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46217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特点与表现香港贸易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贸易中的本地产品出口更多地转向转口贸易,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转口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达到创纪录的 81%,是香港贸易的主导模式,其后逐步下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外移,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跌势加剧,九十年代初只占%,2002年首九个月更跌至%,转口贸易比重则从七十年代的不足两成上升至 2002 年首九个月的%。从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可以看到:第一,本地产品出口不仅是比重下降,而且还出现总量收缩。2001 年本地产品出口总值比最高峰的 1992 年大幅减少%,倒退到八十年代

2、中的水平,这使得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给香港的劳工市场带来巨大压力,成为近几年失业率急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本地产品出口转向转口贸易并非简单的结构调整,而是伴随着整体出口水平的扩张和提升以及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转口相当于香港 GDP 的比重从 1978 年只有%增加到 2001 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第三,转口功能的加强是生产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贸易活动范围扩展的结果。2001 年香港转口贸易总值中超过 80%的货品与中国内地有关,其中约 70%为加工贸易。没有加工贸易生产活动范围的北移和扩张,就不会有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近几年香港转口贸易增长放缓,也与本港在内地特别是珠

3、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贸易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转口贸易转向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增长放缓,离岸贸易迅速崛起。所谓离岸贸易是指香港从事的无须途经本港的对外贸易活动,它和转口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有关货品是从货源地直接运往目的地,没有在香港清关。长期以来,并没有把离岸贸易列入外贸统计范围,而是作为服务输出计算这类贸易活动的服务增加值,并列入“有关贸易的服务”项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统计离岸贸易,并列出 1999 和 2000 年两个年度的统计数字。尽管如此,由于“有关贸易的服务”超过八成是离岸贸易,我们仍可从该项目的表现去分析离岸贸易的发展变化。1996-2000 年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只

4、增加%,但“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却每年劲升%,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与传统贸易业增加值的比率从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据香港贸发局的统计数字,1997 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 1 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2000 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三年间离岸贸易额年均增加%,也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的升幅。离岸贸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广东省以外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制造的加快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内地贸易支援服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结果。根据调查,大多数的贸易改在离岸进行主要是为了节省运费,或应客户要求从内地直接付运。但迄今为止离岸贸

5、易处理的货品仍以中低档次的大宗产品为主,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珠宝和钟表等则仍主要通过香港转口。贸易转型的第三个特点是加工贸易转向非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贸易比重上升。据政府统计,1999-2001 年间香港和内地贸易总额平均每年上升%,其中涉及外发加工的贸易额只增长%,非加工贸易却劲升%,加工贸易比重由%降至%,平均每年下降约两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内地贸易额只增长%,其中加工贸易更下跌%,非加工贸易却急升%。非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包括内地企业货品通过香港转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在内地设立生产基地及直接采购再通过香港出口数量继续上升、香港在内地投资重点转向基础设

6、施和服务业令加工贸易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加工贸易货品更多地改为离岸付运等等。由于 20 年来转口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加工贸易,因而近几年加工贸易增长放缓也就成了影响香港外贸表现的“诱因”。从理论上讲,非加工贸易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香港的贸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几年香港与内地的非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与内地进出口贸易升幅相差不大,说明香港作为贸易纯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计的那样出现大幅下降,影响香港本地贸易增长的反而是过去带动香港经济起飞的加工贸易。效应与影响贸易转型既有正面的扩张效应,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作用。从正面效应看,一是贸易转型的结果使香港贸易形式更趋多元化。包括本地产品出口、离岸贸易、加工贸易和非加工

7、贸易在内的各种贸易形式层出不穷,形成传统贸易与离岸贸易、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并驾齐驱的局面。贸易形态的发展,特别是离岸贸易的崛起,拓宽了香港贸易中心的市场腹地,使香港贸易公司可以不同贸易模式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升香港的贸易功能,扩充香港贸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20 年来香港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转口贸易的发展,使香港外贸总量在全球的排名从 1980 年的第 21位大幅提高到 1997 年的第 8 位。近几年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离岸贸易并没有计入贸易统计当中,若加入离岸贸易数字,香港的排名将大大超前。三是贸易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过

8、去 20 年转口贸易的发展使进出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龙头行业,进出口贸易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80 年代初的 10%左右提高到 2000年的 18%。近几年离岸贸易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香港贸易服务的快速增长。据政府统计,1980-1995 年间有关贸易的服务占 GDP 的比重一直维持在 5%左右,2000 年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充分反映离岸贸易加快崛起的现实。若加上同期进出口贸易业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贸易及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从 1980 年%提高到 2000 年%。即贸易转型从总体上看不但没有影响外贸在香港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反而不断强化这一地位。1980-1995 年期

9、间以转口贸易为主体的进出口贸易至少带动香港 GDP 每年增长个百分点,占同期 GDP 平均升幅的两成左右。1996-2000 年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增量占同期 GDP 增量的 24%,超过进出口贸易业的 22%和金融业的 21%,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由此可见,20 年来贸易转型产生的巨大扩张效应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经济发展,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贸易转型和发展,就不会有香港今天的贸易中心地位和在困难中仍有亮点的经济表现,近几年香港的经济问题也许会更大和更严重。但也要看到,贸易转型对香港仍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是香港传统贸易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90

