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6221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21 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 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 ,获得美的享 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完成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2、 引导学

2、生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品味文 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理解作者流 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 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 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 (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

3、如。 ” (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 (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 (清?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仅用 114 字便 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 此文,可谓美不胜收。二、作者及文体简介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 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 也不乏优秀作品, 与朱元

4、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 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 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 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 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同学评价)(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a. 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 字上。 b. 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

5、, 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 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 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3、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 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课件出示):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

6、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读懂课文 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 但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 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 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们。 (1)、学生分组活动后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片,点拨释疑。 5根据图片,试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课文

7、的主旨。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 高鉴赏水平。 3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一、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与朱元思书 ,知道这是一篇描写山水 的小品文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 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

8、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奇山异水 分写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 相应的句子。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

9、,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 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 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 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以激起读者 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 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1、富春江水的“异”表

10、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 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 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 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 ,作者不是空 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 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

11、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视觉山峰、树木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 百成峰。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 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 “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 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

12、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 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 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 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 乐、祥和的世界。 ) 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 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

13、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 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 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 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 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 2:“急湍甚箭,

14、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 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 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仅从侧面衬 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 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 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 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 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解答辅助:比较下列两组景与本文景的异同 (1)气蒸云梦

15、泽,波撼岳阳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 。 解析:“蒸”表示洞庭湖面积之大, “撼”表明波涛气势之盛,此景带给作 者的是想要有所作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思想;“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带来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鸟向檐 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示的是神仙般悠闲的生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带给人的是宁静、安详,是闲居山林的归隐之意。 所以,不同的景所触发的人的情感是不同的,而不同心境的人面对同一 景亦会生发不同的情。吴均仕途失意,更有当时的环境作背景,面对此景自 然

16、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这几句 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 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产生了归隐之意。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 消极遁世呢? 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 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 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 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 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 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 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