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如何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417850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是如何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是如何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是如何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是如何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是如何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无产阶级与马克思是如何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的对立石油工程石油工程 2 班吴林洪班吴林洪学号:学号:2011440385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定义提出的历史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18 世纪后半期,欧 洲大陆发生了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先从英国开始,随后 迅速波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并向北美及世界其他国家扩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 件,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的牢固的经济基础。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英国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生 工业革

2、命的国家。棉纺织部门中纺纱机的发明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棉纺织部 门的一系列技术革新首先推动了毛织、麻织、丝织等轻工业部门机器的发明和使 用。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速增长,又带动了冶铁业技术的变革。蒸汽机 的发明克服了以水力为动力的限制,使英国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机器 生产迅速代替了落后的手工工厂。19 世纪 30 年代末,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到 30、40 年代主要生产部门都采用了机器,并成为各国机器的供应商,号称“世界工 厂” 。继英国之后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欧洲国家及美国也先后完成了工 业革命,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文明。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量在不断地增大, 社

3、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 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和资本有 机构成的提高,扩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无产阶级遭受的 劳动折磨及其贫困状况愈加严重。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 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 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 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 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 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马克思亲自校订过的法文版中是成正比译 者注)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

4、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 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 (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 23 卷第 707 页)这一规律表明,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 极分化:一极是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资本主义 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对资本主义积累的整个过程及其后果的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无产阶级贫困化可以分为相对贫困 和绝对贫困。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指的是,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工资收入所占的 份额同资产阶级剥削收入所占的份额相比日趋下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生活水

5、平 同资产阶级生活水平差距的日益扩大。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主要是指,资本主义 制度下无产阶级隶属于资本的这种绝对的社会经济地位。无产阶级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的日益增多,改变不了无产阶级隶属于资本的状况。 “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 , “工人的绝对贫困无非是说,劳动能 力是工人唯一能出售的商品,工人只是作为劳动能力与物质的、实际的财富相对 立。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第 39 页、第 40 页)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 也指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状况的恶化,即无产阶级后一个时期的生活水平低于前一 个时期。从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总的来说呈上升趋 势

6、,但很不稳定,有时趋于改善,有时趋于恶化。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状态的恶化,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主要表现在工资水平低于劳 动力价值、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增加等等方面。无产 阶级贫困化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是辩证的,即相对贫困是绝对的,绝对贫困是 相对的。相对贫困是绝对的,是指无产阶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有着不断下 降的总趋势;绝对贫困是相对的,则是指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状况不是经常地、不 断地下降,而是在定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的绝对下降。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必 然加深相对贫困,但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并不必然引起绝对贫困。总之,只有推 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

7、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一). 资本是不可再生资源。劳动是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比可再生资 源稀缺,而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议价能力更强,更有能力获得财富分配的话语权。 (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博弈格局,跟意识形态没关系) 1. 资本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因是:货币、机器、厂房、原料的价格都是一 次性或逐步转移到新财富上。不管新财富能不能产生利润,资本都会一次性或逐 步转移形态,消失掉。 2. 劳动是可再生资源的原因是:对在特定时间段提供特定质量的体力和智 力的人(哪怕是博士后或天才工程师) ,低至每日三餐的成本即可使相同质量的 劳动在第二天再生出来。 (二).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的提供者比资本的提供者承担的

8、商业风险小。承 担的商业风险越小,越没资格要求高收益;承担的商业风险大,越有资格和立场 要求高收益。 (这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博弈格局,跟意识形态无关) 原因: 1. 不管新产品能不能卖掉,劳动的提供者都可依劳动合同或劳务合 同在约定时间获得收入(工资或劳务报酬) 。这是一种假设新产品能被卖掉, 顺利转化为货币而提前分配财富的行为。但万一新产品不能被卖掉,不能顺利转 化为货币,资本的提供者就得不到收益,甚至可能无法收回之前投入的不可再生 性质的资本。 2. 整体看,劳动的提供者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资本的提供者弱。这是由双方 的个人/家庭资产状况决定的。这导致劳动的提供者普遍不要求或拒绝通过承担高 商

