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说课稿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47580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说课稿说课稿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王彩兰各位领导、给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领导、给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与液 体单元的第五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构建的。意 在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在 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初步掌握“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 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研究思路。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固体、液体的特性,以及固体、液体在水中有 沉有浮的

2、基础上展开的,是对水的进一步学习。 (二)教学内容 本课围绕“怎样才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了几组活动来 探究,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 第一个活动:探究使鸡蛋浮起来的方法,同时以小录像的形式介绍“死海” ,从 而感受增加水的密度可以使物体上浮; 第二个活动: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借此了解小船在水中占的空间越大, 承载的重量就越大,以及漂浮物都很轻的道理; 第三个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 最后安排了拓展应用:让渔网在水中“立”起来,这既是引导应用也是在开拓 学生视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想全面掌握一个知识,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3、。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 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里加盐、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 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尝试,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通过讨论,能够解释物体在水中上浮的原因。 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能够针对 实际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玩中学” “做中学”的探究乐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 学科学、爱科学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

4、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水里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 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说教法、学法说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意义建构 而获得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 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为此我 主要选择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先说教法 1、直观式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动口、动

5、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获得感受。 2、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 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再说说学法 大胆猜测与小心求证、亲身体验相结合。各个活动前的猜测,是学生对这一 现象的“元认知” ;实验求证时的亲身体验在修正或完善着他们的“元认知” , 使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实验验证与信息接受相结合。 “动手做”是科学课必不可少的,适当的信息补 充会使他们的知识更丰富,知识体系更完善。 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

6、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 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 作精神。【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材料有:水槽、 烧杯、生鸡蛋、盐、橡皮泥、泡沫塑料、硬币若干、小潜艇、实验记录表 学生自带材料有: 笔、抹布 【说教学程序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 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此我 设计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拓展应用”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为本课设计

7、了以下三个环节:(一)观察、激趣导入;(二)实验探究,寻求方法;(三)拓展应用,开拓 视野。具体阐述如下: (一)(一)观察、激趣导入观察、激趣导入 本着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已有的 知识经验及兴趣,我首先从学生身边的“鸡蛋”着手,以“将两个鸡蛋放入不 同的两杯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本课的导入,由于我为每一组准备的是一 个沉在水里的鸡蛋,学生猜测时受此影响,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学生的探究 积极性随即被调动起来。学生桌上的杯子、鸡蛋,是一个幌子,起一定的干扰 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操作的第一环节。从鸡蛋静态的“沉” ,到动态的“沉” 、 , 再到动态的“悬浮”

8、,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加强,跃跃一试的心理更加迫切。 (二)实验探究,寻求方法(二)实验探究,寻求方法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如下几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亲历使鸡蛋浮起来的过程,同时介绍“死海”实验中,学生在观察的同时需完成记录表的填写。教师进行行间巡视,同时根 据学生操作情况适当提示、指导,以使每组学生都能成功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过程,反思实验中的失误,得出结论:在水中 加入足够多的盐,并且使盐溶解,就能使鸡蛋(物体)浮起来。 然后通过提问:在一条江、河、湖或海里,如果有足够多的盐并且溶解了。人 在这样的水里会怎样呢?引出“死海” ,同时播放相关资料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9、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 来”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实验中由于方法不熟练, 有些孩子会小心翼翼的,以至现象不明显,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激 起他们继续攀登的信心。第二个活动: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猜测:橡皮泥下了水,会怎么样呢?引出探究任务:使橡皮泥浮 起来 然后,分组实验,探究方法,同时做好记录。实验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关 注实验进程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漂浮物都 很轻,漂浮物越大,装的东西越多;橡皮泥改变的形状越大,承载的重量就越 大。橡皮泥是一种特殊的材质。在这一操作中,我们借助它的特殊性,让学生自

10、主 选择借助漂浮物与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完成实验,当然也可以两者都进行实验。 不管是哪一个实验,都要引导学生分析、改进,直至成功。借助漂浮物时,要 让学生体味物体的摆放位置很重要;改变物体形状时,如实验失败,应启发学 生寻找错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成功者做的船,使学生在学习与借鉴中走向成 功。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知道了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 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又一方法。第三个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 潜艇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类事物。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 “小潜艇”的操作,孩 子们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进水、控水,在“小潜艇”充气后上浮的实验中, 体会着减

11、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道理。 首先,从生活中有关物体沉浮的例子的列举,引出潜水艇,同时播放潜水艇的 相关资料 然后,请小组长领取小潜艇进行实验验证:模拟潜水艇的沉与浮,教师适时进 行指导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同样多的水比空气重。潜水艇灌入空 气后,自身重量变轻,所以上浮;而排出空气灌入水后,自身重量变重,所以 下沉。 (三)拓展应用,开拓视野(三)拓展应用,开拓视野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对“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 法,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沉浮性质的应用,比 如:船、救生衣等;最后,引导思考: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

12、将鱼 群包围住,我们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通过引导讨论,使学生对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识是生活的提炼, 生活又是知识活生生的再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让渔网立起来,使我 们的所学有了检验,也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说教学板书说教学板书】 本课的板书是在学生进行实验总结时,列出的几种常见的方法。水中加盐、 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意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帮助 学生记忆。【教学体会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科学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 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让学生亲自去尝试,才能发展他 们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 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