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脚本--小学数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6227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脚本--小学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例脚本--小学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例脚本--小学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课例脚本--小学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课例脚本--小学数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例脚本--小学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脚本--小学数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第一篇 如何做课例研究如何做课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引言引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对课例研究的理解?(三年前)1.教研组一起对一节课和一类课进行研究的方式;2.对某一内容或一个主题的教学进行分析、研究;3.关于对一节课全过程进行的研究三年后的今天,对课例研究的理解?1.教师团队在专家引领下,以课例为载体,围绕着某个主题深度剖析进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某一类问题;2.课例研究的途径即“三次备课两轮打磨” 。是教师在常态课研究中不断尝试、修改、反思,以求达到适合学生理解、体现数学知识本质的过程。课例研究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带来怎样的变化?聚焦问题:聚焦问题:一、2011-2012

2、年课例研究简单回顾二、2013 年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思考三、我们的收获和体会一、一、2011-20122011-2012 年课例研究简单回顾年课例研究简单回顾1.课例和课例研究“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课例研究”是一个 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 “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规范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一般来说,课例由四个要素构成:背景与主题(研究问

3、题和为何研究它的原因) ;情境与描述(教学中的原始关键片段或撰写者的叙事描述) ;问题与讨论(授课思路和过程背后的观点争鸣) ;诠释与研究(揭示理念或者总结概括主要观点,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研究结果推广和上升到一类课,涉及到学科教学和学习理论探讨以及对该学科的本体性认识和理解。 背景与主题:基于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例研究,磨课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一以贯之的;情景与描述:好的“课例研究”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帮助老师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与成果;问题与讨论:课例研究所倡导的是不同于高校以理论建构为目的的研究,而是强调

4、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理论以及如何对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概括和提炼的“中介”研究;诠释与研究:“课例研究”基于学校课堂教学场域;“课例研究”基于反思性实践;“课例研究”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我们的课例打磨历程: 2011 年我们打磨了 5 个课例2012 年我们打磨了 4 个课例2011 年我们打磨了 5 个课例:课例研究 1:两位数乘两位数(姚宗岭名师工作室)计算教学中如何使算理和算法有效结合课例研究 2:比较图形的面积(孙颖名师工作室)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课例研究 3:相遇问题(魏瑞霞工作室)如何构建“应用问题”

5、的数学模型课例研究 4:分数的意义(赵国防名师工作室)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课例研究 5: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李玲名师工作室)让“数学好玩”聚焦“认知冲突”教学策略2011 年的课例涉及了数概念的建立、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数学好玩、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建模。这里既体现了我们常说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核心理念: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而是一门好玩的学科。在 2011 年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继续运用课例打磨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全省小学数学 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实现

6、校本教研的规范化、常态化,比较熟练地运用了 “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校本教研模式,提升数学学科校本教研质量。 2012 年我们打磨了 4 个课例: 山东省小学数学远程研修以学习和践行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为重点,分别以估算和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作为主题,而且 兼顾了学段,体现了阶段性。打磨了四个课例,具体内容如下:2012 年课例研究课例研究 6:用字母表示数(济南市友谊小学数学组) 如何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课例研究 7:方程的意义(青岛四方实验小学数学组)如何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课例研究 8:万以内加减法(济南天桥师范路小学数学组)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低

7、学段课例研究 9:估算(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小学数学组)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高学段每个课例又分为四个模块:计划制定、课例打磨、问题追踪和专家评点。课例研究能够反映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它不是对一节成形课的简单呈现,而是把这节课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多角度的诠释和深刻的剖析,突出了研究过程中理念的“变化” 、核心概念理解的“突破” 、教学策略不断调整的“超越”!以体验式、参与式为主旋律,让教师们在深刻的体验中获得专业成长,记录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历程。9 个课例研究能够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它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简单呈现,而是对一节好课的发生与发展的进行了完完整整的剖析与呈现,同时突出了“变化

