宙的四种象征模式系统:即东方(春季)模式系统;

6、南方(夏季)模式系统;西方(秋季)模式系统;北方(冬季)模式系统。其特征是:因其以四季与四方互相认同,所以其时空意识便是混然一体的;因其以太阳的运行观察和描述自然,所以其宇宙观便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特征(一如太阳的朝出夕落) 。我国南朝梁人宗懔在其记载古代南方地区时俗风物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其注又说:“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宋代典籍太平广记卷三十亦云:“一说,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这里所记载的、在我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人日风俗实际上隐含着一则古老的创世神话即“鸡人创世“

7、神话。即使从字面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复原这则创世神话的内容,即:(造物主)第一天造鸡,第二天造狗,第三天造羊,第四天造猪,第五天造牛,第六天造马,第七天造人。神话学家通过大量的考据证明:在我国上古社会的关于动物的神话象征谱系之中,鸡、狗、羊、猪分别象征着四方和四时,牛和马则象征着地与天即上方与下方。如墨子迎敌祠就曾谈到,在迎击东方之敌时,“其牲以鸡“;在迎击南方之敌时,“其牲以狗“;在迎击西方之敌时,“其牲以羊“;在迎击北方之敌时,“其牲以彘(猪)“。四种动物与四方的象征等值作用不言而喻。 易说卦则说:“干为天,为父,为良马,为老马。坤为地,为母,为子母牛。“而人,则因其特殊性象征着世界的心脏-

8、中。这样一来,鸡人创世神话中前六天所造的六种动物和第七天所造的人合在一起,恰好构成了关于三维立体空间的一种特殊的隐喻象征系统。换言之,如果说汉代的“太一祭仪“隐含着原始先民的四方位的平面空间观念的话,那么,不妨说人日风俗背后的“鸡人创世“神话实际上隐含着原始先民的七方位的立体空间观念。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已经基本掌握中国神话宇宙观的秘密了,归结如下:它以四方位的平面空间观念为基础,在时空混同的前提下建立了关于宇宙的四种象征模式系统;它以七方位的立体空间观念为基础,在自然进化的前提下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神话宇宙观对于中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以强调“天人合一“为其主要特征,这一

9、观念的形成正是源于原始神话的这一素朴的宇宙观。按照这种神话宇宙观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就是老子所谓的“道法自然“,但因其取法自然的角度和方面不同,所以才产生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即以实、有、动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哲学,它显然是以春歌和夏歌为其行为准则;以虚、无、静为价值取向的道家哲学,它显然是以秋歌和冬歌为其行为指针。原始神话把象征着宇宙的完美状态的圣数“七“留给了人类,并将其安排在六合之中的最佳方位,中国哲学中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此有关。原始神话以太阳运行和四季循环比附人事,使得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均强调变易是自然和人事的千古通则,从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二、 黄帝四面天子明堂:原始神话与儒

10、家哲学古史辨派的学者们早已考定:黄帝与皇帝异名同实,其传说出自上古神话。张舜徽教授说:“皇,煌也,谓日出土上光芒四射也。“(郑学丛着第 429 页)即黄帝是从远古太阳神崇拜演变而为人间帝王的。在关于“黄帝四面“的神话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黄帝作为太阳神的本来面目以及儒家对这一事实的改造及其深远影响。太平御览卷七九所引战国时佚书尸子记载:“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意思是说,子贡向孔子询问当时尚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神话-“黄帝四面“是否可信的问题。孔子对此予以否认,他把作为神话形象的黄帝说成了开明帝王,于是,原为长着四张面孔

11、的神人也就随之按照理性原则说成黄帝派四个人去治理四方了。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战国佚书四种,其中十六经立命明确记载着黄帝的奇特面貌:“昔者黄宗(帝)质始好信,作自为象(像) ,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通叁,下同)后参,左参右参,践立(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为了给这段文字一个准确的解释,我们尚需了解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礼制-“明堂之制“。据史籍记载,明堂之名起于西周,并为后来的历代帝王所效法。周书明堂谈及明堂之建制时说:“明堂方一百一十二尺,室中方六十尺,东应门,南库门,西皋门,北雉门。东方曰青阳,南方曰明堂,西方曰总章,北方曰玄堂,中央曰大庙。“据专

12、家考证,天子明堂实乃中国古人按照他们的太阳神信仰,根据天人合一原则精心设计的作为微观宇宙模型的一个建筑群落。你看,在平面布局上,它与我们在上节描述的中国古代神话宇宙观的象征模式系统何其相似!明堂的东庙叫“青阳“,属青色,与东方(春季)模式系统中的太阳神“青阳“一样;明堂的南庙叫“明堂“,配赤色,与南方(夏季)模式系统中的太阳神“朱明“相应;明堂的西庙叫“总章“,配白色,相当于西方(秋季)的太阳神“西颢“;明堂的北庙叫“玄堂“,属黑色,与北方(冬季)的太阳神相符相合。由此看来,不妨说天子明堂正是中国神话宇宙观的一个人工物化的绝妙缩影。按照上述典籍中的说法,这种叫明堂的建筑东南西北均有一个正厅,并

13、各各配有两个厢房。据说,中国古代的天子就是住在这样的建筑里,每一个月换一个房间,并且穿这一个月应穿的衣服,吃这一个月应吃的饭菜,听这一个月应听的音乐,祭这一个月应祭的神灵,办理这一个月应行的时政.满十二个月正好转完一圈。而逢到闰月的时候,天子则住在中间的大厅(即“大庙“)里。天子如此行为,大概一方面是想表明自己与上天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想以此表明自己是遵天行事抚恤万民的吧。由此可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作为神话宇宙观的缩影明堂越来越担负起了社会教化的功能。了解了所谓的“明堂之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十六经立命中的这段文字,问题就比较容易回答了。其实,这段文字说的正是黄帝依据自己的形象设计明堂

14、的故事,即文中提到的“作自为像“。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黄帝本来具有“四面一心“的奇特相貌,所以,明堂也就准此造成了“四达自中“的“(上圆)下方“的形式。其中,所谓“方四面“,是指“青阳“、“明堂“、“总章“、“玄堂“这四个太庙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所谓“傅一心“,是指处在明堂中心的“大庙“(或言“太室“)将四方太庙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所谓“前参后参,左参右参“,是指明堂的四方太庙分别包括三个居室,加到一起正是一年十二个月的数目;所谓“践位履参“,是指帝王即位以后必须效法太阳运行的规则,顺着每年的十二个月在明堂之中易室而居;所谓“是以能为天下宗“,是指因明堂之制乃效法宇宙模型而来,故

15、而能够成为万民拥戴的权力中心。如果承认了“黄帝四面“神话的真实性,其寓意实际上是一目了然的: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本来认为是太阳神创造了空间方位(四方) ,后来在将这一朴素观念人格化的过程中,太阳神变成了半人半神的黄帝,四个空间方位也随之变成了黄帝的四张面孔。这大概就是“黄帝四面“神话的真相了。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说:“上古时代的中国曾广为流行对太阳神的崇拜。这些崇拜太阳神的部落也许来源于同一个祖系,也许并非来源于同一个祖系。但他们都把太阳神看作自身的始祖神,并且其酋长常有以太阳神为自己命名的风俗。“也许正是因为各个部落的酋长常常以太阳神为自己命名,再加上中国人固有的始祖神崇拜,所以后来,太阳神也就逐渐地与中华民族最大的部落的酋长(亦是始祖神)的黄帝合为一体了。因此,我们看到神话传说中的黄帝往往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天神,又是人王。在原始神话逐渐褪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