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466579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上课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教学目的: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 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 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 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 ,

2、找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四首诗。 2、齐读这四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塞下曲六首(其一) 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 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 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凉州词 明确: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 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 儿。 塞下曲 明确: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将军正要率领骑 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

3、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明确: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 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三品析鉴赏: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1) 塞下曲六首(其一) 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讨论明确:“折柳” ,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 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 、 “宵”所表达的意象。讨论明确:一“晓”一“宵” ,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 关、英勇杀敌的可贵

4、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3) 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 作背景谈谈。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4) 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讨论明确: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 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 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5)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 哪儿?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

5、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 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明确:(1)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 异。(2)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 “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 理学角度分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

6、“河”与 “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 “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 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3)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 天高时,怎见得雁飞” ,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4)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春江水暖鸭先知” 、 “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 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3诵读积累。背诵默写。 四拓展延伸: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

7、现象吗?交流,补充:1 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 日暖众鸟皆嘤鸣。 (幻灯片投影)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 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2 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幻灯片投影)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 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

8、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 入此山中。 (幻灯片投影)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 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五小结: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 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 经验。气象物候专题 (一)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9、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二)探究练习 一、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

10、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 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 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 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 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 北逐步推进的。 二、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 ,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 。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 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 ,印度洋地震海 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 。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 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