8、” ,以体验式、参与式为主旋律,让教师们在深刻的体验中获得专业成长,在实践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这是教师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的记录。“课例研究” 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全过程。课例研究是通过教师集体对研究课进行设计、观察和反思的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在国内,研究者认为“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课例

9、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实录,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 “课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课例研究” 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围绕问题的解决;是同伴互助形式,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 “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专业日常生活的舞台,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表演者,更是评价者。“课例研究”基于学校课堂教学场域;“课例研究”基于反思性实践;“课例研究”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好的“课例研究”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帮助老师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

10、享经验与成果。课例研究基本途径和一般流程基本途径总上所述,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为:总上所述,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为: 选取主题; 设计教案; 教学观课; 集体反思; 总结分享。 课例研究的目的课例研究的目的 改进教学,发展自我 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课例研究也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重新审视与重新建构的过程。课例研究是基于日常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基于专题。课例研究立足于确定的专题统领研究活动;二是持续研究。课例研究紧 扣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跟踪研究,而后续的研究则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结论和观点;三 是见证效果。课例研究围绕问题解决达到改进实践的效果。四是形成成果。课

11、例研究要 梳理研究的过程,提炼结论与观点,最后形成研究报告。 通过“课例研究” ,教师构建和分享他们的智慧和知识,他们为学生创造值得记忆 的学习经历,相互之间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课例研究”的核心活动是教师协同致力 于“研究课” ,这种“课”称之为“研究课” ,是因为其目的在于反观教师的教学实践。二、二、20132013 年课例研究案例分析年课例研究案例分析2013 年的课例开发既是在 2010-2012 已经成功开发 9 个课例基础上的继续,更将 秉承 2011-2015 年整体计划的总体布局和山东省已有的战略设计,成为以后常态化研修 时超市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例开发将通过骨干教师

12、高级研修班指导学员进行,根据总体规划,开发的课例 将涉及 2 个专题的 6 个课例研究。2 个专题:专题一是如何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应 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题,专题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共有 6 个课例研 究。 第一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三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四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第五组:圆的认识 第六组:乘法分配律第一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了解本专题学习目标。 (1)如何根据课标(2011 年版)要求,确立主题,选择课题。 (2)如何正确认识“直观策略”和“发现、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 。 运用直观策略,提高学生发

13、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问题所涉及到的两个 方面,都基于对 2011 版课标的认识与思考。一是直观策略,新课标中的十个核心概念, 几何直观就是其中的一个。二是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新课标强调,对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来说,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沟通课 标强调的这两个方面,把直观策略有效的运用到解决问题教学中,将问题聚焦到借助直 观手段,将数量关系直观化,实现对数量关系的深层理解,以此提高学生发现、提出、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经历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学会一以贯之追踪问题,提高教师群体研究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深

14、入领会课标中对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要求,进一步探讨如何 在图形认识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探究, 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领悟学习研究图形知识 的一般方法。 2.了解本专题研讨的问题:如何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如何 在图形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整个研究过程力求突破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 直观模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建立空间表象。二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想象和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15、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空 间观念。三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放大和升华数学文化, 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第四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1.了解本专题学习目标: (1)引导研究低年级教学中,如何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以此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执教能力。 (2)引导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有效开展 数学活动,把解决问题的课堂达成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共鸣的 的生动课堂。 2.了解本专题研讨的问题和本专题学习任务。 研究问题:1.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有哪些有效的数

16、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多 种感官的参与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丰富经验。 2.如何把解决问题的课堂变成思维活 跃、数学味浓,也就是如何达成生动、深刻、学生喜欢的课堂。 第五组:圆的认识 1.了解本专题学习目标:(1)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研究几何概念内容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 提出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 修订版)中明确提出了“四能”的要求,即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借助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了解本专题研讨的问题和学习任务; 3.观看和阅读相关资源,参与问题研讨,提出问题和发表评论。 (二)研究问题: 1.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如何关注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第六组:乘法分配律 (一)目标任务: 群组成员理解课例打磨内涵,经历同课异构式课例研究过程,创新教研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