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44228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研讨人类对“衣食住行”的消费需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有古诗写道“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见用“住”代表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之一是不恰当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我们对消费升级的理解不同。很明显,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要”,从古至今,这种需要始终存在,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形式和手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以“住”的消费为例,最早提供栖息的场所是洞穴,后来演变成茅草屋,再后来是钢筋水泥建筑,这些不同的场所正是“住”消费的对象,提供的消费品质已经大有不同。因此,至少可以从“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和形式等维度界定消费升级。首先,从“人的需

2、要”角度界定消费升级最为根本。根据经典理论(王伟光,1999), “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层次性和社会性,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消费升级的趋势与路径。 “人的需要”的层次决定了消费的层次性,消费结构演进(消费内容的升级)反映了“人的需要”主导层次变更。现代社会中,需要的不同层次并存,但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某一种需要的主导性会更加突出。这种主导性需要的变迁对应的正是消费结构变迁。其次,从消费手段和形式维度来看,消费升级意味着更好的消费体验,即消费品质。比如,今天的食品消费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讲求营养和健康,更加注重色香味;今天的住房要比以往更加强调安全性、舒适性。因此,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

3、需求仍然存在,但是满足需求的具体形式已经发生重要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基于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的改变。所以,消费升级至少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消费内容的升级,也就是大多数研究所强调的消费结构升级;另外一个则是消费品质的升级。当然,在这两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消费品质的提升往往以消费内容升级的实现为前提。消费升级的逻辑框架虽然消费升级具有不同的维度,并且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但是背后的理论逻辑却是一致的,即消费需求的实现本质上是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均衡,影响消费升级的因素包括供给端因素和需求端因素两类。1影响消费升级的需求因素。消费升级必须基于客观存在的消费需求,这种需求本质上由“人的

4、需要”决定。前面已经提到, “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主导层次的变迁是消费升级的基础。但是, “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对于消费升级来说,只有“人的需要”成为消费“需求”,才具有现实意义。 “需要”和“需求”的区别在于,需求是有购买力支撑的需要,因此,收入是决定消费升级的核心因素,这正是消费研究最为经典的结论。以上分析是基于代表性个体假设,即所有消费者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属性。但在现实社会中,消费者是异质的,他们在年龄、消费观念、收入水平、社会属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直接导致了个体消费需求的不同。因此,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消费者群体分层特征也将影响消费升级。典型的,在以中等收入阶层为

5、主的经济和以低收入阶层为主的经济中,主导性消费需求是不同的,消费升级路径与特征也因此而不同。2影响消费升级的供给因素。只有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消费升级,如果供给难以跟上需求,则消费升级也难以实现。所以,供给因素也对现实中的消费升级存在重要影响。从经典的生产函数来看,广义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这些要素的组合形成生产力,最终提供消费品。比如,在向服务消费演进的过程中,作为劳动力的服务供给者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整个人类社会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推动的供给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被动满足需求,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创造了消费需求(麦克劳,2006)。

6、3消费升级的路径。根据上述逻辑框架,下面以收入水平作为消费者群体分层的标准,对消费升级的路径特征进行说明。不同群体在消费内容和消费品质两个维度下的升级都存在差别,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将对消费升级的路径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高收入群体处于消费结构的高端,他们将成为整个社会消费升级的引领者,而群体规模最大的收入阶层将决定消费升级的整体路径。除了收入分层之外,其他因素对消费升级的路径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以文化因素为例,在英国,贵族文化根深蒂固,贵族消费能够引领其他群体的消费;在美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明星等对消费升级的引领作用更加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分析将消费升级置于供给和需求的大框架内进行分析

7、,不同阶段的消费升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从短缺到宽松的结构性改变,对消费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以及马斯洛等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主导性需要的变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因此,在进行现实分析时,可以把视角转向其他影响因素,如收入、技术、文化等,它们决定了消费升级的具体路径和特征,对于我国来说,还应该考虑重要转型等特殊因素。(一)短缺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运行仍然存在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由于市场运行相对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仍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

8、量供应。预约、托关系购买的现象非常严重,并且在商品匮乏的大背景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消费者不问好坏,一买而空。这种因商品普遍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 80年代末期。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极大释放,这是消费升级的核心动力。但是与整个市场供求关系一致,这个阶段消费升级受到卖方市场的制约,消费升级在供给约束逐步解除过程中实现。在供给短缺的情况下,整个经济运行以解决短缺为主,消费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对改革前长期未能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进行“量”的补偿,处于数量扩张阶段,对消费品质的关注不足。这导致了该阶段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消

9、费内容的升级。按照学术界广受认可的表述(俞建国,2012), “20 世纪 80 年代当我们迅速摆脱了饥寒而进入温饱阶段后,实现了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以三转一响(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为代表的老一代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甚至连农民家庭也达到了基本饱和的程度”。由此可见,该阶段的消费升级主要从温饱(“衣食”)向“行”和精神消费领域的转变。这个阶段消费品质的升级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状态,消费品质提升依托于奢侈性消费而存在。在 80 年代,对梅花手表、梦特娇服装等品牌的消费需求有很大的提高,这些消费品在一些农村地区成为婚嫁的必备品。总体来看,如果没有供给和需求因素的综合作用,该阶段的消费升级是

