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38595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摘要:工程监控量测是 科学 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和研究合理的监测措施对安全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的施工措施,探讨了其监测措施。 关键词: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 1 工程概况 场地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层有:人工填土层、淤泥质土层、泥质粉砂、淤泥质细砂、冲积洪积细砂层、冲积洪积中粗砂层、冲积洪积土层、河湖相淤泥质土层、可塑状残积土层、硬塑状残积土层、基岩主要为石炭系灰岩或炭质泥岩、粉砂岩、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等风化带和微风化带。 明挖基坑深度 11.0814.34m,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围护结构为采用 800 厚的地下连续墙,连续墙深度18.520.

2、3m,嵌固深度 7.198.25m,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为淤泥质粉细砂层、冲积洪积粉细砂层、冲积洪积中粗砂层;基底主要为淤泥质粉细砂层、冲积洪积粉细砂层。2支撑系统为:第一道支撑采用 600800 钢筋混凝土支撑,并与冠梁整浇,盾构始发井扩大段跨度较大,在钢筋砼中间设置立柱,第 23 道支撑采用 600 壁厚 14 的钢管支撑。对于腰梁,盾构始发井段的腰梁采用 800800 钢筋混凝土腰梁,其后的明挖段采用 2 工 45c 的组合腰梁。 2 监测重点难点 监测重点及难点:明挖段的南端与盾构隧道相连,北端与大坦沙站相接,在此区间段上穿越珠江,江面宽约 153m,本区间为监测重点兼难点。穿越区

3、域沿线有荔湾区印刷厂、珠江堤防建设工程、新风港商场及宿舍。其中荔湾区印刷厂桩基底端离隧道结构外缘距离约 8m;珠江堤防建设工程西岸桩基底端离结构边缘约 4.5m,珠江堤防建设工程东岸桩基底端离结构边缘仅 3.6m,此段盾构法施工距离 1565.626m。 在盾构法隧道施工中,会引起地层移动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降和位移,即使采用先进的土压平衡和泥水平衡式盾构,并辅以盾尾注浆技术,也难以完全防止地面沉降和位移。并且由于盾构隧道穿越地层的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岩土介质的3物理力学性质也异常复杂,而工程地质勘察总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因而对地质条件和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因此

4、通过施工阶段的监测,掌握由盾构施工引起的周围地层的移动 规律 ,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改进施工工艺,对于控制周围地层位移量,确保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3 监测技术方案 背景测线布置:沿隧道轴线走向施测,施测当天最好避开大风大浪天气;施测区域为隧道轴线左右各 2 米的水域范围,测量时,监测船沿隧道轴线位置在施测区域内对江往返航行。为了相互检查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在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每隔 50 米布置一条联络测线,联络测线长度为此测线与轴线的交点为中心左右各 15 米共计 30 米。 正式监测时,必须与盾构推进同步进行,监测范围为沿隧道轴线走向,在盾构切口前 20 米至切口后 30 米,

5、共 30 米长的轴线上方左右各 2 米的水域,测深点间距为 0.5 米。如遇联络通道情况,应在联络通道位置布设垂直于隧道轴线的联络测线,其他情况按 50 米布置一条联络测线。 4对于盾构隧道来说,各监测项目在前方距盾构切口20m,后方离盾尾 30m 的监测范围内,通常监测频率为 12次/天;其中在盾构切口到达前一倍盾构直径时和盾尾通过后3 天以内应加密监测,监测频率加密到 2 次/天,以确保盾构推进安全;盾尾通过 3 天后(约 2050 米内),监测频率为 1次/2 天,监测范围以外每周一次。盾尾通过超过 50 米后,监测频率为 1 次/周。 4 监测管理及数据处理 监测小组与驻地监理、设计、

6、业主及相关各方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进行资料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优化设计,调整方案,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在盾构始发前期间主要是布置测点、埋设仪器,并且在盾构推进前测取初始值。 盾构监测数据处理程序基本为:测点布设、初始值的测定施工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预测 发展 趋势、提出处理措施。并需要在不同阶段作出对围岩、开挖面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评估,对盾构推进参数的调整提出建议,最后提交整体监测报告。 定期对要进行监测的项目进行测量,收集原始数据,这5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原始数据直接影响到对基坑的安全稳定评估,要求准确有效。记录要清晰,测量完后要立即进行整理。 施工监测过程中,在可行、可靠的原则下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各监测项目的监测值不能超过管理基准值,其值具体由设计确定。 除此之外,必须会同有关结构工程人员按照监测信息反馈程序(如下图所示),对各项监测资料进行 科学 计算 ,分析和对比。 4 结论及建议 实践证明,现场监控量测能够预报险情提供信息,为以后同类隧道设计与施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还可以节省投资,达到科学设计和施工的目的。 参考 文献 : 1程新文.测量与工程测量M.武汉: 中国 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62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