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中的取舍)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447777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中的取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中的取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中的取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中的取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中的取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中的取舍南京市中医院潘文奎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这已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做法,其形式多种多样。辨病与辨证是两 种医学理论对疾病的不同认识,因此在结合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两者基本一致或相互矛盾的 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其结合中的取舍又各有其不同。在辨病和辨证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基本一致,往往两者都反映了该 病例的主要病理改变,因此在指导临床的治疗中,就可密切结合两者的理论,取长补短,抓 住重点,往往能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如肺炎病人,我们通过 141 例的临床分析,发现其 中 92.3%属于中医肺经热盛的证候,在治疗上,西医运用抗菌素消炎,中医则用银翘散、麻 杏石甘汤等清

2、肺热,经实验研究,这些清热药物大部分有消炎杀菌作用。可见两者理论基本 一致,虽分别采用西药、中药或中西药物综合治疗,都可取得良好疗效。在辨病和辨证不相一致的情况下,有时两者对疾病的认识完全相反,在治疗法则和具体 措施上可完全对立,这时如何将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是值得研究和推敲的问题,因为我们 决不能盲目地取舍,而必须认真地做好“病” 、 “证”的对立统一工作,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我们大体的做法是:一、在辨病诊断为主时,应抓住主要型别的治则用药。在西医辨病诊断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中西医结合形式。但一 个病究竟应分成哪几个型或证,各家见解不一,即使有了分型也不能机械地死搬硬

3、套。毛主 席教导我们:“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 盾” 。在临床各病的分型统计中,不论用八纲分型,用脏腑分型,其中常有一型占主导地位, 为全病例的大多数。如对慢性气管炎的分型研究中,不论是四型或六型分类法,虚寒型(寒 痰型)总是占大部分,1972 年至 1975 年我院治疗的慢性气管炎病人中,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65.5%、77.8%、69.3%、72.8%。可见在慢性气管炎的病人中,西医虽认为是炎症,中医却认 为是肺虚、寒痰为主。抓住这一情况,必须选用具有温肺散寒、补虚益气、化痰平喘止咳作 用的药物,我们曾选用以棉花根为主的药物,如复方棉花根克咳宁(由

4、棉花根、麻黄、 白毛夏枯草、佛耳草组成)予以普遍治疗,取得了 74.3%有效、32.8%显效的效果。实践证明, 抓住主要型别的治则用药,一般会有较好效果的。但以主要型别的治则用药治疗,仅是求得了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的统一,并不等于能统治 所有病例,因此,我们决不能拘泥于此而演变成一病一方的机械的格局,还必须结合具体病 例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型或对症加减的办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二、注意在疾病全过程中各阶段证型的变化。在疾病的全过程中,症情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症情变化,则中医的“证”也就随 之而异,我们在辨病与辨证时,必须注意到证情的变化,在治疗时,也必须因人、因时、因 证之不同而变换治则和用药。

5、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初步摸索到某些病种的不同阶段 证型的变化。如中风病,我们观察到其全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初起卒中时,尤其是脑 溢血者,往往以肝阳夹痰上扰清窍为主;神志清 醒后,往往以口眼斜、半身不遂之脉络 痹阻为主要表现;若久延不愈,则可转入肝肾阴亏之第三阶段。因此,在治疗时,初期应以 清肝息风、化痰开窍、通腑泄浊之中药配合西医脱水、降压、防止感染等措施,使之尽快脱 险清醒;偏瘫期则以活血通络之中药为主,并可配合针灸、脑超声波冲击治疗等措施;后期以地黄饮子为主,滋肾养肝,并辅以通窍活络之品。针对病情的各种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治 则,即可有效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又如小儿肺炎,在急性期

6、多为痰热壅肺证型,经用抗 菌素可有效地控制感染,使发热迅速消退,但其中有部分病儿热退咳平后,肺部之湿性罗音 却持续存在,此时,西医辨病认为肺炎未愈,但继续使用抗菌素往往并无效果;而中医辨证 则认为已非痰热蕴肺之证,而为病后肺气未复,通调水道失司之故,采用通阳利湿之药,即 可促使湿罗音消失,病情向愈。可见,我们把病全过程的统一性和各阶段证的特殊性结合起 来考虑,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考虑病的各阶段证候变化时,不能只注意临床证的变化,而忽视病的整体。如我院 用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活动期湿热偏盛型的患者,效果良好,一般 57 天就 可使发热、汗出、关节红肿等湿热证象消退,如从辨证施治考虑,此时

7、必须更方换药。但往 往停用越婢加术汤,即出现体温反跳现象,诸症丛起,经检查发现此时血沉尚未满意下降, 从病的观点来看,风湿活动尚未控制,治疗尚不彻底。因此,我们在这阶段舍证从病,效不 更方,再用 1 周以巩固疗效,使风湿活动得以完全控制后,再改方换药予以调理。从以上治疗结果可见,在注意到疾病的全过程时,必须抓住各个不同阶段的证,针对不 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处理,才能收到予期的效果;在观察到各阶段证的不同时,又 注意到病的一致性,有机结合,收效更著。三、以辨证立法为主时,应考虑各病种病理的不同改变。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立法用方常有“同病异治” 、 “异病同治” ,此 处所指