10、不会实现的,但是必须注意到,在短缺条件下,消费升级主要是与供给约束不断解除紧密联系。具体来说,影响这个阶段消费升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是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居民的消费选择权,经济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长期受到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空前释放;二是工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了供给能力,尤其是轻工业的快速发展,为迅速补给生活必需品供给提供了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补课性质决定了它所提升的并不是全新的消费级,而是既定的消费级。(二)短缺结束之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进入 1990 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长期存在的普遍短缺状态

11、宣告结束。这直接将我国的消费升级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买方市场下,消费者才真正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消费总量规模迅速扩张,2011 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1226 亿元,分别是 1978年和 1992 年的 1163 倍和 165 倍。同时也表现出多维度共同升级的特征,消费内容升级,相继经历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和住宅、汽车、手机热,消费品质升级则表现为对消费安全、更好消费体验的追求。1转型对消费升级的综合推动作用。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共同考虑, “转型”可以被认为是影响消费升级最重要的现实因素,它不仅使得“人的需要”得到了有效释放,大大拓展了升级的潜在空间,与此同时,由此带来的经济

12、发展也极大增强了消费品供给能力,两个方面的结合最终推动了消费升级。我国的转型概括为“六化”(刘祖云,2000):一是经济领域的转型,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即工业化;二是狭义的社会转型,表现为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即城镇化;三是政治领域的转型,表现为从集权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变,即民主化;四是文化领域的转型,表现为文化领域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即通俗化;五是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型,表现为从管理的家长制向科层制转变,从而形成了按职阶体系以及业绩升迁的准则,即科层化;六是对外政策的转变,即从封闭走向开放,即国际化。在这一涉及到多领域的转型过程中,激励机制的改变以及供求关系的动态匹配带动了

13、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共同升级。其中,工业化、城镇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研究,主要观点是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消费升级。城镇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则是基于消费者社会身份的改变,即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个体的消费偏好发生重要改变。这两者分别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支撑了消费升级。除此之外,本文认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文化领域的通俗化以及国际化对于我国消费升级的具体路径存在重要影响。随着公众消费选择权的提升,消费需求多元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消费文化逐步普及,以及文化作为消费重要内容逐步从贵族走向普通公众,从纯粹超然、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一步步走向生活、日用,与商品为伍

14、,从而使得消费逐步从纯粹的物质转向体验和服务消费。但是,在我国的消费升级过程中,由于不同领域的转型力度存在不协调性,这种文化领域的通俗化并不是简单地作用于消费升级,而是与国际化相结合,通过引入外部的通俗化文化作用于消费。具体来看,1990 年代2002 年是转型力度和速度最快的阶段,这一阶段释放的需求和培育的供给能力都远远超过其他阶段,对消费升级的推动力度也是最强的。2003 年之后,由于转型遇到的阻力加大,对消费升级的推动力度明显减弱。这一点可以从数据上得到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本文测算了 1992 年以来的消费内容升级的速度,即消费结构变动度。 ,我国消费内容升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

15、性特征,即 1992年2002 年消费内容升级速度明显快于 2003 年至今的消费内容升级(图 3)。为了与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内容升级做比较,本文还计算了 19851990 年、19922002 年、20032010 年的平均消费结构变动度情况,分别是247、458 和 155,这说明 2003 年之后,消费内容升级的速度不仅低于 19922002 年阶段,也远远低于短缺经济阶段。2收入水平提高带动了消费品质的升级。短缺结束之后,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转向收入等需求侧。2003 年以来的转型放缓,以及收入增速水平下降,导致了消费内容升级速度大幅下降,从千元级消费向万元级消费升级存在巨大压力。但是

16、,客观地说,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品质升级的趋势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消费领域。虽然很难对消费品质进行定量的刻画,但是从衣食住行等领域的现实消费情况来看,总体呈现持续升级趋势。以食品消费为例,在消费内容的升级过程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比,即恩格尔系数是不断降低的,但是,仔细分析食品消费的构成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膳食结构更加注重营养科学。本文以粮食、淀粉之外的食品支出占整个食品支出的比重来衡量膳食结构的改善,并定义为营养化系数,从图 4 可以看到,20022010 年恩格尔系数和营养化系数呈现不同的变动趋势,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但是营养化系数却在逐步提高,这说明食品消费的品质在改善。除了食品之外,在其他领域也能看到这种消费品质提升的趋势。再以住房为例,住房面积的提高是住房消费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1978 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为 7 平方米,但到了1995 年已经增至 162 平方米,2001 年又提高至 21 平方米,据住建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 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 327 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