10、 年代初香港和内地贸易额占外贸总值的比重曾接近50%,其后逐步下降,近几年跌势加剧,比重从 1997 年的44%急降至 2001 年的 31%,2002 年 1-8 月又进一步跌至 28%,反映越来越多的内地货物通过香港以外的其他各种途径直接运往世界各地。其次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各种贸易形式对本地经济的贡献相差甚大,贸易形态从高附加值转向低附加值,必会影响本地经济表现。以离岸贸易为例,1997-2000 年香港离岸贸易增加约 4000 亿元,这些货物若全部经由香港转口,香港经济增长率每年平均可提升 1 个百分点。即如果香港转口贸易更多地采用外地付运方式,相对减少对香港贸易服务的依赖,最终会

11、降低本地经济增长率。与此同时,各种贸易形式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不一样:本地产品出口至少可惠及本地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业和贸易支援服务业,因而对经济的影响面最广,对消费和投资的带动作用也最大;转口贸易只惠及进出口贸易业和贸易支援服务业,其影响面和带动作用要小于本地出口;离岸贸易仅惠及部分贸易支援服务行业,其影响面和带动作用也最小。再次是对各有关行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香港贸发局调查,中国产品直接付运或转运安排地点差别甚大,影响最大的运输行业,由香港安排的占不足两成;其他分别是测试和证明、仲裁和保险,由香港安排的比例占 40%-68%不等;影响最小是贸易融资,仍有超过 8 成在香港进行。最

12、后是对本地就业的影响。贸易转型对本地就业的影响极大,20 年来随着本地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外移,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由过去百万大军减至目前不足 30 万人,即使加上贸易支援服务行业的全部就业人口,也仍低于高峰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1997-2000 年香港离岸贸易增加 4000 亿元,这些贸易若以转口形式进行,仅本地运输行业就可增加约 3 万个就业机会。趋势与前景香港贸易转型的前景取决于如下几项影响因素:一是珠三角贸易支援服务的发展。珠三角贸易支援服务特别是港口群的崛起和发展是近几年香港贸易转型加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随着贸易支援服务的进一步改善,珠三角对香港贸易支持服务的依赖将会相对减少,香港贸易转

13、型也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转口贸易将更多地转向离岸贸易。以货柜运输为例,九十年代中以前,珠三角货柜经香港出口比重高达 90%,去年已降至 70%左右,估计到 2010 年将进一步降至 50%左右。二是中国入世和市场开放效应。加入 WTO 后随着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内地进出口贸易将进一步扩张,预计今后 10 年将以平均每年 10%的速度增长。到 2010 年,内地进出口贸易总量将由 2002 年 6000 亿美元增加到 12000 亿美元。水涨船高,香港和内地的贸易量也会随着增加。与此同时,外商将直接进入内地搞分销和采购,香港贸易公司也将更多地进入内地并从内地直接出口,这将进一步推动香港的贸易转型

14、及促进离岸贸易的发展。三是香港物流发展政策。香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2000 年施政报告把发展物流业列为重要政策,并设立了专责机构加以推动,2002 年财政预算案把物流业列为未来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加上最近政府进一步开放第 5 航权,这些都为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也要看到,香港发展物流业起步慢、成本高、缺乏经验和优惠及人才不足,且面对邻近地区的激烈竞争。新加坡物流发展比香港要早 10 年,现在已是亚太区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珠三角的物流发展规划十分庞大且超前,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都把物流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珠三角物业的崛起一方面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但另

15、一方面也在贸易支援服务领域给香港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从上述各项影响因素可以看出,香港未来 10 年贸易转型的主要趋势:一是贸易转型将进一步加速。本地产品出口比重和总量都将继续下跌,转口贸易只能维持大约 5%的低速增长,离岸贸易则可望保持 10%左右的高速增长。二是离岸贸易将成为贸易发展的主力。2000 年离岸贸易总量已开始超过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增加值约占转口贸易增加值的四成,预计到 2010 年离岸贸易增加值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七成左右,到 2020 年离岸贸易增加值将会超过转口贸易,成为香港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三是加工贸易的重要性将逐渐下降,非加工贸易将继续成为香港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动力。预计到

16、 2010 年,加工贸易占香港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将从去年的%降至 50%以下,非加工贸易将成为香港传统贸易中的主流形式。从总的来说,未来香港传统贸易的重要性将逐步下降,离岸贸易模式将更为重要,香港将从一个转口贸易中心逐步转变成为一个集多种贸易模式为一体的贸易运营和控制中心。香港贸易转型的前景最终取决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不仅可以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且可以确保香港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合适定位,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目前香港经济正处在最艰难的调整阶段,香港需要更好地把握机会,主动出击,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 WTO 提供的机会,进一步加强物流基建,降低物流成本;采取鼓励投资物流政策,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公司到香港发展;加强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物流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争取把香港进一步发展成为亚太区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要特别注意因应离岸贸易的兴起,采取具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只要现代物流能得到更大发展,香港的贸易转型和发展就会有更好的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