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简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06424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简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敏同志简介于敏同志简介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 年生,男,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 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 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 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 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 70 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

2、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1987 年和 1989 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 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 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 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杨大珩同志简介杨大珩同志简介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 年生,男,党员,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 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 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

3、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下,开拓与发展了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为配合我国中程地地导弹发射实验,中国科学院承担研制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设备的任务,他任总工程师,提出工程总体方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一次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当时同类仪器的国际水平,满足了国防尖端武器试验的急需。继而在 G179、718 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170 跟踪望远镜,331 电影经纬仪等研制任务中,对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指导,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他对国家光

4、学技术领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研究方向、研制任务的确定,技术基础的建议等方面,做了大量筹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并积极倡导建立研究发展小批量生产一体化的体制。 王希季同志简介王希季同志简介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 年生,男,党员,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 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 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65 年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 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

5、,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1982 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 年和 1990 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198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朱光亚同志简介朱光亚同志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 年生,男,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 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 1950 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 4 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 8 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 9 届、10 届中央候补

7、委员,11 至 14 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 9 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7 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 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我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 年代以来参

8、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 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孙家栋同志简介孙家栋同志简介 辽宁省复县人,1929 年生,男,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 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质奖章,同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部副主任。1967 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

9、 1967 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 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 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 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任新民同志简介任新民同志简介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 年生,男,党员,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

10、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 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 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 年 8 月回国,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1952 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56 年 8 月参加筹建国防部五院的工作,历任总体室主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七机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1964 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 2 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相

11、继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1980 年 5月在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中,作为首区总指挥,协助领导和指挥了这一重大的飞行试验任务。组织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保证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成功。领导组织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地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零的突破。1984 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9 年和 1990 年两次荣获航空航天部通令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吴自良同

12、志简介吴自良同志简介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 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 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 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 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 年底回国,1951 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4 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50 年代,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铝等代替短缺的铬,研

13、制苏联 40X 低合金钢的代用钢取得成功,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60 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 1964 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 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陈芳允同志简介陈芳允同志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 年生,男,党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 年在英国 COSSOR 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

14、放前夕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 年,参加了国家 12 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 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76 年调入国防科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及星地协调工作。1984 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 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

15、3 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 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陈能宽同志简介陈能宽同志简介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 年生,男,党员,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 年唐山交

16、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 年赴美国留学,1949 年获硕士学位,1950 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 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 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 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 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杨嘉墀同志简介杨嘉墀同志简介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 年生,男,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