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06675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 年)中期评估报告年)中期评估报告萍乡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6 年 5 月 20 日1目 录1、报告摘要2评估目的、评估方法、评估结果、政策建议2、评估报告42报 告 摘 要一、评估目的通过了解和掌握全市及各地 20012005 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 5 年来的进展情况、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评估“两个规划”实施效果,提出对策和建议,推动和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两个规划”的全面实施和终期达标,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评

2、估方法1、性别分析法;2、比较评价法;3、整体评价法;4、定量分析法;5、定性分析法。三、评估结果经过 5 年的发展,我市妇女儿童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妇女儿童的各项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生存、保护、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05 年妇女儿童规划监测统计 20 个主要指标数据显示,萍乡市有 16 项指标提前达到“两个规划”规定的目标要求,有 4 项指标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可以说,我市“两个规划”目标整体完成情况较好。3四、政策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妇女儿童发展的投入,对重点领域、重点指标实施工程化,在全市开展妇女干部人才培养工程、妇女终身教育工程、儿童素质教育工程、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程、社区服务

3、工程,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可持续发展。2、开展政府项目,建立攻克难点指标新的工作模式,保证妇女儿童规划高质量达标。3、在各个领域的统计制度中加入性别统计,完善统计监测网络。4、统筹兼顾,关注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群体,积极推动农村妇女儿童发展。4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萍乡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20012010 年)中期评估报告年)中期评估报告前前 言言20012005 年是萍乡改革和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为促进萍乡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按照全国、省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要求,结合萍乡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萍乡市政府于 2001年 12 月颁布实施了萍乡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

4、010 年)和萍乡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 年)。五年来,在全市各级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坚持以妇女儿童发展为本,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坚持推进两个规划目标的实施。监测数据显示,两个规划得到了有效执行,我市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实现,妇女儿童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妇女儿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根据省妇儿工委的要求,今年 34 月,萍乡市妇儿工委对两个规划实施五年来的情况进行了中期监测评估。在各成员单位和县(区)自查并提交监测评估报告的基础上,通过两个规划监测统计组统计汇总,评估组分析评估,形成两个规划中期(200120

5、05 年)监测评估报告。一、经济发展与人口状况5五年来,萍乡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社会政治稳定,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和萍乡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综合实力在快速发展中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始终在较高增长平台上运行,尽管宏观调控及外部环境变化等对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但我市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仍比“九五”时期明显加快,生产总值连续跨越 100 亿元和 200 亿元大关,经济增长年平均速度达到14.1%。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228.09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6%,总量指标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人

6、均生产总值由“九五”期末的5676 元增加到 12559 元。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财政实力也显著增强,财政总收入连续跨越 10 亿元、20 亿元两个台阶,到 2005 年达到 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 26.0%,相当于“九五”期末的 3.3 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6.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11.92 亿元,相当于“九五”期末的 2.6 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21.4%。 2、结构调整在协调性中进一步改善。五年来,我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努力促进全市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从产业角度看,我市在积极打造冶金、材料、机械、医药

7、等支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促进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领先发展优势,确保了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更趋巩固。另外我市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传统行业不断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全市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由“九五”期末的 14.4:54.3:31.3 调整到 2005 年的 11.35:57.7:31.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3.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3.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 30%以上。2005 年全市工业6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2.9%,比“九五”期末的 51.0%提高 1.9 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49.4:7.

8、1:36.5:6.4 调整到 42.7:9.3:40.5:6.8,林业、牧业、渔业比重明显上升。3、经济运行质量在技术创新中进一步提高。五年来,我市通过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提升煤炭、烟花鞭炮、水泥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优势,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显著提升。一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改善。2005 年反映全社会平均每一劳动者生产的 GDP 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 24149 元,比“九五”期末的 11251 元增加了 12898 元,年均增长16.5%。二是企业效益的改善直接增加了全市的财政收入。2005 年财政总收入完成

9、 23.79 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10.4%,高出“九五”期末 3 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09.12 亿元,利税总额 22.1 亿元,分别相当于“九五”期末的 5.1 倍、4.2 倍,年均增长 38.6%、33.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 167%,比“九五”末年提高 70.4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 年的 0.8 %上升到现在的 6.2 %。4、民营经济在创新机制中进一步凸现。在政策鼓励、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中,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在

