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工业发展情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85463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门工业发展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荆门工业发展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荆门工业发展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荆门工业发展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荆门工业发展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门工业发展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门工业发展情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门工业发展情况荆门工业发展情况1979 年,在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荆门区域内的工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年末,除已有的荆门炼油厂、三三 O 工程局水泥厂、宏图机械厂、石油部第三石油仪表厂;荆门热电厂、襄沙化工厂、东光电器厂;荆州地区水泥厂、荆州地区石膏矿、沙洋农场化肥厂、沙洋农场水泥厂、总口农场水泥厂等中央、省、地区所属企业外,县属工业企业由 1978 年的 251 个,减至 222 个,涉及 11 个行业分类,具体为电力工业 1 个、煤炭开采企业 7 个、冶金工业企业 1 个、化工企业 21 个、机械制造企业 65 个、建材工业企业 32 个、森工企业 5 个、食品加工

2、企业 43 个、纺织缝纫及皮革生产企业 23 个、造纸及文教用品生产企业 4 个、其它工业企业 20 个。当年发电 2824 万度,生产原煤 13 万吨、硫铁矿 1.03 万吨、硫酸 7900 吨、合成氨 1.08万吨、氮肥(实物量)4.26 万吨、磷肥(实物量)2.09 万吨、电石(折标量)1405 吨、交流电动机 3.25 万千瓦、脱粒机 1353 台、农机配件 0.61 万件、民用钢制船 2 艘、红砖 5918 万块、红瓦 503 万块、棉布 136.7 万米、日用陶瓷 78.95 万件、塑料制品 123吨、中小农具 39.25 万件、食用植物油 819 吨、白酒 2974 吨,采伐原木

3、 1.22 万立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70 年不变价)6543 万元(1978 年为 11400 万元),仅占辖区内全部工业总产值 7.25 亿元(含 4 个中央企业、荆门热电厂及县属 222 个企业)的 9%,地方工业基础薄弱、门类少、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的特征明显。19801983 年,荆门市(县级市)、县竞相加大投入,依托在荆的中央、省属大、中型骨干企业,发挥本地煤炭、非金属矿、林木、农副产品等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化工、煤炭、建材、轻工、食品、纺织等地方工业。期间,荆门市化工厂、荆门市织布厂、荆门县沙洋粮油加工厂、荆门县酒精厂、荆门县水泥厂、荆门县洞沟煤矿纤维板厂、马河煤矿

4、4 号井等重点企业及工程建成投产;一批小型煤矿和小型磷肥厂、砖瓦厂、采石厂、石灰厂、水泥厂、玻璃厂、陶瓷厂、竹木加工厂、家具厂、金属制品厂、机修厂、服装厂、食品厂、白酒厂、饮料厂等应运而生。1983 年 8 月,荆门市、县合并成立省辖市荆门市,发展地方工业的合力进一步增强。至 1983 年末,按统计口径计算,全市工业企业达到 359 个(中央、省属 11 个,地方 348 个),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 年不变价)9.75 亿元,其中地方工业 2.06 亿元,占全市比重为21%,比 1979 年提高 12 个百分点。至 1985 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确立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国有企业经过全

5、面整顿验收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已顺利展开,市属工业在调整改革中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工业企业由 1979 年的 227 个增至 484 个,其中中央企业 5 个,省属 1 个,市属 478 个;全民所有制企业 77 个,集体所有制企业 407个;轻工业企业 296 个,重工业企业 188 个;大型企业 4 个,中型企业 4 个,小型企业 477 个,工业总产值由 1979 年的 7.25 亿元增至 14.66 亿元,其中市属工业总产值4.37 亿元,占比为 29.8%;轻工业总产值 2.52 亿元,占比为 17.18%;重工业总产值12.15 亿元,占比为 82.82%

6、。484 个企业中,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 296 个(不含第三石油仪表厂、荆州地区水泥厂、荆州石膏矿、总口农场水泥厂、沙洋农场所属厂),固定资产原值 9.14 亿元,职工 47681 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2.18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12.36 亿元、利税 3.41 亿元(利润 1.20 亿元)。主要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 2043万元,为 1980 年近 100 万元的 20 倍。“七五”(19861990 年)时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市国有工业企业以增强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产、供、销”和“人、财、物”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7、“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七五”前三年(19861988 年),新建企业较多,已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力度加大,技术引进步伐加快。期间,荆门炼油厂通过气分改造新上的 1 万吨/年聚丙烯项目建成投产;荆门热电厂两台各 10 万千瓦机组的“油改煤”工程比原计划提前竣工;宏图飞机制造厂开发的各类运输槽车已行销各地;东光电器厂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线、市化工厂聚丙烯增强造粒和色母粒生产线、市无纺地毯厂无纺地毯生产线、市油脂食品厂米糠浸出油、精制油、人造奶油生产线、市面粉厂日处理小麦 5000 吨生产线以及市啤酒厂 5 万吨/年啤酒关键设备(粉碎、过滤、离心、洗瓶、杀菌)、市塑料台布厂印

8、花花辊等相继从国外引进投产,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快速提高。1988 年末,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发展至 356 个,固定资产原值 14.79 亿元,职工 55127 人。与 1985 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 33.74%,年递增 10.18%;产品销售收入增长 60.36%,年递增 17.05%;利税总额增长 43.99%,年递增 12.92%,销售收入和利税增长幅度分别高于总产值增长幅度26.62 和 10.25 个百分点。 “七五”后期(19891990 年),贯彻中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为抑制“经济过热”势头,下决心压缩了一批产出比低