9、业风险来换取高收益。 (反例之一是创业团队的关键雇员。如果他有经济能力承担创业期间的生 活费,也可以接受期权+暂时不高的工资。但这种情况不会普遍发生在各行业各 企业。 ) (三). 关键点一:劳动的提供者的可替代选择少,而资本的提供者的可替代 选择多。可替代选择少的一方,议价能力相对更弱。这个跟意识形态也没关系。 假设资本的可替代选择少,比如好的创业 APP 项目就那几个,资本也就降低身段 争着投资,但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再怎么降低身段,也不至于早上喝不到牛奶咖 啡。如果一个有价值的项目都没有,大不了转而买国债存银行。不排除劳动力市 场上少数求职者能提供稀缺的劳动,因此有丰富的选择(拒绝这家,还

10、有另一家公司伸出橄榄枝) ,但整体看,大部分人接受的都是市场水平的薪水。劳动的提 供者面临的选择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这份薪水和工作。如果不接受,另一家雇 主也开这个水平的工资,怎么办都不接受就是跟生存大事过不去。可替代选 择少的一方,回旋余地小(何况还关系到生存) ,议价能力会相对较弱。 关键点二: 由于劳动的提供者的议价能力小,靠劳动分配到的财富份额的 占比就少,整体上不足以持续累积并转化为资本。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也 只能使工资/劳务报酬积累并转化为资本的速度得到量的改善。我们可以根据劳动 这个生产要素上议价能力的不同,分出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层。中产阶级是一帮 议价能力更高因此有能力分

11、配到更多财富的劳动的提供者,而低收入阶层是只有 很小议价能力甚至没有议价能力的劳动的提供者。不过中产阶级议价能力的提高 是相对的,不能太乐观。我们看到(其实很多人正经历着) ,即便成为中产阶级, 但因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是要耗费那么多收入,所以中产阶级的中层和下层 (中产阶级中人数最多的阶层)的收入不会多到人人都可以把积蓄拿来创业或入 股。大部分中产阶级的积蓄要为养老、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提供储 备,机动储蓄只够用在货币投资。这种情况下的“货币投资” ,只能成为名义上 的“资本的提供者” ,压根成为不了 TOP 5%那帮人在美欧也是如此。 (无产 阶级的产和资产阶级的产是指生产资料

12、的产,不是指财产的产。有积蓄,但积蓄 不足以转化为生产资料,不能算社会阶级大升级啊。或许你听过有人抱怨“我现 在有二百万,可二百万现在能做什么生意啊” 。这话说就是这个意思啦。不过话 说回来,二百万积蓄在有的城市有的行业做小资产阶级还是可以的好像。 ) 关键点三: 新增财富就那么多,财富分配的话语权又老不在自己手上,当 然“无产阶级” (劳动的提供者)会觉得“资产阶级” (资本的提供者)和自己对 立啦。大部分雇员肯定曾经有过或正在不满收入。实在无法接受就换别家相对更 重视自己劳动价值的雇主。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再不甘心也只能继续为当前的 雇主服务。他们的典型的想法是,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大头都

13、被公司和老板拿 走。作为在分配收益上占据主动的一方, “资产阶级” (资本的提供者)就不太认 为对方从自己口袋里抢钱。他们认为自己根据市场价格支付了劳动者该得的那一 份。既然是市场价格,又没强迫对方劳动,对方怎么还有不满。何况自己在生产 经营活动中劳心劳力担风险,就是该得那么多份额。都这样合情合理合法,对方 还埋怨工资不高,轻则是心态问题,重则可说是仇富心理。在经济和政治形势稳 定的社会里,抱怨薪水少的雇员会把对薪水的不满理解为自己和当前雇主之间的 特例,没有考虑到社会普遍都是这样,所以察觉不到问题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对立” (所以换新公司工作新鲜一段时间后很可能继续不甘,呃) 。这就

14、是 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好处了。大家在共同认可的法律系统和市场规则下竞争, 贫穷与富有,就变成个人问题。对于个人问题,我们通常不会说“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对立” 。但是,如果经济持续不景,陷入经济困境的人急剧增多,人们就 会从经历相似的人中察觉到其实是制度出现了问题,于是对制度产生怀疑原 本市场经济为所有生产要素提供均衡市场价格这个优点,就演变导致两极分化的 缺点。这个时候,原本只是某位雇员和某位雇主之间的个体矛盾,就变成许多人 的共同特点,并被强化为具备共同体意识的劳动的提供者和资本的提供者的对立。 (所以,想延长市场经济的寿命,消除两极分化很重要经济增长率很重要维 稳也很重要)这就是题目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