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0648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海淀区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试点情况介绍一、基本情况海淀区是北京市重要的城市功能拓展区,面积 430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 300 万,区域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海淀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总值已突破千亿元,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 11 万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589 家、编制 31565 名,教科文卫体系统(243 家、21554 名)分别占41.26%和 68.3 %。自 2002 年下半年以来,海淀区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3 年 3 月,北京市领导同志提出在海淀区进行改革试点后,海淀区从调整机构、理顺职能出发,探索建立管理、执法、监督三者相互协调的行政

2、管理体系。此后因防非典等原因,工作暂时搁置。2004 年 3 月,北京市编委下发了在海淀区进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海淀区一方面不断推进政府行政方式改革,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实现了网上协同办公、行政许可审批等。另一方面努力探寻深化改革的切入点。经过多次研讨,并针对海淀区经济较发达、各类社会事业资源较丰富,以及群众对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情况,将改革切入点定位在政府四个方面职能中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于 2004年 10 月确立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思路。按此思路,剥离政府部门“办事业”职能,对其所属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公益类的集中划归一个专门机构管理,统一整合

3、资源,提供公共产品,从而强化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水平,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2005 年 7 月 18 日,海淀区启动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成立了公共服务委员会,并将区卫生局、文化委列为第一批试点单位。截至 8 月 24 日,卫生局、文化委所属 29 家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入了公共委管理,4 家承担社会管理职责的继续留在政府部门并拟依照公务员管理,2 家承担经营服务职责的转制为企业,1 家职能弱化的撤销建制并妥善安置了人员。改革后,卫生局行政编制由 57 名调整为 37 名,内设科室由 12 个调整为 6 个;文化委行政编制由 24 名调整为 21 名,内设

4、科室由 6 个调整为 4 个。下一步,海淀区拟选择民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涉及事业单位 37 家, 编制 682 名)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初步考虑,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触及人员分流问题,以确保稳定,也便于公共委通盘考虑人员和国有资产整合,以把最佳经营性国有资产由政府 (公共委、国资委)统一导入市场,形成合力,力争 2006 年底前将其余的政府部门与其所属事业单位进行剥离,推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二、主要做法改革方案确定后,海淀区及其公共委按照积极稳妥、稳中求进的方针和先分类后脱钩、先试点后推开、以点带面的原则,开展了试点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5、一)领导有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北京市高度重视海淀区的试点工作,要求海淀区不仅成为科技创新区,还要成为体制创新区。市编委及编办大力加强指导。区委、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为本区重点工作,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改革试点工作 领导小组,经过多次研究,制定了改革试点方案。随后,海淀区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的筹备组,负责公共委的组建工作,各相关部门也相应成立了由部门负责人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改革试点工作。(二)思路明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海淀区从“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入手,按照“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改变政府既“管事”又“办事”的状况,

6、把政府部门定位在“管宏观、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改变过去政府部门直接抓事业营运,需花费很大精力管理所属事业单位的状况,将政府部门与其所属事业单位剥离开来,使政府用于“办事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管理中,站在全局高度和统一立场进行社会管理、行业监管。同时,将政府部门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代表, 与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主体建立契约式管理模式,采取招投标、合同外包、民办公助等形式,逐步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由部门配置向全社会配置的转变,从而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归位,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三)体制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海淀区比照国资委的模式成立了公共委,作为政府的特设机构,代表

7、政府行使管理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的职能。其主要职责是承担组织协调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划标准以及行业体制改革措施,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固定资产管理、存量资产整合及系统内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组织实施,组织指导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等。据此,按照政府部门制定的行业规划,统筹整合所属事业单位资源,总体规划公共服务事业,提高其所属事业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在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公益性事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四)整体联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促使现存事业单位需分类管理,行政类的留在政府部门,公益类的统一归口公共委,经营类的转制为企业,职能弱化的撤销。海淀区着重完

