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及问题大汇总

上传人:r*** 文档编号:42478909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及问题大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追及问题大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追及问题大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追及问题大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追及问题大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及问题大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及问题大汇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问题汇总Matlab实验课结题报告老师: 王 爱 学 学生: 王 安 专业: 电 子 信 息 工 程 学号: 3 1 0 0 7 1 8 2 0 3 2012-1-31追击问题汇总专题研究摘要摘要: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 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有实践意义的一类习题,它往往涉 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 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 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 挖掘题文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 分析,确认两个物 体运动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在头脑

2、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 的图景.借助于 vt 图象来分析和求解往往可使解题过程简捷明 了. 现在又学 了 matlab,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来辅助我们的研究,使我们可以来深入 研究实际中的问题。关键词关键词: :追及问题、模型、matlab、化归、物理、lingo 软件目的及意义目的及意义: :美籍华人杨振林教授在比较中西方教育之后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传统的 教育方法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 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 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考试。 ” 面对“知识爆炸” ,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而不会 动手实践,这样的 学生是不能在

3、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的。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使 我们的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以知识接受为主 的学习方 式,开发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 了研究性学习进课堂。下面是我想到的一个课题。从小学到大学追及问题都是 个热门的问题。小学的 2 人直线追及问题,到高中物理中 2 人追及问题和多人 追及,最后在大学学了微积分后的空间追及问题(导弹追击) 。而现在在学了 matlab 后,可以用这个最好的数学实验室来建立追及模型。建立图形图象来直 观的表示追及问题解法。2一、一、2 2 个对象的追及问题个对象的追及问题课前知识补充课前知识补充1)追

4、上与追不上的临界条件)追上与追不上的临界条件 两物体(追与被追)的速度相等常是追上、追不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 界条件 2)常见的两类追及形式)常见的两类追及形式 (1)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 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与初始两者间距之和, 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距最小 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恰等于被追者位移与初始两者间距之和, 则刚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能再一次与追者相 遇,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2)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

5、匀速运动) 一定能追上,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间有最大距离 当追者位移等于被追者位移与初始两者间距之和时,后者追上前者即相 遇1 1、简单、简单 2 2 人直线追及问题人直线追及问题问题:问题:小王、小李同时从学校去公园,小王每小时行1km,小李有事晚出发,为了 能和小王同时到达,小李每小时用1.5km的速度前行,但小王先走了50公里时, 结果在离公园门口处被小李追上,求学校到公园的距离?模型假设:模型假设:人在追及时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即不影响其追及 每个人的保持速度一样,即匀速行走模型解答:模型解答:设时间为t,小王的速度为v1,小李的速度为v2,小王的行走距离为x1, 小李的行走举例为x

6、2. 解: x1=v1*t+50X2=v2*tMatlabMatlab建模建模3t=0:0.1:100; v1=1;v2=1.5; x1=v1.*t+50; x2=v2.*t; comet3(x,x2,t );2 2、复杂、复杂 2 2 人追及问题(饿狼追兔问题):人追及问题(饿狼追兔问题):题目: A、B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 车在前,其速度 vA10 m/s,B 车 在后,其速度 vB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 车在距 A 车 700 m 时才发现前方 有 A 车,这时 B 车立即刹车,但要经过 1 800 m B 车才能停止问 A 车若按原 速度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模

7、型假设:模型假设:人在追及时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即不影响其追及 A 的保持速度一样,即匀速行驶,B 为匀减速模型解答:模型解答:设设:设 A 速度为 v1,B 速度为 v2,B 的加速度为 a,时间为 t,A 的行驶路程为 x1,B 的行驶路程为 x2 解:因为 2as=v2 所以 a=2*1800/v22=0.25(m/s2) X1=v1*t X2=(v2-at)*t答:会撞上车答:会撞上车4MatlabMatlab 程序编写:程序编写:v1=10; v2=30; t=0:0.1:80; x1=v1.*t; x2=(v2-0.25.*t/2).*t; y=x1-x2+700; plot(t

8、,x1,t,x2,t,y);0102030405060708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时 时 t时 时 y二、二、3 3 人互追问题人互追问题题目:题目:在三角形 ABC 的 3 个顶点各有一个人。设在初始时刻时,3 人同时出发匀0t 速以 沿顺时针走向下一个人。如果他们始终对准下一个人为目标行进,最终v 结果会如何。作出各自的运动轨迹。模型假设:模型假设: 假设每个人的行走路线的切线都指向他所追及的人 人在追及时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即不影响其追及5 每个人的速度都一样模型解答:模型解答:该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实现。这需要将时间离散化。设时间间隔

