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0103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论证报告开题论证报告郝显军郝显军 蔡吉蔡吉 唐翠萍唐翠萍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环境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确立了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研究课题,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对学校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开

2、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选择、整合、丰富课程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二、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学课程开发采用研究开发推广模式,以国家课程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单一,学校缺乏自主决定课程的权力。这种状况严重脱离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也不适应学生不同性格特长发展的需要。这种“研究开发推广”的课程模式,现已受到空前的挑战:一是市场机制的普遍建立,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中央集权体制被打破,教

3、育改革赋予学校前所未有的办学自主权,学校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角色之一。学校如果只是完全按部就班地做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只是在课程之外打教育教学改革的“外围战”,则不可能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担负起课程实施的重任。二是课程专家负责编制课程,而学校教师只是执行课程计划,这既容易造成课程编制脱离千变万化的学校实际,又否定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易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方案产生抵触情绪,“以不变应万变”,而任何教改“若没有教师的充分理解以及在课堂上的充分支持,就必定失败,而且多半是代价高昂的失败”。三是从专家研究到开发实验,再到推广这种自上而下2的课程编制方式,一般周期长,缺乏灵活应变能

4、力,不能及时反映迅速发展变化的科技进步成果和社会改革形势,尽管不断地小修小补,但总体看来,课程变革往往滞后于社会变革。鉴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一些学校已经着手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开发只重视国家范围的研究,不注重学校、教师、学生的参与和课程实施。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这些缺陷。从教学要求看,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必修课程教学要求划一、脱离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现实;从教学内容看,改变了千篇一律、完全以学科为中

5、心的单一模式。第二第二,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规律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以往国家课程带有普遍适用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因而难以反映学校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时吸纳新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构建合理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教育规律的要求。当今, 学校办学自主性的逐步扩大,一方面表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学校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对课程、师资培训、教学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教育这一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正在逐步地适应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例如,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其中学校课程在中学阶段可以占到课

6、程总量的 16%,这实际上给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契机,要求学校必须要在课程层面上汇总学校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操作和实施。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校本”正悄然地来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边。校本是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第三、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第三、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师最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学生也最易于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3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

7、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更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从学生的主体意识看,校本课程的开设,变传统的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展方向、自己的兴趣、潜能等来主动地学。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理所当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它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第四、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学校、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第四、校

8、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学校、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 ,充分调动多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国家课程研究,注重全国性课程计划和标准化的课程方案的建构,但对各地区、学校的差异无法顾及,易出现教育的僵化和“千校一面”的现象。校本课程开发肯定了学校要为社区服务及社区之间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能根据各社区的特点,挖掘其潜在资源,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发展其潜能。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根据社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多样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更能针对社区和学生的差异性,为社区服务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助于社区和学生的

9、积极参与、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扩大视野,促使教师即使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改进教学技巧;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带来效益。参与课程开发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和成功地运用他人开发的课程材料。校本课程集中考虑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问题。校本课程开发注重课程开发中学校和教师的参与,它最能调动教师、学生和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说,关注校本,既是实践界的渴求,更是理论工作者自觉的转向。学校在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使得“校本”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

10、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它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4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深入这所学校具体的生活场景,了解其运作机制,认识其人际关系、规范、制度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就是说,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起来的“个别化理论”才更为适宜、恰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崭新而又迟到的课题已摆在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第五、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教育中对人的个性的张扬以及对激发人的创第五、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教育中对人的个性的张扬以及对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高度关注新精神的高度关注随着知识经济在东方的地平线

11、上渐渐地显现其形貌,为知识经济提供原动力的创新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又一场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要创新,就必须关注个性,关注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这种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为经济所发动的(不同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文化驱动),是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愿望所驱使的,因而也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性。近来,教育领域对创新的大肆渲染,紧锣密鼓地展开的创新教育,使得校本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创新总是与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多样性又来源于个性,正是由于个性上的差异,才使得世界缤纷多彩,创新才孕育而生。校本突出的不是统一性

12、、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是针对学校存在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具体到学校来讲,没有校本,就少有或没有创新。因此,课程应该给学校留有余地,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可以说,校本课程是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有力的保障。结合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我校的有利条件,我们将探索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方法,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一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以便于推广。第六、校本课程开发利于学校的发展建设第六、校本课程开发利于学校的发展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

13、以及学校行政文化带来效益。三、三、本课程研究背景及现状:本课程研究背景及现状:5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由于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传统,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国的发展背景不尽相同。总体上,由于分权制国家的课程管理制度比集权制国家宽松,因此,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也相对优越。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比如英国由于长期形成的课程开发的传统,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多样。从已出版的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文献中可以看出,报道最多的是英国的案例。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各自在课程决策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彼此相互补充。从 80

14、年代末开始,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之间逐渐趋于融合。校本课程开发已经逐渐融入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正常活动和工作中,使校本课程渐渐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20 世纪 90 年代,在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中,校本课程开发已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可。许多国家都采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在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了校本课程所占的幅度。但它仍只是影响学校活动的非常小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是缓慢的。值得注意的是,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在香港和台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的方法,缺乏灵活性和

15、多样性。80 年代后期开始在部分地区(如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实施地方课程开发。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 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 20%25%。这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校本课程,并给出了一定的课时。1999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最近,有关省市出台的关于适应“3+综合”高考改革所作的高中课程计划的调整意见,再次强调了“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16、综合性主题活动”等活动课程的开设。锡山高级中学开设的活动课与任意选修课、上海大同中学开设的6“知识论” 、北京八中开设的“学习方法” 、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教师用主体性思想对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材、教法、课堂组织形式的立体改造、南京师大附中的“必修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实验”等都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有效尝试。当前,由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操作中,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过于强调社区、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也难以控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与社区的需要,往往会忽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过高;对课程资源要求较高,在学校设备、经费不足,学校教师负担重,教师数有限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面临极大的困境;课程开发和教材的编写是教师专业技能的一个基本组成成分。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