9、、投资回收期长的新开项目,限制一批销售不畅的“长线产品”生产,发展速度开始减缓,但企业间“三角债”加剧、亏损面增大、亏损额增加的问题同时显现出来。至 1990 年末,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 332 个(大型 5 个、中型 6 个、小型 321 个),比 1988 年减少 24 个,固定资产原值 21.47 亿元,职工 5.92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 年不变价)16.94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39.08%,年递增 6.82%;实现销售收入 23.09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90.17%,年递增 13.72%;实现利税 3.82 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13.2

10、2%,年递增 2.51%;亏损企业 124 个,比 1985 年增加 71 个;亏损额 2619 万元,比 1985 年增加 2446 万元;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80 年不变价)7445 万元,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 4.12%,比 1985 年增长 2.64 倍。“八五”(19911995 年)时期,在基本完成“七五”后期治理整顿任务后,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地发表和“十四大”提出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荆门工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发展步伐又开始加快。1991 年,为防止工业严重“滑坡”,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全市 23 个骨干企业、13 个重点建设项目及 38 类

11、重点产品在资金、能源供给及配套服务上得到优扶,21 类“长线”产品被限产或停产。为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广泛开展“品种、质量、效益年”活动,落实“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部分困难企业年内已开始走出“低谷”,当年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6%、19.15%、19.47%。19921995 年,按照“把企业推向市场”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全市国有企业及市直城镇集体企业以第二轮承包经营为起点的内部“三项制度”(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工资分配)改革全面开展;“抓大放小、壮大活小、横向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的工作开始起步;成立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 年),“对外开放、政策优惠

12、、招商引资”,发展“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步伐加快;加速重点行业发展,着力培植化工、建材、食品、机电“四大支柱”工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按公司法要求改造现有企业的工作开始启动,市东光电器厂、市化工医药集团被列为荆门市首批试点,并于 1995 年正式运作。1995 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至 723 个,比 1990 年增加 270 个;工业总产值(90 年不变价)51.12 亿元,同比增长 84.17%,年递增12.99%;出口交货值 2098 万美元(合 17602 万元人民币),比 1990 年增长136.42%。723 个企业中,独立核算的企业 380 个(其中大型 7 个、中

13、型 13 个、小型360 个;国有 84 个、集体 270 个、联营 2 个、股份制 7 个、外商投资 4 个,港、澳、台商投资 13 个;轻工业 161 个、重工业 219 个),固定资产原值 56.24 亿元,为 1990年的 2.62 倍,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43.35 亿元,其中地方工业(不含外资企业)完成22.84 亿元,占 52.7%;轻、重工业分别完成 9.11 亿元、34.24 亿元,占比为 21%、79%;实现销售收入 72.33 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213.28%,年递增 25.66%;利税总额 11.45亿元,比 1990 年增长 200.14%,年递增 24.5

14、8%。“九五”(19962000 年)时期,是荆门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1996 年,京山县、钟祥市划入荆门市管辖,荆门市域扩大,企业增多,总量增加,发展的潜力增大;企业改革由“放权让利,局部搞活”的政策性调控深化到“转机建制,体制创新,面向市场,整体搞活”的攻坚阶段,综合改革的难度加大。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办工业、办大工业”,抓住国内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内陆和长江经济开发带推移的机遇,围绕“两个转变”(即企业转换机制、政府转变职能),深化企业改革,着力调整结构,三年内(19982000 年)搞活市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体要求,域内工业历经了区域扩大后的市、县、区间磨合,突破了阻碍企业深化改革

15、的“产权封闭”禁区,实施了以整顿、关闭“五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剧变,减缓了原有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下滑的势头,稳步跨入二十一世纪。至 2000 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达到 19121 个(中央企业 7 个、省属企业 75 个、市属企业 19039 个;大型企业 13 个、中型企业 20个、小型企业 19088 个),其中改制为股份制的企业 1214 个,改制面 6.3%。19121 个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329 个(京山县 63 个、沙洋县 33 个、东宝区 25 个、沙洋农场20 个、五三农场 6 个、掇刀开发区 12

16、个、市直属 59 个),经公司制改造的企业 96 个(股份有限公司 28 个、有限责任公司 60 个、股份合作企业 8 个),其中经产权制度改革重组的 24 个(整体出售 7 个、有效资产剥离出售 11 个、分块出售 1 个、破产重组 2 个、国有股份转让 3 个);尚未进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 233 个(国有企业 135 个、集体企业 88 个、私营企业 9 个、港商经营企业 1 个),整体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变化,以公有制为主、其它所有制为辅的格局已开始显现。通过改制重组,全市已拥有企业集团 45 家,其中大型集团 13 家。湖北兴化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京山轻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先后在上海、深圳证交所上市,募集资金达20 多亿元。随着荆门掇刀开发区、京山县八里途开发区、钟祥市莫愁湖开发区和胡集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加大。当年新增“三资”企业 10 家,全市“三资”企业达到 138 个,注册资本 2.17 亿美元,年内直接利用市外境内资金 5.62 亿元,直接利用外资 1632 万美元。同年,3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