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85943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编(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作文易犯的毛病十种:.1初中写作的靶与箭.2第一人称叙事写作方法及例析.7名师指导:怎样写好中考记叙文.8如何让中考作文“胸有锦绣”.9如何写出简洁生动的作文结尾.10四招让你的文章“亮”起来.12引佳句巧铺垫 让你作文出彩.13中考语文备考:写作要注意形式创新.14中考语文辨明文体 排好句序.15中考作文不跑题 抓住关键词.16中考作文分项得分解读及例析.17中考作文如何增强开篇冲击力.19中考作文五步法.21中考作文做好这三步 就能拿高分.22中学作文应试的十八个窍门.23专家支招:短时间如何“炼”成中考满分作文.24作文里的程式化是怎么表现的.28记叙文写作一点通.30就 事 论

2、理 由 此 及 彼.31中学生作文易犯的毛病十种:中学生作文易犯的毛病十种:一、察物不精,浮光掠影,以至作文时叙述描写抽象空泛。一位同学在池塘雨景中写道:“池塘的四面围着一些花草树木。树是各种各样的,一片郁郁葱葱。花也是各种各样的,五彩缤纷。 ”这段描写就显得有些空泛。空间有哪些树,树有何特征,有哪些花,这些花的形态和色彩如何,都未能出来。不仅如此,它还未能扣住“雨”字。这都是由于观察不细导致的。二、语言干瘪,没有文采,行文不够丰满。例如有一篇题为我的语文老师的习作,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她长得比较标准,戴着眼镜,说话声音不大,总爱笑,我非常喜欢她。 ”这段文字,从语法上看显然没有问题,但从描

3、写人物肖像、再现人物音容笑貌的力度和效果上看,语言则欠修饰润色的功夫,显得比较平淡,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三、机械模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精神。有一篇写状物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放学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站一会儿工夫。 ”这段文字,除了将叶圣陶牵牛花中的“工毕”改为“放学” , “小立”改为“小站”外,其余文字几乎雷同。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仿作,与抄袭还有多大区别呢?当然,看到报刊上的一篇好文章,以启发后,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文章来,虽然这样的文章不免带有“仿”的痕迹,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是值得赞许的。而那种把 X

4、或 Y 代进去的“仿作” ,岂不是变成数学游戏了吗?四、生造词语,适用语汇,令人劳神费解。例如:“我爸爸是位老师,对我的要求很严烈。 ” “他人老心不老,表示一定要为人民多服几年务。 ”心上第一句里的“严烈” ,在词典里根本查不到,属生造;第二句里的“多服几年务” ,把“服务”拆开,属割裂词语。五、言重词复,不重推敲,不懂得锤炼字句。例如:“到达目的地有三条路可走,即左路、中路和右路。左路和右路,路途较远,走中路最近,所以左中右三路中,我们决定走中路。 ”显然,这段文字嗦重复的地方不少,但如果能对其稍作加工锤炼,将其变成“到达目的地有左中右三条路可走,中路最近,所以我们决定走中路” ,那就简洁

5、多了。六、追求“文气” ,故作文雅,有哗众取宠之嫌。“太阳上山了”一句,本来非常通俗晓畅,也很简洁,可有人竟将其写成“一个圆圆射出金色光芒的红红的太阳,静悄悄地从东山上探出脸儿来了” ,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鲁迅先生一贯主张文章应该通俗易懂,要“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 ”同学位应该从这里获得一点启示。七、前后抵触,自相矛盾,不合思维逻辑。例如, “我是一个十分顽皮的小孩,自小到大可以说都是这样的顽皮”一句,既然前边已经承认自己是个“小孩” ,后边怎么又说“从小到大”呢?因此,前后抵触,出现矛盾。八、孤立写景,无助主旨,为写景而写景。例如,有一篇写春节见闻的文章,其中写道:“