8、善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管理,由公共委研究制定了海淀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管理办法及 16 个分办法。如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扩大其用人自主权,公共委只负责法定代表人的考核任免;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事业单位依法独立运作。再如,加强事业单位目标管理,研究制定了目标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率先在全国对事业单位进行量化考核,提出了“公共服务指数”的概念,用“公共服务考核指数”考核公共委下属事业单位,用“公共服务总指数”考核公共委,有利于保证考核的客观、公平、公正,增强考核的覆盖面,实现多维比较。从总体情况看,由于领导重视,改革思路明确,加之北京市实施工资改革“阳光工程”后,原来管理事业单位

9、的政府部门无需再从其所属事业单位获取经济利益,海淀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阻力较小,目前进展平稳,初见成效。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海淀区也遇到一些影响改革推进的实际问题。比如,只在局部试点,全市未动,在“下改上不改”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上下衔接的问题。再比如,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企的过程中,人员身份转换难度很大,区一级在制定政策上权力有限,没有社会保障等制度的衔接很难推进。这些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三、体会和启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准确把握深化改革的切入点,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条件。北京市海淀区的试点工作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相辅相成,推进事业

10、单位改革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条新路子。在政府履行的四个方面职能中,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直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直接举办大量的事业单位。一方面,政府部门必须投入相当多的精力管理其所属事业单位,影响了其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造成“裁判员”与“运动员”不分、 “管办”不分,公共产品单一,产出效益低下,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充分发展,公共服务职能也难于到位。海淀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切入点,将政府部门与其所属事业单位分离。这一“釜底抽薪”式的做法,促使政府部门把“办事业”的精力

11、完全转到社会管理上。与此同时, “政府花钱买服务”,对纯公益服务项目,面向市场进行政府采购,对准公益服务项目,视公益成份、重要程度等进行补贴。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事业单位必须推进自身改革,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与传统的单纯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对事业单位“甩包袱”式的改革做法相比,以事业单位改革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不失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条新路子。(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是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 “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后,政府部门由“办事业”转向“管事业”,由主要管理所属事业单位转向社会管理,由主要依靠行政

12、手段管理转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实现这一转变,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在职能定位上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真正实现政府职能归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加强对社会事业的监管上,更加有效和公正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可以有效解决政府管理“缺位、错位、越位”问题,确保政府职能“到位”。政府部门“瘦身”,使得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管理对象之间不再有上下隶属和直接利益关系,自然就不会有亲疏之分、嫡系与非嫡系之分,有利于行政管理主体加强对行政管理对象的监管,严格依法行政;使得各类行政管理对象彼此之间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可以在更加公平的基础上竞争。这样做,既为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行为

13、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三)创新“办事业”的体制,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减少改革阻力,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种新模式。海淀区在推事业单位改革时,先在“政事分开”上做文章,科学设计改革方案,分期分批将公益类事业单位由部门分别管理“平移”为公共委统一监管,实现“管办分离”的“物理变化”,这样可以不触动事业单位的利益,并为下一步改革奠定基础。随后,再适时、适度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灵活的用人、绩效考核、法人治理、资产管理等机制,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的“化学变化”。这与事业单位分类后公益类仍由原政府部门管理的做法相比,具有不受部门利益牵扯、可以有效整合资源的优

14、势,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革成本,是对事业单位改革后如何“办事业”的一种新的尝试。(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必须配套推进,配套政策措施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条件。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涉及机构的调整,同时也涉及对资源的处置等多个方面,需要整体考虑、配套推进。海淀区的改革试点目前只是初步实现了部分事业单位的“物理变化”从一个侧面看,是平稳过渡,减少震动,打基础。从另一侧面看,也有配套制度不尽完善的问题。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多数事业单位尚未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这就增加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转制,也不利于人员分流。因此,需尽快明确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免除事业单位人员的后顾

15、之忧,使其成为“社会人”可以自然流动。同时,还需要尽快建立机构、人事、工资、投入与财务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条件。另外,从全国范围来看,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事业单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为此,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还应研究制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的相关措施。(五)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实现公益性目标,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体,必须确保社会效益。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需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调整结构和布局,确保社会资源的均衡,体现公平性。海淀区在推进“政事分开”的同时,狠抓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度,立足地区实际,整合资源,不断探索新路子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如以卫生服务为重点,大力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等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