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44676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网络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创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网络交际方式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地扩大。在文化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中,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必须加强自身文化载体上的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

2、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从而在网络中牢牢地把握主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的控制权、领导权和主导权。1 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文化载体的“题中之义”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必然内在地诉求于对其文化载体的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文化载体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逻辑起点。而要充分地理解两者的联系,首要的一点是把握它们各自的“题中之义”。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介体与环体二维度目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众多,主要观点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宣传的理论和传播

3、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些概念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维度(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媒介)进行阐释,但却忽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维度,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如何发展、创新的角度进行论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维度的忽视往往导致了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偏重于“形式”的丰富而轻视“理念”的革新。这无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末倒置”(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应该服务于教育理念的达成,而不应该倒置过来)。因此,正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在谈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4、时,必须注意介体维度以及环体维度的统一,即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的刺激下必然拓展出新的教育网络阵地、形式以及手段,同时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又会促进教育理念、方法的全面改革。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的内涵及其特征所谓文化载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意思,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已达到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而文化之所以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结构。刘莉教授指出,文化从层次上讲可以划分为三层:有形层、

5、制度层以及观念层。其中观念层是“人们如何来认识、处理自己与所处的社会的关系的一套隐形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道德情操、阶级意识、民族精神”。正是由于文化这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与灵魂”的多层次的体系结构,文化载体具有了形式多样性、对人影响的全面性以及影响方式的渗透性的特征。在网络环境的多元文化态势下,这些特征在文化间的碰撞、冲击、融合中得以呈现和放大。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文化载体的这些特征,通过文化的“美丽外衣”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撒播,削弱和消解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同。因此,要破除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迷惑,增强大学生群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

6、认同,达到使他们自觉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其必然诉求于对其文化载体的建设。也只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才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现实困境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从理论上必然要求其文化载体的建设。但现实上,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有一些地方尚没准备充分或估计不足,造成了在文化载体的建设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

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文化载体在内容和目标上偏离大学生群体的个体需要。大学生群体既与尚未建立起一套思想政治品德体系结构而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传统权威(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的观点学生群体不同,也与其他成人群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价值规范不同,其社会角色刚好处于两者的中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正处于从不牢固到稳固的“塑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群体可能在多元文化及其价值选择中巩固原有的主流思想品德政治结构,也有可能抛弃对我国主流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腐化为只懂享乐、消费的个体。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取得他们的自觉认同。目前,高

8、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建设在内容上高喊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落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空洞口号,片面地强调主流文化的政治权威,而没有将这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精华真正地转变为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发展所需的“精神食粮”。因而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第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发展的估计不足,造成了文化载体的网络交流方式严重滞后和投入不足。1994 年中国开始接入互联网,同年,国内许多大学迅速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十几年过去了,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网络交流方式日新月异的发展,从 BBS、QQ 发展到时下大学生

9、群体喜爱的微博(Microblog)。但某些高校并没有根据这些网络平台的发展而更新自身的网络交流方式,还是停留于比较“落伍”的网络交流平台。有些高校虽然发展了这些平台,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已经“荒废多时”,没有起到文化载体交流传播的作用。除了上述两方面之外,多元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碰撞与冲突更加地激烈,大学生群体在文化选择上一方面表现为困惑彷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缺乏对目标及达成方式的思考和自信,从而带来价值观选择中的冲突与悖论。这些问题暴露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中存有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3

10、 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策略文化载体的建设实质上是文化体系结构的合理优化过程,笔者借鉴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运行轨迹”,即从文化知识的生产、传播以及认同机制三大方面的建设和优化来解决在建设文化载体中出现的低效性问题。31 崇内容之“真”在文化知识的生产上,有机知识分子要凸显和深挖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的形成,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关于价值实现依赖于对真理的揭示和遵循,正确价值认识的确立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的这一经验逐渐形成、演化为人们的一种

11、认识逻辑或思想发展的规律:“只有当人们接受了、认同了相关真理时,人们才有可能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认识。 ”这种“价值知识”依赖于“事实知识”的规律在本质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在要求:只有符合真理的文化知识,才能够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只有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才可能被个体所接受和认同。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文化载体的“真”并不是空喊几下口号,而是有其严格的衡量标准:这种文化能否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乃至解决现实的问题。目前高校乃至政府机关都纷纷利用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如 BBS、QQ 群、博客和微博等来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宣传教育,但可惜的是它们并没有更深地去挖掘这种文化载体的科学性和合

12、理性,降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32 尚形式之“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群体作为最有朝气、最富有时代气息、最喜爱潮流的年轻一代,都有着对“美”的非一般追求。如果仅片面强调内容“真”而不注意形式的“美”,就犹如忠言虽“好”但“逆耳”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恐怕要大打的折扣。因此,在文化载体传播的“美”,一方面,在网络交流中不要总用一种教育语气而是以亲和平等的方式拉近与大学生群体的距离,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的文化可以进行适当的耐心解释。

13、另一方面,要注意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利用 QQ、博客、微博等时下大学生群体流行的网络方式进行交流,尽量用生动活泼的图片或者美妙动听的音频来替代纷繁复杂的抽象文字表达。让学生敢于交流、勇于交流以及乐于交流。让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探讨的氛围中领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对其产生自觉的认同。33 促认同之“善”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自觉认同历经三大阶段:“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内化阶段),再把一定的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行为(外化阶段),然后再接受一定社会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教育阶段),最终结果是使受教育者知行统一,形成一定社会可期

14、望的思想政治品德。 ”这意味着认同行为的完成不仅是指对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及价值的认同,而且还包括了将这种内在要求转化成外在真实的行动,并且在不断的教育中完善与修正这种行动。这种行动向着社会的一定要求和规范的方向不断前进,闪烁出一种“善性”光芒。促使“教育者所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否定运动”的发生,除了在文化载体建设内容上强调内容之“真”外,还必须在文化载体的核心层中积极谱写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图谱,为大学生群体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激励大学生将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价值的自觉认同转化为巨大的动力,为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而奋斗终身。自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十多年发展过程,从强调“内容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到注重人际互动与沟通的 BBS、QQ 等网络新技术应用再到今天热门的博客、微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指导下不断地在探索中成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正在发展的网络环境,并将经历着更长时期的动态发展历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可以断定,伴随着这种探索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建设也将会得到不断地调整、充实、创新与完善。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形态,将会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