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86088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3 一只贝教学反思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作者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却不乏哲理,激情,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含英咀华,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际遇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教学上,由于本课言辞清丽而流畅,情感真挚而朴素,是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魅力的绝好材料,所以,教学该课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感悟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出现的“漂亮”与“丑陋”、“可怜”与“可敬”等几处矛盾点入手研读,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

2、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多元解读,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境界,并珍视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一)对比朗读 感受贝的丑陋: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在海里,还是在沙滩上,这只贝和其它美丽的贝相比显得那么丑陋。他没有漂亮的颜色、图案,它只有两片瓦砾似的壳,壳已经很破烂,很不完全。这是一只丑陋的贝!(二)抓住文眼 重现贝的痛苦:出示重点句:“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有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

3、折磨。”这一段话,我把它聚焦成一个词“折磨”。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我借鉴了于永正大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聚焦“躲、挡、笑、问”体会母爱的方法。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厚读深。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贝所受的折磨,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同学们都有被沙子咯着眼睛的经历吧?那谁来说说自己被沙子咯着眼睛时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说到想尽办法想把它驱除,觉得十分难受、痛苦,备受折磨。我顺势问:“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们搞的痛苦不堪,更何况钻入贝体内的是一颗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啊!”然后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边读边想象石子在贝身体里的情况,体会这只贝在肉体上遭受到的

4、巨大痛苦。体会这是一只饱受折磨的贝!(三)紧扣默默 品味贝的孤独:出示重点句: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通过教师引读,紧扣“默默”引导学生理解这只贝所遭受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受不幸却无人可诉。紧接着让学生将他和别的贝作比较。它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图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无法像别的贝一样系在孩子的脖颈上受赞美。他备受苦难与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这是一只“寂寞、孤独、有苦说不出”的贝!(四)聚焦磨制 感受贝的可敬这仅仅只是一只可怜的贝吗?我简简单单的运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学生带入对贝可敬之处的研读。这时聚焦

5、“磨制”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磨制”的意思,紧扣“血与肉”想象日复一日磨制的痛苦。面对身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选择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制。我拓展设计了如下练习:一年又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的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没有停止努力,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这真是一只。此时追问学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了吗?” 引导学生明白色彩斑斓的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这是一种肤浅的美,丑陋的贝虽然外面不美,但却孕育出了珍贵的珍珠,它以它珍贵的内里展示于人,所以后者的美更有价值,更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它没有失去做贝的荣誉,而是

6、得到了更大的荣誉。 美的真正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无法如此深入的体会,我想能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意识任何美都不光取决于外表,从小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美的种子,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010 年 9 月 11 日第二单元 7 火烧云教学反思在火烧云的备课过程中,我站在教师的立场,理应引导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因而产生了各种教学设想;但是,我的设想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呢?因此,我又时时不忘从学生的角度去衡量我的设想,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能造成思维活跃、情绪欢快的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课中安排了四项词语练习:一、用“烧”和用“红”的比较. 师:“天

7、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不通?既然也通的,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红”字,而用“烧”字?这个题目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启发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兴致越高。生 1:句子中已有“红通通”一词,用“红”字就重复了。生 2: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点题作用。生 3:用了“烧”字,能跟句后“着了火”照应。生 4:“红”表示色彩,是静态的,而“烧”表示动作,会给我们一种动感。这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目的是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之一在于要营造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其中,教师提出的问

8、题是否难易适度,是否有足够的思考价值,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这里提出的用“烧”和“红”比较的问题,在课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二、说火烧云的其他名称师:火烧云还有什么其他名称?生:朝霞、晚霞、云霞、彩霞、红霞。这也是词语训练,能加深对“霞”“朝”“晚”等字字义的理解,有利于积累上述词语,并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三、仿“红通通”“葡萄灰”的形式讲颜色师: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这些颜色?生:红通通、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梨黄。学生都能说,而且争着说。当然,也有说错的,如:白茫茫、灰蒙蒙等,从词的结构来说是对的,但跟火烧云的实际景色不符。这种词语训练

9、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方式新颖,要求具体。四、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的某种变化师: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和变化快?生:五颜六色、变幻莫测。师: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和变化快?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用“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火烧云三个方面的景象显示出共同的特点。这样,教学思路显得清晰,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这些练习,学生都很感兴趣,发言踊跃,效果是不错的。它们都是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反复衡量、反复琢磨而筛选出来的。又如,经过筛选,我安排了一项片断说话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说火烧云的形状。这个练习,仿中有创,学生经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从而获得成

10、功的满足;因而学生情绪高涨,争相发言,竟至欲罢不能。2010 年 9 月 23 日第三单元10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启发学生的想象:1、当我身陷古井时,四周死一般寂静,我会想些什么呢?2、当文中的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在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

11、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趁此机会,我又让孩子们想象“我”会在此时说些什么,孩子们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你们与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以后也会像你们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我听了,为孩子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芽。”这种对课文的想象,对训练孩子的想象,训练孩子的对课文的难点句子的体会感悟是多么的有用!2010 年 10 月 15 日第四单元15蒲公英的梦教学反

12、思: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一)、把握文章“感情线”,进行品读、感悟。抛开以往以分析课文为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品读、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乐”,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乐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唤醒读者的环保意识。于是,我就以这一个“不快乐”作为引导学生们学习文章的线索,让学生们找到有关的句子去进行品读和感悟,从而理解课文,从小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保

13、。(二)、以读为本,自读自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特殊是描写蒲公英开花时的快乐与被环境困扰时的悲伤那些语句,蒲公英的“快乐”与“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唉”、“哈”、“啊”这些语气词,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以读贯穿整节课,层层进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从而对蒲公英产生深切的同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产生痛恨之情,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让事实来说话是最后的

14、论证方法。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课文,那样会更轻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特殊是学习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学生“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四)品词品句,练习词句。学习语文,其中一个任务是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在这篇课文,重点练习三个词语“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这些词语都是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在语句中去理解,去学会应用。(五)

15、不足之处,有待完善。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首先在时间安排上,把握得不够 好,以至于后来的总结部分内容讲得不够完整。再者是对于“蒲公英的梦”应该进行更深刻的挖掘,这样才能和后来“蒲公英的不快乐”进行对比。相信自己,一切会更好。10 月 28日第五单元19小泽征尔的判断教学反思: 小泽征尔的判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参加指挥家大赛中,敢于在众多权威评委面前,果敢地做出判断,指出乐谱的错误,并在大赛中夺魁的事,表现了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见解的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泽征尔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

16、断的判断的和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从读中悟出道理。这样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能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引导学生读时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目标,学生的感情很丰富,感情达到了高潮,对小泽征尔产生了敬佩之情。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着缺陷。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在读中谈理解,每个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是有所差别的,应给予充分的空间发挥,才能够读出更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有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提高应变能力,才能积极能动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 11 月 14 日第六单元23新型玻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