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与消除疲劳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48586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疲劳与消除疲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疲劳与消除疲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疲劳与消除疲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疲劳与消除疲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疲劳与消除疲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疲劳与消除疲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疲劳与消除疲劳疲劳与消除疲劳第一节 疲劳的概述 一、疲劳的概念及其产生的主要机制 (一)概念 对于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教练员和运动员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随着研 究的不断深入,目前看法基本上趋向统一。1982 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将运动 性疲劳定义为: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系统不能再维持预定的 运动强度。因此可以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和身体器官功 能下降,运动停止后,可以恢复的生理过程。它与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是有区别的。 运动训练使人体承受一定生理和心理负荷,消耗体内的能源物质,必然会产生疲劳。因此,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2、 。另一方面,运动训练又必须使运动员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运动 后才能获得较大的超量恢复,使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从而提高竞技能力。所以, “没有恢 复就没有提高” 。但是,对于运动性疲劳如果不加以重视,疲劳得不到及时消除,不仅会妨 碍竞技能力的提高,长期积累还会诱发运动性损伤和疾病,危及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二)产生疲劳的主要机制 关于疲劳产生的机制,自 1880 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学者们根据 各自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假说,但至今仍停留在假说的研究阶段。比较有代表 性的学说有:1神经系统的保护性抑制学说;2能源物质的耗竭学说;3疲劳物质的蓄 积学说;4机体内环境稳定

3、性的失调学说。这四种学说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阐述都有 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又都具有局限性。因为疲劳的产生是一种综合性生理过程,所以近年 来已进入“综合性研究的新阶段” ,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如 1982 年由埃德华提出的 “神经肌肉的疲劳控制链”以及“神经激素与代谢和免疫调节的疲劳链”等学说。 二、疲劳的分类 对于疲劳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如身体性和心理性疲劳,隐 性和显性疲劳,代偿性和非代偿性疲劳,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等。在论述疲劳的特征时, 一般按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分类加以论述。 精神疲劳由精神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主要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 碍,理解、推理

4、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等。 身体疲劳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种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 的症状,如局部或全身的疲劳。关节僵硬、肌肉酸痛和手脚肿胀等。 将以上二者截然分开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在运动过程中,过度的身体活动可以产生精 神疲劳,而过度的精神紧张也可以导致身体疲劳。如足球比赛中,由于对抗争夺激烈,反 应敏捷,精神压力很大。同样,由于舆沦的压力,对比赛重要性的思考过度,会导致动作 僵硬和变形。所以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精神和体力的消耗都很大,两方面的疲劳往往同时 存在。 三、疲劳程度的评定 疲劳是发生在运动员体内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运动员本身自然也有一些主观感觉。 这些生理生化

5、反应也有一些可供客观观察的外在表现。下表列举的是运动员处于不同疲劳 程度时的一些表现。疲劳程度的标志疲劳程度的标志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非常疲劳自我感觉无任何不适疲乏,腿软,心悸除中度疲劳的症状外, 还伴有头痛。胸痛、恶 心(甚至呕吐)等征象, 且持续时间较长面色稍红相当红非常红或苍白,有时呈 紫蓝色排汗量不多甚多,特别是肩带部 位非常多,整个躯干部衣 服上可有盐迹呼吸中等程度加快显著加快显著快而表浅,有时呼 吸节律紊乱动作步态轻稳步伐摇摆不稳出现不协调动作注意力比较好,能正确执行 口令执行口令不正确,改 变方向时发生错误执行口令缓慢,只有大 声口令才能接受通常而言,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6、阶段为代偿性疲劳(隐性疲劳) 。这 一阶段运动能力的维持,从生理角度而言是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机体其他器官 系统更紧张地工作来维持;从心理角度而言是靠顽强的拼搏精神来维持。主要表现为奔跑 吃力,协调性下降。随着运动的持续,上述变化会逐步加深,已达到该阶段可接受的最大 的量,这时就进入了疲劳的第二阶段,即非代偿性疲劳(显性疲劳) 。主要表现是工作能力 明显下降,跑动减少,动作变形,失误显著增多。 疲劳程度的评定还可以结合某些代谢参数以及生理指标的测定进行。如测晨脉、血压, 进行血尿素。尿样检查等。除此之外,还可用以下一些方法判断疲劳。 (一) 形态变化 下肢围:大运动量训练或剧烈比赛后,