6、早晨一起床,看见天空阴沉沉的,好像满有脸愁容。太阳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北风呜呜地哭泣着。这时候,街上传来锣鼓声,爆竹连天,人们都在欢度春节,多热闹啊!”作者愿意是写过春节的欢东,但开头这段写景,不但不能衬托主旨,相反牛头不对马嘴,还和主旨打起架来了。九、浅吟低唱,孤芳自赏,缺乏在气与豪放。例如,有一位同学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亭子里格外冷清,一个人走累了,便坐下来。这时,忽然想起李清照的一首词来: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啊,风物依旧,可人事已非。想着想着,不觉眼泪似断了线的珠子簌簌落下。 ”确实,在一部分学生的习作中,浅吟低唱,孤芳自赏,成了他们抒写的主调,而关

7、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介入,则“千呼万唤”难睹面。这种柔弱的病态文风,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十、轻视标点,一逗到底,有的甚至王文不加标点。例如下面的一段文字:“人人挑灯夜读时,她已经上床睡觉,而人人要睡觉时,她便放声地扯起呼噜,大家都很愤怒,都纷纷地要捏她的脸。 ”这段话至少包含了两个完整的句子,应把“扯起呼噜”后的逗号改为句号才对。我们要重视标点,让标点更好地为文章服务。初中写作的靶与箭初中写作的靶与箭把握初中作文的要求、趋势【目标取向】明确初中作文的基本要求。了解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的变化趋势。掌握中考作文的基本题型。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准备。【问题描述】问题描述一中考作文有哪些要求?作为一个合格

8、的初中毕业生,他的作文水平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国家有没有具体的规定或者比较明确的说法?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训练的目标不明,就像士兵上战场,却不知道敌人在哪里,该向哪个方向进攻,然后就只好糊里糊涂地败下阵来。问题描述二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分值在语文试卷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不少省市是 50 分,占语文试卷总分的 41强,上海的作文高达 62 分,接近总分的 52。中考作文大多是大作文加小作文,尤其是上海,有十几年的类似考法了,今后会有什么变化吗?问题描述三中考语文想要得到较高分数,一定要重视作文,这个道理我明白。但是,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许多人都说关键在于长期积累

9、,那我该怎样积累呢?问题描述四中国有句俗话: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作文考试有没有“临门一脚”的应试技巧?或者说有没有比较实用的方法?【方法指导】关于中考作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 79 年级这个学段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

10、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新的课程标准虽然还是实验稿,但是它是我们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上述十条就是我们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关于中考命题的政策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中考作文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出

11、题范围方面,要求“不得设审题障碍” ;二是在作文文体上,要求“淡化文体要求” ;三是内容方面, “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这三条意见的一个宗旨,就是解除不必要的绳索,减轻思想负担,让学生轻松应考,考出真实水平。关于命题政策的落实最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在各方面都有所体现。从出题范围看,绝大多数考题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又照顾到学生的特殊经历及心理特点。如我们的双休日 、 放学以后 、 成长的故事 、 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等,都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兴趣,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并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题目形式看,用词简朴易懂,形式开放、灵活,呈现多样性和

12、创造性。简朴易懂就是题目用词简单,要求清楚,不拐弯抹角。如 2003年上海中考题我想唱首歌 ,2002 年上海中考题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2001 年上海中考题有家真好 ,内容都围绕学生生活,用词也都通俗易懂,因此,理解上没有难度,几乎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但是,在平凡的话题和朴素的字眼中,题目又蕴含着变化。一是话题之间避免范围上的重复。比如 1996年的母爱是有关家庭生活的,1997 年的良师就是学校生活,1998 年我的欢乐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二是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写出不同的档次。比如有家真好这个题目,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可以写的思路很多,既可以写和睦的家,也可以写破碎的家;可以写自己的家,也可以写别人的家;可以写情节动人的故事,也可以写以抒情为主的散文。总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设置审题障碍也不等于简单化,人人有话说不等于整齐划一、取消竞争。相反,近年考试题目在灵活性上都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比如采取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去补充,如我爱我的 、 感受 、 的力量等,让学生部分地参与命题,给学生留出发挥特长的空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题型增多,有的还把作文题目与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