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240669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常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非常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非常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非常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非常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常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常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日期:2015-07-10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04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 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

2、果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夯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基础,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制定本规划。 1.1.形势与使命形势与使命1.11.1 宏观形势宏观形势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3、新兴产业,推动我国走上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从科技发展趋势看:从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积极抢占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重庆发展需求看:从重庆发展需求看:在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的进程中,全市迎来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

4、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革创新、内陆开放高地和“两型社会”建设,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五个重庆”,缩小“三个差距”,将显著增加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1.21.2 发展基础发展基础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显著增强。2010 年,全市 GDP 实现 7894 亿元,人均 GDP 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 1000 亿元大关。同时,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 63%;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远超工业平均增速

5、,部分领域纳入国家战略布局。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 5 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二位,西部第二位。取得家蚕基因图谱、治疗性乙肝疫苗、超细电子级玻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血液净化系统、轨道交通转向架等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 5 年居全国第二位。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 406 家(国家级 35 家),技术市场交易额连续 10 年保持西部第一。科技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颁布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

6、条例等地方性科技法规 3 件,以及科技领域的政府规章 3 件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65件,其中多项科技创新政策属于全国首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纠纷仲裁体系基本建立,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重要进展,“投保贷补扶”一体化科技投融资框架基本形成。1.31.3 主要问题主要问题科学技术发展仍然面临三大制约:科学技术发展仍然面临三大制约:一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统筹不够。创新链要素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科技资源配置重复、分散现象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硬轻软、重物轻人。二是科技评价体系不健全。科技活动评价标准有待细化,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全社会创新活力未能充分释

7、放。三是科技资源总量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较少,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产业龙头企业较少、配套环节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关键核心技术较少;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完善。1.41.4 历史使命历史使命融入经济主战场,促进创新驱动。融入经济主战场,促进创新驱动。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瞄准国家战略,建设创新高地。瞄准国家战略,建

8、设创新高地。对接国家科技战略部署,以开阔的视野汇集国家和全球创新资源,以求真的态度推进自主创新,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大幅提升创新绩效。 2.2.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2.12.1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9、,切实推动科技与经济互融并进,尽快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为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决定性基础。2.22.2 发展思路发展思路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与新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二者既各具特点,又相互促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关键力量。必须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合,不断将科技创新的持续积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坚持“

10、科学发展、立地顶天、创新机制、突破重点”,全面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团队培养、研发基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把两江新区建成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助推“两翼”万元增收。实施区县(自治县)、产业、民生科技支撑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3+1”示范工程,促进科技资源的统筹联动、共建共享和开放合作,力争在支撑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放眼全球、科学规划,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无中生有,创新模式、跨越提升,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以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

11、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发挥产业、科研、人才、政策等综合优势,着力增强综合创新能力,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新轨道,力争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新一代信息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实施“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建设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开发处理“2”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风电装备、光源设备、仪器仪表等“10”个重大产业集群。2.32.3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自主创

12、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卓有成效,“五个重庆”建设科技支撑有力,科技资源集聚能力明显提升,以“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主要内涵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 2015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八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8 件,公民科学素养指数位居中西部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 13000亿元,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20%。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R&D 人员全时当量超过 10 万人年,国家级科技

13、领军人才超过 300 人,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基地超过 800 个,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 4000 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提高。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 10000 亿元,技术交易总额超过 1000 亿元,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 10000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000 家以上,新增国际国内领先或首创的重大技术和产品 100 个,转化与推广重大科技成果 1000 项以上。建成建成“2+10”“2+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 40%左右,成为全市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基本建成亚洲最大的笔记

14、本电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 3.3.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3.13.1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以打造主导产品和产业链(群)为标志的重大科技专项,开展重大科技应用示范,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

15、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突破新一代信息终端及配套、云计算、通信、物联网、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先导产业。专栏专栏 1 1: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1新一代信息终端及配套关键技术跟踪新一代信息终端设计、制造等前沿技术;开展新一代信息终端智能化、网络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轻量化

16、材料、低功耗高可靠性低成本元器件、精密模具等配套关键技术研发。2云计算关键技术开展应用软件、信息安全、云间协同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数据恢复、容灾备份、托管服务等技术体系;探索云计算服务模式,开展智能城市、数据外包、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云计算应用示范。3通信关键技术开展 TD 基带芯片、下一代光通信、无线宽带通信、航空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路由交换设备等互联网设备,以及基站、中继设备、传输设备、接收设备、专用通信设备等无线通信设备。4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新型传感器、核心芯片与协议栈软件、大规模组网与协同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射频识别、通信模块与网关、中间件、智能信息处理等软硬件产品;在智能工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5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开展纳米工艺集成电路芯片设计、SoC(片上系统)设计及 SIP(系统级封装)集成电路封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开发模拟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芯片、数字高清芯片等拥有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