7、腿围会有所增加,原因是下肢血液滞留及组织 液增加,一般增加 1.52.5 厘米。若第二天早晨腿围已恢复正常,可判断为肌肉正常疲劳。体重:长时间运动时,泌汗量增加,体重下降,降低程度与运动持续时间成正比。 (二) 肌肉力量 疲劳时肌肉力量下降,疲劳程度越深肌肉力量下降越明显。肌肉力量是判断肌肉疲劳 的常用指标。背肌力与握力可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差,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的肌肉疲劳。 应该特别强调,同一练习负荷给每位队员造成的疲劳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队 员之间存在着体质、训练水平、年龄等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要求在训练中必须贯彻 区别对待的原则。第二节 消除疲劳 现代训练把消耗与恢

8、复看做一个统一过程,在强调以物质与能量代谢理论为中心的同 时,结合运用疲劳与恢复过程的理论,加速运动员机体对负荷的适应。所以当代国际体坛 把恢复的重要性提到占练赛效益 50的高度来认识,强调“向管理要效益” , “向恢复要成绩” 。由于现代足球训练与比赛的负荷越来越大,为了使运动员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对机体消除疲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教练员的作用 运动员都期望教练员尽可能有知识、有经验以便安排适宜的训练来发展、推动和激发 自己潜能的挖掘。教练员应坚持消耗与恢复同步平衡的原则,把恢复作为任何训练计划的 自然组成部分。对于恢复而言,让队员了解做法和依据是教练员的主要工作。应教育和鼓 励队

9、员有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重视每一次训练后的整理和放松活动。教练员应该明白, 任何身体能力(如力量、速度、柔韧)和运动技巧的获得和提高,都是艰苦训练的结果。 如果没有这些提高,说明训练没有产生刺激,负荷过小,那么充足的恢复是不存在的。但 是,教练员必须时刻警惕,避免过度训练的出现。 二、物理方法 (一)水疗法 1热水淋浴。 2热盆浴。热水浸泡 1520 分钟,四肢做缓慢的运动。 3水旋涡。水喷射进行水下按摩。 4用高压力的水蒸气做水下按摩。 5冷、热水交替淋浴,起振奋作用。 (二)桑拿浴 桑拿浴的目的是消除代谢产物,但在剧烈的训练之后不要马上做,因为那样会进一步 增加脱水,增加电解质流失,加快

10、心率,由此增加身体的应激反应。正确的桑拿浴应在训 练后过一段时间进行,每次 912 分钟,重复 3 次。桑拿浴(热环境)中还可短时间交替 使用冷水、冷空气,这种冷热水交替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运动中的代谢产物,排除乳酸。 热可以刺激肌肉放松,促进血管舒张,消除紧张,增强血液循环;冷可以缓解疼痛,消除 肿胀。 “热”还可以刺激血液渗透进入皮肤和肌肉, “冷侧可迫使血液进入皮肤深层,帮 助消除深层的代谢产物。 (三) 按摩 按摩是放松和帮助恢复常用的手段,主要目的是促进身体和肌肉进入放松状态,改善 循环和扩张血管,消除代谢产物,当然还有止痛和镇定的作用。第一次按摩应在比赛或训 练之后 20 分钟进行

11、,如果配合桑拿浴和水浴,效果会更好(一次有效完整的按摩应在放松 的水浴后 1015 分钟进行) 。第二次按摩最好是在比赛或训练后的两小时进行。睡觉前也 可进行按摩。 按摩的方法很多,一般运动按摩和保健按摩的手法均可根据情况施用于不同部位。按 摩时要以揉捏为主,先按摩大肌肉,后按摩小肌肉,一侧按摩完以后再按摩另一侧。大腿 后面的丰厚肌群可用重压,使肌肉放松。还可运用搓、抖、叩等手法。按摩时可配以按穴 方法加强效果。 (四) 轻微运动 剧烈运动后做一些伸展活动或慢跑,能使肌肉中血流增加,有助于消除乳酸。赛后 24 小时内合理安排一些轻微活动,比单纯静躺更易消除疲劳。 还有一些物理方法如电疗等,功效也是消除疲劳,恢复机能,但没有上述方法简便易 行。 二、心理方法 剧烈运动或比赛之后,适时地找运动员谈心、开小结会都是行之有效的帮助心理放松、 消除疲劳的办法。在连续的训练或比赛之间,安排看电影或演出、参加音乐会转移注意力, 也能起到放松身体的作用。每位运动员都应该学会一两套放松功,它对放松身心和调节心态大有帮助。 消除疲劳与运动后的恢复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消除疲劳只是运动后 恢复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运动后的恢复还包括伤病的处理、营养的补充、充足的睡眠 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