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90848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浅议科学实践巧用意外收获的方案 【内容摘要】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整个过程蕴涵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出现教学意外。这是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科学课堂的教学中,观察数据出误差、器材损坏、实验失真等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灵活重构,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事件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情感体验机会,使他们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

2、科学探究能力,使课堂因意外而精彩。【关键词】意外态度认知探究教育学家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在课堂改革深入的今天,在积极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出现“意外”。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三:置之不理、束手无策、懊恼不已。在这部分教师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

3、,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特别是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时,我们更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可借实验的中“意外”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的无畏精神;在意外中让学生认知得到升华、让探究更为深入,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一、在实验“意外”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科版小学科学主编郁波老师多次强调:“科学教育要立足于对科学的新理解”。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就不可能在课

4、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科学课就其教学内容而言,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可以说是经常发生。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 ”在上油菜花开了这一课,我也经历了一次“意外”。油菜花开了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的第一课,教材安排了“观察一棵油菜”、 “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三部分内容。在上“观察一朵油菜花”时

5、,学生运用解剖的方法认识油菜花各个组成部分,汇报时,9个小组的解剖结果如下:HttP:/ 组别 123456789花瓣数 444444444雄蕊数 675666565雌蕊数 112111121萼片数 4444344353我当时在听学生报实验结果的数据时,感到很迷茫,这么简单的解剖活动,怎么会出现这样多不同的结果呢?实验前,我还特地让学生对照书本的图片认识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而后让学生进行解剖的。从统计结果分析,花瓣数 4 个是统一的,因为花瓣大,容易看清。雌蕊大部分小组是 1 个,差错最多的要数雄蕊和萼片了。当这样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开始争论,到底是谁的答案正确呢?我先让两个小组上来

6、拿实物展示介绍雌蕊,原来他们把萼片、雄蕊当作雌蕊了,它们的颜色比较相似。雄蕊有 7 个的小组,把一个雄蕊夹成两半了。还有一个小组很肯定地说,只有 5 个雄蕊,没有丢失。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是自己的指导不到位造成学生操作的不规范。当时我没有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解剖,就把油菜花发给学生,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意愿进行解剖的。这是学生最原始的能力,探究的过程出现一些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了。面对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生 1:实验员不够仔细,夹的时候不能太用力。生 2:解剖的时候应该从外到内,有顺序地进行。

7、生 3:把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不要混起来。生 4:解剖后,用放大镜仔细看,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师:你们说的方法很有用,在做解剖实验时,要做到细心、有序,从外到内慢慢解剖,把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这样就比较清楚地看清个数了。师指黑板上的表格问:从这张表格的不同数据中,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一次实验的数据不一定正确,要多做几次。师:说得好,科学讲究的是事实证据,但我们这么认真做的实验结果竟然不对,这是很正常的,实验过程因为各种原因会产生一些误差,最好的方法是多做几次。师:按照刚才同学说的方法,我们再来解剖一次,看结果如何?小组再次解剖。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油菜花有 4 枚花瓣、4 枚萼片、6 根雄蕊、

8、1 根雌蕊。这个结论,每个学生都说得理直气壮,这是他们两次实验,9 个小组共同得出的结果呀!本案例中,解剖结果出现不同的数据,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解剖的技能和技巧。实验中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第一次解剖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操作,很难注意到细小的地方,如有序解剖,相同的排成一排等,但在交流、讨论中,他们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学到改进的方法。而第二次解剖则为他们的所学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这不仅让学生习得解剖的技能,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数据的态度。二、在实验“意外”中,培养敢于实践的勇气。在赶走杯中

9、的水的实验中,我请了一位小女孩上台演示。当时教室的后面挤满了前来听课的老师。或许是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中的缘故,小女孩神态显得有点紧张,拿玻璃杯的手微微发抖,结果玻璃杯掉在水泥地面上。“啪”,那个晶莹的玻璃杯,肢离破碎。“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焦在小女孩的身上。整个教室先是宁静,静得仿佛都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和心跳。老师和同学们都敛声屏气。接着是哗然,许多学生叫起来了:“赔!要赔!”说实话,这部分学生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极富有集体荣誉感,说明损害公物要赔偿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但是,站在女孩的身边的我,清楚的看见,泪水在女孩的眼眶里打转。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赔因为刚

10、才我让她做实验的!”说完,我拿起另外一个杯子,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再次邀请你为大家演示实验”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杯子打碎,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自信回到女孩的脸上。实验很成功,也很精彩。我率先鼓掌,顿时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片断至今我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刻,那个站在讲台上的小女孩,在我的脑海中定格了。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玻璃杯,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也许就这样被压抑,被泯灭,也许这节课她就无法继续安心上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新理念不是提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吗?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当然包括例子中的这

11、个女孩子。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怎样让课进行下去,而是想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事件阴影中走出来,于是我给予她莫大的鼓励和信任,使她品尝到实验成功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其实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伴之而来了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尽管单纯,但它却充溢着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宽容的心来善待孩子的失误和过错,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关怀和尊重!三、在实验“意外”中,引发认知升华。课堂意外的发生总是具有偶然性。教师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作文章,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

12、。在听课中我曾经见到这样的例子。在上热胀冷缩的时候,由于缺少仪器,教师请每位学生自带一瓶牛奶用于实验。插入吸管后,由于毛细现象,吸管里出现了一小截液柱。当学生把牛奶浸入热水后,马上就有学生喊起来:“下降了,下降了!”这一现象大出意外。老师急了,浸入热水后吸管的液柱怎么不升反而下降呢?老师让大家继续观察,过了一会儿,刚才降下去的液柱缓缓上升了。于是老师特意安排时间让学生分析刚才实验中的意外情况。原来,当牛奶刚浸入热水时,外层的塑料瓶首先受热胀大而增加瓶的容积,所以液柱下降;过一会儿,等瓶内的牛奶受热膨胀,液柱才又上升。通过对这意外问题的讨论,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认识内容更加丰富了,不但没影响教

13、学效果,还让学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课堂意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理解或者操作上的错误。那么,怎样对待学生出错呢?法国“动手做”科学方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这是一个老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问题,要正确对待。法国的有关文件中也有过明确的表述,指出“错误在此时变得重要了”“错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他们还把这个理念列入项目十项原则的解释中,认为孩子们在科学探究中的错误是必须的,也是很宝贵的。四、在实验“意外”中,激起深层探究。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

14、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在磁铁教学中,我就遇到过一次意外。当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探究中还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我拿出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问:“用今天的知识你能帮助老师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吗?”坐在后排的章志超不等我“点将”就自告奋勇地冲了上来。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但是我放手太快了,他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断了。说来也凑巧,刚好从红蓝中间断开。有个爱起哄的学生叫起来:“老师,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我举起两块磁铁,对大家说:“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吗?”有的

15、孩子点头,有的孩子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见同学的意见不统一,我灵机一动,何不用实验来证明呢?于是我请志超同学用刚才的方法辨别断的磁铁的南北极。只见他将断的磁铁的一端与完好无缺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这时,志超同学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 ”我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试一试,结果,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没等我说什么,有的同学就嚷起来了:“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 ”可是,有的同学还是不相信,提出要用别的方法实验。我请了一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他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他连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多么形象的比喻呀,我为学生的发言而喝彩。就是我点头的同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我真的没有想到学生如此善于思考,兴奋地邀请他来为大家演示。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高兴的叫起来:“老师,它们又吸在一起了。 ”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他又将注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 “哈,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这是个典型的课堂意外,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这样事情的发生,但我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捕捉到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掀起了课堂教学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