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国培优秀教案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41025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趣》国培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童趣》国培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童趣》国培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童趣》国培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童趣》国培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童趣》国培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趣》国培优秀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4、童趣童趣 教案教案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 的童真童趣。 2、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3、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4、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 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2、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 端。 ”写

2、的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子对月亮的想像,今天我们将结识另一个孩子,他也很天真, 很愿意联想,但他不是再看月亮,而是对其他的事物发生了兴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作者) 一、相关知识介绍:(1)简介作品及作者 闲情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 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 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 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 的。 (2)解题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

3、历、养生记道。题目闲情记趣中,“闲情” :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 活的无限留恋。(3)文言文介绍: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 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 们的语言。 这是我们学习语文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入门” ,所以先来 讲讲学习古汉语的方法。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1、熟读、背诵课文,在朗读 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2、用 心领悟,见“言”而知 “意”

4、 ;3、注意不断积累词汇。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通假字、2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三、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 2、不译的字词。3、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 (意 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 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 象记住的。 二、学习课文: 1、拼音与重点实词 余我。 童稚(zh)幼小。稚,幼小。 藐(mio)小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5、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鸟鸣。 怡(y)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砾(l)碎石、碎瓦。 壑(h)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心之所向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观。 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 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 作观:即“当看” 以为:把当做 为所:表被动 2、教

6、师范读,学生齐读。 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初步理解课文。 4、通假字 :“强”通“僵” ,僵硬的意思。 5、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 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 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找一找文中的画龙点睛之语?即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明确: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事。 2、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 ,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

7、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 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 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 “物外之趣” 。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明确: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 3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第三件是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并惩罚癞蛤蟆。 观“二虫斗草间” ,惩治癞蛤蜞。

8、 (或:一观蚊成鹤;二是神游山林;三是鞭驱虾蟆。 )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要强调两者如果只有一点是不够 的,两方面都要进行强调。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结合书中有关句子来启发, 比如作者幼年视力极好的描写。 四、小结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朗读引入。 二、研讨课文。 1、集体订正课文翻译。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 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

9、,再由癞蛤 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分析第 1 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 “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4、分析第 2、3、4 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5、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

10、趣” 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1) 、第 1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2)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3) 、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答:“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 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4)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答: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细致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想

11、像力。4(5)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 像。 (6)本文作者在观察事物时,感受到什么样的不寻常的情趣? 物外之趣 (7)本文以“童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其中的哪一个字?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趣”字;本文紧紧围绕“趣”字,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写“我”观察土墙、花 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写出我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8)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写出小孩那些特点?反映小孩儿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表现孩子的稚气、天真 (9)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作者小时候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说明作者小时,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

12、,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顾及 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10)作者有什么特长?他在文中交代其特长的目的是什么?特长:“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为下文写出其物外之趣作铺垫。 (11)作者之所以“时有物外之趣” ,除了其有“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特长外, 还有什么原因? 答:还因为其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二部分(2-4 段)具体叙述童年观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 2 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 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内容和结

13、构上有什么作用?比喻、夸张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童年天真烂漫的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勒。在 结构上起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2)第二段写童趣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听觉:由蚊子飞舞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夏 日的雷声;视觉:由蚊子飞舞时的形象联想到鹤飞舞时的形象。 (3)作者把“蚊”写成“鹤”是比喻的写法,但作者一大一小,一丑一美,一善一恶, 这怎么能相比呢?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 、 “怡然自得” 、 “神游” 、 “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第二层(3-4 段

14、)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1)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中的“其”具体指代什么?怡然自得照应上文哪句话?指代:“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 照应:“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文中的“林” “兽” “丘” “壑”各指什么?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3)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4)蛤蟆吃虫、鞭打蛤蟆的情景,表明作者幼小的心灵已有什么样的感情?“我”5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 ,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答:惩罚强暴,

15、同情弱小 同样是生命,不必厚此薄彼,善恶有报即可。 (5)事实上,癞蛤蟆不能算是“庞然大物” ,也不可能“拔山倒树” ,作者为什么这样 写? 事实永远没有想象美妙。在作者的小世界里,想象与现实水乳交融,在那里,癞蛤蟆的 确是丑陋的庞然大物,确实踏翻土砾,踩倒丛草 (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 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7)作者描写癞蛤蟆吃虫时用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现了什么? 真实地再现了癞蛤蟆吃虫时的形态,说明作者观察细致,有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 6、找出第三件趣事中描写动作的语句,并谈谈理解。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 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 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 ,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7、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你认为童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作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