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93225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李泽华城市管理学作业 1采取课堂小组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讨论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行改革参考知识点:根据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本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1)从市政职能的主体上看,体制上过度集权。(2)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中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

2、。从纵向关系上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3)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而不是以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3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改革趋向(注意:所谓的改革趋向是针对上面的弊端提出来的。 ):由于以上的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城市的确立,市政职能开始由以前的“计划、管制、调控”逐步转变为“调控、仲裁、服务”。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趋向为:(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4)加

3、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试述我国市政管理职能如何进行改革。2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 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 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 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 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 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

4、充实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确 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 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 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 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 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违 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 运行状态。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

5、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 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2)必 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 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 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 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 经济手

6、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 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 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城市管理学作业 2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这一主题,自行选择论述角度,撰写一篇不低于 2000 字的论文。本题主要考核同学们的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能力。主要在同学们学习完第三章之后完成。首先,同学们要认真审题。3本题就是要同学们写一篇论文,字数在 2000 字左右。论文的主题可以是和“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内容。由于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内容很多,城市管理的内容也很多;因此,同

7、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其次,弄清楚论文的文章结构。论文应包含三个部分:1论点:即你该篇论文要论述的问题。2论据:即选用的证明你的论点的事实、数据等证据。3论证:即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再次,这篇小论文在写作中要注意:1内容是和“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深入分析;切忌浮于表面。2既要结合实际,又要运用本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3要谈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新颖的;但是一定要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4题目自拟;最好不用“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这个题目,因为太大。除了教材中的内容以外,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补充的知识点:一、发展观的变迁1发展的涵义及其演变。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

8、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经济增长所强调的主要是物质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发展则是从更大的视野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的变迁、进化(或进步)状况。发展所要求的是“康乐,是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发展的涵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更在于给人提供选择的自由”,即人的个性的创造性的公平、全面发展的自由。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第二阶段到上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

9、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第三阶段,在 1972 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阶段,80 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2发展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有时把“发展”和“增长”作为同义词使用。现代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对发展的定义是:“发展就是经济和4社会循序前进的变革。 ”狭义理解,

10、 “发展”与“进化”又是同义词。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以产出的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发展比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的“质”的变迁或进化。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没有“质”的“进化”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同样,没有量的增长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对发展说,增长是最基本的,但是过份重视增

11、长或过份强调发展都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妨碍未来进步。3新旧发展观。传统的关于发展的观点是线性的。它假设只有一条单一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那些在这一轨道上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资金和技术的转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手段。传统的发展观鼓励发展中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新的发展观注重多样性:即有可能存在许多并行的发展轨道。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路线。这就促使对创新能力而非效仿能力加以鼓励。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是一种财富。新的发展观还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

12、、教育以及建立使协同工作更加有效的体制。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让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 20 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 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

13、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必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5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

14、在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 “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如曾培炎同志所概括的,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

15、展观的总体要求(详见浙江绿谷网/网上党校相关栏目文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实践科学发展观虽然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但其精神内核却早已贯穿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行动中。一年多来,新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统筹安排国内外各项工作,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表现出亲民务实的良好作风,赢得了国际国内的普遍认同。(1)2003 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文件,针对部分单位和一部分雇主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在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歧视性做法,作出了明确要改正的指示。年底,又掀起了规模浩大的清欠行动。此举

16、得到了数千万农民工的普遍欢迎。(2)2003 年 4 月,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废止收容遣送条例,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服务,社会各界反应热烈。(3)“非典”疫情,是 2003 年发生的一次特殊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痛定思痛,其中的教训也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其中之一是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党的十六大指出的:经过 20 多年的奋斗,我们实现的总体小康目标,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尤其是在社会事务领域,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已经是多年的事实。因此,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4)2003 年 10 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总起来说,就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改进 GDP 核算和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