9、为,t时刻表示时间 j.tjtMatlabMatlab 实现程序实现程序:%模拟运动 n=240; x=zeros(3,n); y=zeros(3,n); dt=0.05; %时间间隔 v=10; %速度x(1,1)=100; y(1,1)=0; %第 1 个人初始坐标 x(2,1)=0; y(2,1)=0; %第 2 个人初始坐标 x(3,1)=50; y(3,1)=50*sqrt(3); %第 3 个人初始坐标for i=2:nfor j=1:2d=sqrt(x(j+1,i-1)-x(j,i-1)2+(y(j+1,i-1)-y(j,i-1)2); %第 j+1 个人和第 j 个人距离cos

10、x=(x(j+1,i-1)-x(j,i-1)/d; %求 cos 值sinx=(y(j+1,i-1)-y(j,i-1)/d; %求 sin 值x(j,i)=x(j,i-1)+v*dt*cosx; %求新 x 坐标y(j,i)=y(j,i-1)+v*dt*sinx; %求新 y 坐标end %考虑第 1,2 人运动一步d=sqrt(x(1,i-1)-x(3,i-1)2+(y(1,i-1)-y(3,i-1)2); %第 3 个人和第 1 个人距离cosx=(x(1,i-1)-x(3,i-1)/d; %求 cos 值sinx=(y(1,i-1)-y(3,i-1)/d; %求 sin 值x(3,i)=

11、x(3,i-1)+v*dt*cosx; %求第 3 点新 x 坐标y(3,i)=y(3,i-1)+v*dt*sinx; %求第 3 点新 y 坐标 end %plot(x,y) for j=1:n plot(x(1,j),y(1,j),x(2,j),y(2,j),x(3,j),y(3,j) %作点图 hold on %保持每次作图,实现各次图行迭加 end 执行结果见图 16图 1 模拟结果图形010203040506070809010001020304050607080课外扩展(四人)课外扩展(四人) 方法同上方法同上例题:例题:如图 2.1,在正方形 ABCD 的四个顶点各有一个人。设在初

12、始时刻时,四0t 人同时出发匀速以 沿顺时针走向下一个人。如果他们始终对准下一个人为目v 标行进,最终结果会如何。作出各自的运动轨迹。模型假设:模型假设: 假设每个人的行走路线的切线都指向他所追及的人 人在追及时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即不影响其追及 每个人的保持速度一样,即匀速行走模型解答:模型解答:该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实现。这需要将时间离散化。设时间间隔为,t时刻表示时间 j.tjtMatlabMatlab 实现程序实现程序:7%模拟运动 n=240; x=zeros(4,n); y=zeros(4,n); dt=0.05; %时间间隔 v=10; %速度x(1,1)=100; y(1

13、,1)=0; %第 1 个人初始坐标 x(2,1)=0; y(2,1)=0; %第 2 个人初始坐标 x(3,1)=0; y(3,1)=100; %第 3 个人初始坐标 x(4,1)=100; y(4,1)=100; %第 4 个人初始坐标for i=2:nfor j=1:3d=sqrt(x(j+1,i-1)-x(j,i-1)2+(y(j+1,i-1)-y(j,i-1)2); %第 j+1 个人和第 j 个人距离cosx=(x(j+1,i-1)-x(j,i-1)/d; %求 cos 值sinx=(y(j+1,i-1)-y(j,i-1)/d; %求 sin 值x(j,i)=x(j,i-1)+v*

14、dt*cosx; %求新 x 坐标y(j,i)=y(j,i-1)+v*dt*sinx; %求新 y 坐标end %考虑第 1,2,3 人运动一步d=sqrt(x(1,i-1)-x(4,i-1)2+(y(1,i-1)-y(4,i-1)2); %第 4 个人和第 1 个人距离cosx=(x(1,i-1)-x(4,i-1)/d; %求 cos 值sinx=(y(1,i-1)-y(4,i-1)/d; %求 sin 值x(4,i)=x(4,i-1)+v*dt*cosx; %求第 4 点新 x 坐标y(4,i)=y(4,i-1)+v*dt*sinx; %求第 4 点新 y 坐标 end %plot(x,y) for j=1:n plot(x(1,j),y(1,j),x(2,j),y(2,j),x(3,j),y(3,j),x(4,j),y(4,j) %作点 图 hold on %保持每次作图,实现各次图行迭加 end 执行结果见图 2图 2 模拟结果图形801020304050607080901000102030405060708090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