10、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凸现。2005 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 156.2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3%,高出 GDP 增长 8.7 个百分点,是“九五”期末的 6 倍,年均增长 43.3%。民营企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九五”末年的 26%上升到 68.5%。5、对外开放在创优环境中进一步加强。五年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召7开经贸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引资的办法,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外资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投资来源,为全市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十五”时期,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 1.81 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 3.5

11、 倍,年均增长 46.8%,引进内资 223.15 亿元,年均增长 115.3%。2005 年,实际引进省外资金 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 25.86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5%。引进外资为我市多渠道融资和加快企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成绩。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十五”期间出口创汇累计实现 6151 万美元,年均增长 73.2%。6、城乡面貌在建设改造中进一步优美。 “十五”期间是我市城乡建设推进力度最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多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居环境改善最快的一个时期。五年来,我市按照“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要求,加快了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

12、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62 亿元,是“九五”以前我市城市建设总投资的 1.5 倍。2005 年,全市中心城建成区面积比“九五”期末扩大了近两倍。全市多条城市主干道路改造到位,城区有主次干道 55 条,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9.46 平方米。城市亮点工程和形象工程不断增加。2005 年,全市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 367.5 公顷,比“九五”期末 165 公顷增加 212.5 公顷。小城镇建设得到加强,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建制镇占全市乡镇的比例由 2000 年的 50.8%上升到60.9%,城市化水平由 2000 年的 39.18%上升到 48.1%。全市公路建设取得大发展和大突破。完成了昌金高速和 3

13、19 国道萍莲段建设任务,结束了萍乡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不断增多。建成了秋收起义广场、安源广场、世纪广场和月亮湾广场、绿茵广场、北桥交通广场等多个休闲广场,改建了鹅湖公园、人民公园。87、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成果中进一步体现。五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城乡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到“十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973 元,比“九五”期末增加 3892 元,增长 76.6%,年均增长 12.0%。农民人均纯收入 3922 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487 元,增长 61.1%,

14、年均增长 10.0%。居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带动了银行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到 2005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106.15亿元,比上年增长 17.6%,是“九五”期末的 2.1 倍,年均增长 17.0%。人均储蓄存款达到 5845 元,是“九五”期末的 2.1 倍,年均增长 16.2%。8、小康建设在改革发展中进一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市提出要在江西率先崛起,争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的最终奋斗目标。因此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切实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着力推进“富民工程”,不断加快“三化”进程,保证了小康达标进程

15、的时序进度。到 2005 年底,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六大类 25 个量化指标中,我市已有部分指标达到和超过了小康目标值。如城镇登记失业率 4%,小康目标值小于 6%;城乡居民收入比 2.29,小康目标值小于 2.85;恩格尔系数 39.7%,小康目标值小于等于 40%;人均住房面积 38.21 平方米,小康目标值大于等于 27 平方米等指标。9、人口总量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有效控制。到 2005 年末,萍乡市总人口为 182.15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2,比 2000 年下降 0.6 个千分点。在总人口中女性人口 88.56 万人,占 48.62 %;0-4 岁人口 7.5 万人,占

16、总人口的94.12 %,其中女童 3.6 万人;0-17 岁人口 41.4 万人,占总人口的 22.73 %,其中女性 19.7 万人,占 0-17 岁人口的 47.6%;育龄妇女人口 46.1 万人。二、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进展情况2005 年监测统计 20 个主要指标数据显示,萍乡市有 16 项指标提前达到两纲规定的目标要求,有 4 项指标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表:主要指标2005 年完成情况市 2010 年主要目标省 2010 年主要目标达标情况妇女就业人员46.8%占就业人员总数的 40%以上占就业人员总数的 40%以上达标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58%达到 95%以上达到 95%以上未达标小学适龄女童净入学率100%达到 99%左右达到 99%左右达标小学 5 年巩固率99.37%提高到 95%左右提高到 95%左右达标初中女童毛入学率118.33%达到 95%左右达到 95%左右达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1%达到 85%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