8、的病,虽指的是中医病名,如今也沿用于西医的病名诊断,尽管西医诊断各种病种有 其不同的病原和病理变化,但有不少病却有中医同一证候表现,因此辨证立法时常是同一治 则。如中风、冠心病、脉管炎、痛经等病,我们均以活血化瘀治则为主,但用药并非千篇一 律,而根据其不同病理,予以不同配伍,中风证佐以平肝化痰,冠心病辅以通阳泄浊,脉管 炎加用温经通络,痛经病配合疏肝理气,这都是以证为主、以病为辅,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 事例。又如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我们辨其主证为肝肾不足、精血不充、目失所养,故以补 益肝肾、养血明目之“明珠饮”(我院协定处方)主治,而又不拘泥于此一病一方,还根据眼 底不同的病理改变,分别加药进

9、治,如黄斑区有水肿者,加入车前、泽泻、茯苓、赤小豆等 利水渗湿之品;黄斑区有渗出物及陈旧性病灶者,增入丹参、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之药; 水肿、渗出物均有者,二组药物同时并用,以此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经治 107 例、140 只患眼,取得了患眼 98.58%有效、85.26%痊愈的良好效果。在以辨证为主时,结合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伴随症状的不同,方药随病、随症而出入,这 样既可提高疗效,又不会陷入一病固定几证,一证固定一方,一方固定几味药的“套方”习 俗。四、以临床疗效为准则,舍病从证或舍证从病。舍病从证或舍证从病这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者对疾病认识完全不同时所采取的措施。 在辨病和辨证相互矛盾的

10、情况下,如何结合,又如何取舍呢?毛主席教导我们“判定认识或 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 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是靠实践,并广泛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教训,才 能恰到好处地做好结合和取舍工作。如治疗肠梗阻病,以往西医有主张使肠腔休息的,而 中医以“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采用通腑攻下法,两者指导思想完全相反。在处理这种矛盾 方面,天津南开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运用中医攻下法,以大承气汤治疗肠梗 阻取得很好疗效。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肠梗阻均可以“舍病从证” ,该院总结分析了 180 例, 将肠梗阻按其病理性质划分成中药治疗的非

11、适应证、相对适应证及最宜适应证,这就更全面 地为中西医结合工作中病证取舍提供了范例。又如慢性肾炎肾变期的患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阳衰、阳虚水泛,但迭用补益脾肾、温 阳利水的中药疗效不显。我院曾对 80 例慢性肾炎的中医治则进行了疗效分析,发现健脾利 水法的有效率仅 14.6%,而宣肺利湿、益肾固涩法的有效率却高达 80.0%和 70.0%,因此, 我们对某些非“风水”证的慢性肾炎浮肿病例舍证从病,以宣肺利湿法进治,达到了消肿的 目的。所以,我们认为在辨病与辨证相矛盾的情况下,其中某一种情况仅是对当时疾病表面现 象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地抓住其本质,而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更接近疾病的本质,我们既不能 过分

12、强调辨证,也不能刻板地局限于疾病的诊断,应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疾病,透过现象看本 质,真正捉住主要矛盾,那么,舍证从病还是舍病从证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五、关于“无病”从证及“无证”从病。病的诊断和证的辨别都沅于具体病人的体质、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等方面,在某些情 况下,病人虽已罹病,但“无”证可辨或“无”病能明确诊断,因而,在中西医结合中出现 了所谓无病从证、无证从病的诊疗形式。此所谓之“无”并非真正的“无” ,只是根据目前的诊疗技术所取得的客观依据尚不足 以明确诊断或明显地形成一证候,但还是有某些迹象可作有关病种诊断的线索或证候归类的。 如在从事汞作业或接触汞试验的工人、教员中,有部分同志虽未

13、达到汞中毒的严重程度,临 床无明显症状,但其已有汞吸收存在,尿汞测定已超过正常含汞量,此时中医辨证确“无证” 可辨,但我们分析了 38 例汞吸收病人的临床症状后,发现其中大部分患者具有肝肾不足或 阴虚肝旺的表现,仅少数患者无阴虚之迹象,结合“水银阴毒之物,人体沉著下焦,肝肾受 损”的特点及病人尿汞升高的结果,我们认为尚未见阴虚证象者是因为汞毒入体尚未酿成正 虚之候,治疗时当以解毒驱汞为主要法则,面对已有肝肾阴虚的病人,则即要驱汞解毒,又 要养阴和营。对前组的治疗可以说是无证从病施治,但实际上是寓有中医辨证立法的内容。无病从证、无证从病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形式,但我们决不能满足以从证或从病,而

14、必须进一步明确诊断,明辨证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在结合中取 长补短,正确取舍,有机结合,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出它的规律性,提出新 的理论、新的治疗法则和新的组方用药,这就有利于创造新医学新药学。但中西医结合的内 容还很多,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辨病与辨证的结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有关中西医基础理论的 研究,使之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学说,再通过临床检验、纠正、补充、完善。 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遵循周总理的谆谆教导,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 导下,努力实践,不断总结,毛主席的创造新医学新药学的伟大理想一定能在本世纪内实现。(本文发表在 1978 年 2 期第 41 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